瓷中瑰寶,盡顯東方美學,
而它又見證了怎樣的元代市井繁華與愛情故事?
蜿蜒萬里,橫跨山川。
為何長城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梨園盛世繪夢人,一顰一笑皆傳奇。
你可曾想過這樣風華絕代的國粹是如何發展而來?
從元朝的大一統到明朝的中央集權,再到清朝的多民族融合,元明清時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進一步凝聚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疆域奠定的時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館長來了》元明清時期--東方華彩篇。
東方華彩篇——館長們誰來了?
穿越萬年,遇見江西。一起走進江西省博物館,探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江右大地。
巍巍長城,雄渾壯闊。長城閱盡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見證了中華民族與西方世界經由古絲綢之路的交融。一起守護長城,守護中華民族精神根脈生生不息。
康乾盛世,四大徽班入京;同光中興,奠基京劇國粹。京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走進梅蘭芳紀念館傳承京韻華章。
青花釉里紅樓閣式谷倉——國寶級藝術瑰寶
提及青花釉里紅樓閣式谷倉,其榮耀頭銜不勝枚舉——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文物之一,元代瓷器的巔峰之作。1974年,它重見天日于景德鎮市郊,以其獨特魅力震撼世人。谷倉造型獨樹一幟,廡殿樓閣,重檐飛翹,盡顯華貴絢麗之風范。主樓與亭樓交相輝映,上下兩層錯落有致,上層戲臺演繹著往昔繁華,下層谷倉則承載著豐收的喜悅。
谷倉之上,青花與釉里紅交相輝映,對聯“禾泰豐而倉廩實,子孫盛而福祿崇”橫批“南山寶象莊五谷之倉”,寄托了古人對豐收與福澤的無限向往。兩側壁上的“凌氏墓用”與“五谷倉所”,簡潔明了地揭示了其用途與歸屬。背面159字墓志,更是以青花書寫,細膩地勾勒出谷倉主人凌氏的一生傳奇。
凌氏,生于書香門第,祖父乃朝廷命官,自幼便浸潤于文化氣息之中。她以賢德著稱,后嫁入同樣顯赫的劉家,生活平順而安逸。然天不假年,46歲時凌氏離世,家人為表哀思,特制此樓閣式谷倉隨葬。谷倉之上,舞俑水袖翻飛,樂俑撫琴吹簫,生動再現了元代市井生活的繁榮景象,堪稱歷史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萬里長城——民族根脈與智慧結晶
提及萬里長城,其稱號不勝枚舉,但“世界上最長的城墻”足以彰顯其非凡。長城橫跨中國十個省份,蜿蜒起伏,總長度超過萬里,是古代中國人民智慧與毅力的結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城不僅見證了無數風雨滄桑,更承受了無數次戰爭的洗禮和自然災害的侵襲。然而,無論是何種災害,長城依然屹立不倒,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的象征。匾額上“中立不倚、永鎮金城”的字樣,不僅是對長城堅固不摧的贊美,更是對其在民族歷史中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
關于長城的建造者、建造方式以及建造目的,雖歷經千年已難以考證,但那份為了保衛家園、促進民族融合而付出的巨大努力與犧牲,卻永遠銘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長城不僅是防御工事,更是和平的象征,它讓農耕民族在安全的環境中發展生產,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繁榮與昌盛。
“長城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它連接了長城內外的廣袤土地,也連接了中華民族各成員之間的心。在長城的見證下,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融合,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如今,長城已成為世界語境中的中國符號,“逛長城,這很City!”它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前來探訪,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歷史滄桑與民族智慧。
《同光十三絕》——國粹藝術的輝煌篇章
談及京劇,其首要頭銜便足以令人肅然起敬——“中國戲劇的國粹”,它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藝術智慧的結晶。京劇,這一集唱、念、做、打于一體的表演藝術,其獨特魅力跨越時空,至今仍深受全球觀眾的喜愛。
自清末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京劇藝術逐步走向鼎盛,各行當涌現出一批批杰出演員,流派紛呈,成為京劇藝術繁榮的顯著標志。老生行中的“新三鼎甲”——孫菊仙、汪桂芬、譚鑫培,他們的精湛技藝為京劇老生藝術樹立了標桿。而旦行方面,自宣統初年王瑤卿開創旦行挑班先河后,至民國時期,“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的出現,更是將京劇旦角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們各自創立的梅派、尚派、程派、荀派,不僅豐富了京劇的藝術表現力,更成為后世學習的典范。
京劇的形成,離不開中國戲曲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南北戲曲文化的融合。乾隆年間,“花雅之爭”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而徽班進京,特別是1790年三慶班為慶祝乾隆帝八十壽誕入京演出,更是京劇形成的關鍵一步。此后,徽班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融合,加之昆、秦之調的融入,形成了獨特的京劇藝術風格。這一融合過程,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也展現了京劇藝術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時至今日,京劇仍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無數觀眾。無論是那悠揚婉轉的唱腔,還是那精彩紛呈的武打場面,都讓人為之傾倒。京劇,這一國粹藝術的輝煌篇章,將繼續在中華大地上傳唱不息,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館長來了》第二季
山東衛視每周四21:30播出
山東文旅頻道每周五19:20播出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