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4-07-27 16:04:07
原標題:2023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揭曉,282個項目(人選)獲獎
來源:舜網
原標題:2023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揭曉,282個項目(人選)獲獎
來源:舜網
7月26日下午,山東省召開全省科技大會。會上宣讀了《山東省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名單》《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2023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其中,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授予山東大學講席教授、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承慧和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萬華研究院院長華衛琦;省科學技術青年獎授予10人;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5人。
企業科研工作者
持續登上最高獎舞臺
除了授予個人的獎項,此次還評選出265個項目。其中,省自然科學獎49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46項;省技術發明獎30項,一等獎13項,二等獎17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186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40項,二等獎143項。
新黃河記者從山東省科技廳了解到,山東在樹優評價導向、完善評審機制、規范專家選用、凈化評審風氣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賦能山東產業發展情況作為科技獎勵評審把關的重要內容,重點支持提升11條標志性產業鏈發展、支撐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的創新成果和人才團隊,評選出一批高質量的科技成果。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值得一提的是,從2020年度的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山東重工集團董事長譚旭光,2021年度的最高獎獲得者魯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總工程師張貴民,2022年度的最高獎獲得者歌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濱,到2023年度的最高獎獲得者華衛琦,近年來,來自企業的科研工作者持續登上最高獎的舞臺。
重點產業創新能力突出
青年主力軍地位逐漸凸顯
據介紹,2023年度的獲獎成果主要呈現三個特點。
重點產業創新能力突出。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醫養健康六大產業表現出較強的創新實力,獲獎項目數量達176個,占比達66.4%,較2022年提高6個百分點。
榮獲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山東能源集團的“深部厚煤層智能開采關鍵技術與高端裝備”、海爾的“面向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濟南二機床的“大型高速智能全伺服沖壓生產線”三項特等獎經濟社會效益顯著,近兩年實現產值共525.5億元,利稅81.5億元,有力支撐山東省能源礦產、先進制造、高端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學研合作成果豐碩。在發明獎、進步獎中,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完成的項目達147項,占比達68.1%。其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參與的項目54項,占比達25%,企業主導產學研合作的優勢逐漸顯現,有力促進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創新資源向企業加速集聚。
科技人才梯隊培育效果顯著。青年人才主力軍地位逐漸凸顯,項目完成人平均年齡為44歲,較2022年降低2.3歲,其中45歲以下第一完成人102人、占比達36.8% ,40歲以下30人、占比達10.8%,數量均為歷年最高。
張承慧:
為光伏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網提供“中國方案”
7月26日,山東省召開全省科技大會,會上,山東大學講席教授、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承慧被授予2023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30余年來,張承慧一直從事新能源系統控制研究,直面新能源高可靠并網、高質量供電、高效率利用三大挑戰,創建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網非線性控制理論與技術體系,帶領團隊研制光伏逆變、新能源電能質量控制、電池儲能三類核心并網裝備,與企業合作大規模產業化應用,實現了光伏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網。
張承慧此次獲獎的成果,應對的正是新能源高可靠并網、高質量供電、高效率利用三大挑戰。“此次獲獎的成果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張承慧介紹,“一個是怎么把新能源發的電送到網上去,實現大規模并網;第二個是如何進行電能質量控制,特別是高壓大容量的電能質量控制;第三個是怎么來穩定電網,那就是大規模儲能。”
張承慧表示,與歐洲的新能源并網以分布式為主不同,我們國家的新能源并網以大容量集中式居多。“中國的新能源并網單機容量都比較大,我們發明了非線性的控制理論和方法,專門針對大容量系統的并網,那么實現它的高效并網,這是它的一個創新點。”張承慧說。這一創新也在國際上率先突破了新能源并網非線性變增益控制理論及技術,實現了光伏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網,被國際權威學者譽為“中國方案”。
與此同時,在我國,很多大型的光伏電站,如位于新疆、寧夏的大型風電站,它的直接并網電壓高達35千伏,實現這種高壓大容量的并網,一般采用變壓器來隔離實現。張承慧代領團隊發明了信息控制法,突破了歐洲“能量隔離法”容量天花板,研制成功我國容量最大35kV/百MVA電能質量控制裝備,滿足了國家重大急需。
此外,他還發明了“三維一體”精細協同控制技術體系,解決了大容量電池儲能系統安全性差、利用率低的頑瘴痼疾。研究成果用于國家風光儲基地,被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列為全球典型案例。
華衛琦:
科研不是企業的花瓶必須要解決核心問題
7月26日,山東省召開全省科技大會,會上,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萬華研究院院長華衛琦被授予2023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華衛琦長期從事異氰酸酯等高端化學品及化工新材料技術創新和轉化工作,帶領創新團隊攻克了ADI(脂肪族異氰酸酯)、尼龍12、高性能聚烯烴彈性體(POE)等“卡脖子”技術,引領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制造成套技術、共氧化法環氧丙烷綠色先進制造技術等產業重大關鍵技術進步方向,為我國化工及相關行業自主創新和高質量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華衛琦回憶,萬華的前身是1978年在煙臺成立的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是為了解決老百姓穿鞋的問題,要達到給每個成年人每年有一雙皮鞋的聚氨酯合成革的生產能力。經過40多年的發展,萬華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聚氨酯相關關鍵原料,MDI、TDI和聚醚的制造商。
2001年,華衛琦加入萬華。“20年來,我和同事們專心致力于MDI制造技術突破,先后主持了M DI技術6次升級換代,第7代技術的裝置單套產能達120萬噸/年,規模是國際同行的2倍以上,在本質安全、單耗能耗、產品質量等方面全面領先,徹底顛覆了世界MDI產業被歐美把持的格局。”華衛琦說。
ADI是相比MDI技術難度更大、附加值更高的產品,被譽為聚氨酯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在萬華之前,全球僅德國和日本掌握技術。華衛琦介紹,萬華從1999年啟動研發,先后組建2批團隊攻關,都鎩羽而歸。“2004年,我受命組建第三支攻關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6歲、一群有抱負的年輕人暗下決心,‘就是把牙崩壞,也要啃下ADI這塊硬骨頭’。”華衛琦說,從小試、中試到工業化,歷經十余載艱苦奮斗,萬華的ADI不僅搞出來了,還將市場份額做到了全球第一。在華衛琦看來,科研不是錦上添花,更不是企業的花瓶,它必須是要解決關鍵核心的重大問題,必須全力以赴支持這項工作。
原標題:2023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揭曉,282個項目(人選)獲獎 張承慧華衛琦獲科學技術最高獎
作者: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曹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