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水母網
2024-09-18 16:07:09
原標題: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巴茂文 :阿爾茨海默病的精準防診治,點亮記憶之光
來源:水母網
原標題: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巴茂文 :阿爾茨海默病的精準防診治,點亮記憶之光
來源:水母網
水母網9月18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健忘、反復詢問同一件事、學習新事物變得困難、常常遺忘近期發生的事情、交流困難、敏感多疑、性格改變……”,如果老年人逐漸出現了這些情況,他們并不是“老糊涂”了,很有可能得了癡呆等認知障礙性疾病!
阿爾茨海默病是認知障礙性疾病的最常見原因,已成為21世紀全球社會經濟負擔最重的疾病之一,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學說認為腦內Aβ斑塊的形成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因素。隨著對病理生物標志物研究的深入,我們現在能夠基于Aβ學說大致估計阿爾茨海默病癡呆前階段的患病人數。初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約有6900萬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超過3億人可能處于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前階段。因此,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全球范圍內一個亟須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和健康問題。如何科學應對這種疾病,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不僅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更是迫切的現實需要。在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來臨之際,為了讓更多人關注和了解阿爾茨海默病,做好早期識別和干預,引導更多的患者做到規范診治和康復治療,我們就阿爾茨海默病預防診治的有關常見問題采訪了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山東省神經免疫互作與調控重點實驗室巴茂文主任醫師。
關注高危人群,早期預防癡呆
阿爾茨海默病被視為一個連續疾病譜,其發展進程通常可由主觀認知功能下降,逐步過渡到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最終發展為癡呆。主觀認知功能下降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均是向癡呆轉化的高危險階段。因此,區分阿爾茨海默病癡呆前階段和臨床癡呆階段是至關重要的。當阿爾茨海默病進展到癡呆癥階段時,常規的藥物對癥治療和生活護理往往是被動的,而如果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癡呆前階段就開始干預,可以幫助挽救和保留大腦的認知儲備。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現在可以通過血液和腦脊液中的生物標志物、以及影像學標志物等手段,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癡呆前階段及時識別和診斷,這可以使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病采取預防措施的“機會之窗”至少提前8-10年,這是一個巨大的預防和干預的時間窗口。
根據2024年《柳葉刀》癡呆預防、干預和護理委員會的最新報告,全球近半數癡呆癥病例理論上可以通過干預14個可控風險因素來預防或延遲。報告強調,可以并且應該采取更多措施來降低患癡呆癥的風險。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行動,都有機會產生積極影響,人們應該抓住這些機會。這14個危險因素包括:教育水平低、聽力喪失、高血壓、吸煙、肥胖、抑郁、少動、糖尿病、過量飲酒、顱腦外傷、空氣污染、社交孤立、高膽固醇血癥、視力受損等。其中,最大的風險因素是聽力障礙和高LDL膽固醇(各占7%),其次是早年教育不足和晚年社交孤立(各占5%)。新報告還提供了指導建議,旨在幫助個人和政府預防癡呆癥,包括預防和治療聽力損失、視力喪失和抑郁;終身保持認知活躍;在接觸性運動中使用頭部保護;降低血管風險因素(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改善空氣質量;提供支持性社區環境以增加社交接觸。通過干預這些風險因素,幾乎可以預防或延緩近一半的癡呆癥病例。此外,多模生活方式干預對攜帶APOE4易感基因或Aβ陽性的癡呆高風險人群依然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這種轉變意味著我們不再將癡呆癥視為衰老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可以通過積極努力預防的疾病。
早期精準診斷,爭取疾病修復治療機會
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正從傳統的臨床診斷向生物標志物診斷的轉變。雖然腦脊液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成像(PET)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傳統檢測手段,但這些方法由于成本高昂、高度依賴于專業人員以及具有一定侵入性,限制了它們的普及。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志物檢測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一種名為p-tau217的新型血液檢測方法,為阿爾茨海默病的篩查提供了非常高的準確率。并且成為國內外阿爾茨海默病早篩的熱門方向。研究發現,p-tau217陽性或p-tau217/np-tau217比值陽性已經成為一種基于血液的生物標志物,可以高準確性的獨立預測Aβ蛋白的陽性,并被建議用作獨立的Aβ確認性檢測;p-tau217亦是老年患者轉化為癡呆風險的最敏感血漿標志物。這種血液檢測方法提高了阿爾茨海默病檢測的可及性和檢出率,使更多的患者能夠盡早接受特異性治療;同時,鼓勵患者把p-tau217陽性作為積極改變生活方式、有效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的驅動力;踐行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方式,以應對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增加。
靶向藥物治療引領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從“對癥治療”跨入“對因治療”新時代
阿爾茨海默病應貫徹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防治策略。早期治療是延緩疾病的最佳選擇,包括早期、長期、規范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如膽堿酯酶抑制劑、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拮抗劑、甘露特鈉等傳統對癥治療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如營養和康復鍛煉、認知訓練等);特別是將數字療法與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多種手段相結合,形成綜合的干預方案,可以針對患者的不同癥狀進行全方位治療和康復,提高治療效果;此外,管理好共病,可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者的認知能力和生活功能,達到延緩疾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Aβ蛋白沉積學說認為,腦內Aβ斑塊的形成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抗Aβ單抗靶向類藥物臨床研究取得了陽性結果,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領域帶來了期盼已久的曙光。2024年1月5日,侖卡奈單抗在中國獲批,成為20年來全球首個獲得生物標志物和臨床量表雙重驗證的抗Aβ疾病修飾藥物,用于治療由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輕度癡呆,實現病程逆轉或延緩,為患者帶來新希望,引領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跨入“對因治療”的新時代。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個重大的醫療衛生挑戰,直面阿爾茨海默病,我們并非束手無策;需要轉變思維模式,將重點放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癡呆前階段的個性化預防和干預上;加強認知篩查,實施個體化、精準化的可控危險因素干預,推進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健全治療全程管理、推動靶向“對因治療”,實現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更精準的評估與防治,獲得更多干預機會,減緩認知障礙的步伐,點亮記憶之光,以預防或延遲癡呆癥的發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