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商報
2024-12-13 14:11:12
原標題:青島構筑現代海洋產業新高地
來源:山東商報
原標題:青島構筑現代海洋產業新高地
來源:山東商報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是青島最大的特色和優勢。近5年來,青島海洋經濟年均增長8.5%以上。2023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達到5181.3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到32.9%,分別占全國、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30.5%,穩居全國第三位。
今年前三季度,青島海洋生產總值4026.5億元,同比增長7.9%,增速比全國高2.5個百分點。
把“藍色”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底色,青島努力書寫“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吳紹博
做大做強海洋產業
現代海洋城市一定是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達的城市,現代海洋中心城市則意味著更進一步,體現引領示范作用。
青島海洋產業門類齊全,28個海洋及相關產業均有布局,海洋漁業、海洋裝備、海洋藥物、海水淡化等產業在全國都有引領力。但也應該看到,青島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夠強,一些產業仍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海洋新興產業規模仍舊偏小。
為此,青島提出加快構建“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動海洋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漁業,持續發力水產種業、深遠海養殖,提升海洋牧場建設水平,建設“藍色糧倉”;發展港口航運服務業,推動青島港向樞紐港、貿易港、金融港、服務港轉變,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發展海洋文旅產業,做好濱海游、海上游、海島游等文章,深度挖掘海洋文化,打造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發展海洋化工產業,推動化工園區擴容升級,提升綠色化、精細化發展水平,打造世界級海洋化工產業集群。
作為“配套措施”,青島實施“海洋之星”企業倍增計劃,建立“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全市現有規上涉海企業3121家、占全省的30%左右,海洋領域雛鷹企業80家,瞪羚企業78家,獨角獸企業7家。
青島還聯動推進“海創計劃”“沃土計劃”“碩果計劃”,2023年,青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增至638家,同比增長27.1%;涉海技術合同成交額69.35億元,同比增長70%。近三年,青島聚焦海洋高端裝備、海洋信息等領域,布局海洋技術攻關項目80余項、經費近2.3億元,爭取省級以上科技資金支持近23億元,加快海洋重大創新產品研發和重大創新成果示范應用,拉動社會資本科研投入過億元,有力帶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開展高成長性海洋企業評選活動也是服務海洋企業、發展海洋產業的舉措之一。自2023年啟動以來,青島每年發現和樹立20家創新性強、成長性高、發展潛力大的海洋企業,支持海洋企業做大做強。今年,國信中船(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業獲評2023年度青島市高成長性海洋企業,截至目前,已有40家企業獲評青島市高成長性海洋企業。
目前,青島在海洋漁業、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等領域不斷發揮引領力: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打破國際壟斷,成為全球第二家實現超純度海藻酸鈉制備及產業化的企業,推動該材料在人體植介入材料及細胞移植領域的發展……
多個海洋能源項目落地
布局海洋新能源基礎設施項目,是利用海洋能源的關鍵一步。
近日,位于即墨區鰲山灣附近總投資102億元的中電建海上光伏項目正式獲得國家批復,這也是青島首個海上光伏項目。項目總投資102億元,規劃建設115萬千瓦樁基式光伏發電項目,并引進光伏組件、系統集成、儲能、新能源研發等新能源產業鏈項目。
根據《山東省電力發展“十四五”規劃》,山東省擬布局“環渤海”“沿黃?!眱纱笄f千瓦級海上光伏基地,中電建海上光伏項目就是其中之一。而這一項目之所以選擇落地即墨區,是由于在項目前期評估中,認定即墨區田橫鎮項目所在區域屬我國第II 類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域,有利于建設太陽能發電站。
“根據規劃,這一項目計劃于2025年6月全部建成。”項目現場工程師牛奇表示,并網后年均可提供約19.2億度發電量,年均產值約7.2億元,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4萬噸。
不僅僅是海上光伏發電,作為海洋新能源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海上風電也同樣是青島重點發展的領域。
在大小管島之間,作為山東省首個已核準在建的海上漂浮式風電技術項目,20兆瓦海洋能源融合發展試驗示范項目通過海底電纜的連接,周邊島嶼將串“珠”成鏈,產生的海上風電除了供各個島使用外,還將通過海底電纜源源不斷地回輸到陸地。
不僅如此,藍谷鰲山衛片區還將目光轉向深遠海,青島深遠海2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也在加速推進中。該項目所發的電將并入大電網,所產生的風電可滿足2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此外,華能、華電等百億級海洋風電項目,也都在即墨區加快布局。
能源產業是典型的鏈條式產業,不管是海洋光伏,還是海上風電,都離不開上下游產業鏈的支撐。
近日,位于青島高新區的盤古智能首發了風電液壓偏航系統,以液壓與電控一體化的創新技術為風電機組提供穩定可靠的動力保障,實現了從動力傳輸到精準控制的全面飛躍。
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激光雷達,即使在復雜天氣條件下,也能對500米高度以下、半徑10公里左右的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將風向、風速等信息傳回大數據平臺。目前產品已成功拓展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全球累計交付600余臺(套)。
面對海上新能源的發展機遇,天能重工前瞻性地開啟了產業轉型?,F已在國內布局了14個基地,落地多個海上風電項目,成為風電塔架的龍頭。
涉海規上企業將超過3500家
實踐證明,海洋產業、海洋經濟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轉變,海洋科技創新引領是前提條件和突破口。這也正是青島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的緣由。
在海洋科研領域,青島具有三個“第一”:涉海院士數量全國第一,海洋高端平臺數量全國第一,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全國第一。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將海洋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事實上,青島多年來致力于此,加快以上述海洋科研三個“第一”為依托,不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助力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比如,深入實施藍色糧倉、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大科學計劃,正依托“國信”養殖工船和“深藍”深水網箱,引領我國以深遠海養殖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依托研發的海洋領域國際首款免疫抗腫瘤多糖一類新藥BG136等海洋藥物,加快臨床試驗進程,推動我國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產業取得新突破。
《青島市2035年海洋發展遠景規劃》圍繞“2035年建成現代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愿景,系統性地提出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區、海洋產業發展先導區、海洋高端人才引領區、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海洋命運共同體試驗區、世界一流的國際航運中心等“五區一中心”的戰略定位。其中,“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區”被最先提及。
眼下,青島還在加快制定《關于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全面推進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意見》《青島市以科技創新引領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2025—2027年)》。其中,《行動方案》提到將加快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因地制宜培育青島海洋新質生產力,比如在海洋裝備領域,提出著力突破LNG動力、氨動力、甲醇動力等新型動力船型,提升超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等深遠海油氣開發裝備建造能力。
《行動方案》還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27年,青島涉海規上企業超過3500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海洋新興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成為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