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4-12-31 08:54:12
原標題:依海而生、靠海而興……來看青島地名里的文化鄉愁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依海而生、靠海而興……來看青島地名里的文化鄉愁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地名里的文化鄉愁
道路是一座城市綿密豐富的肌理,地名則是一座城市流動的空間坐標和人文印記,也是一座城市彌足珍貴的地理學符號和歷史活化石。地名承載一個地域的風物與風格,是一方水土的精神標簽,打撈地名文化就是賡續厚重而多元的文化密碼。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地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形態,是社會風貌和時代演進的重要見證,具有歷史文化、審美符號等多重價值。繼《青島文化地圖》《青島文化地圖(續篇)》《青島市地名志》《青島地名詞典》之后,青島市民政局近日又推出《地名里的青島》,從地理、歷史、語言、文學、民俗等多個角度探究青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蘊、文化根脈,清晰梳理了青島地名的歷史淵源和演變規律,激活“鑲嵌”在地名里的文化基因和情感信息,成為城市品牌形象傳播的人文名片。
文明印記對話時空
地名,猶如歲月的烙印,鐫刻在時空的長卷上,見證了青島地區從遠古新石器時代至現代的文明演進。東夷族先祖留下的繁星般遺址,如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乃至岳石文化的見證者——平度東岳石村,無不訴說著古老民族的生活痕跡與智慧結晶。
1930年,考古泰斗李濟先生親自主持的章丘城子崖遺址的重大發掘,揭開了龍山文化的神秘面紗,這一發現如同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照亮了青島眾多龍山文化遺址的研究之路。
城陽城子龍山文化遺址坐落于城陽鎮城子村東北角,斷崖峭壁間的灰褐文化層如靜默無言的歷史書頁,揭示出4000多年前先民們的生活圖景。不其城的名字,源自當地古老部落“不族”與“其族”的合稱,它深植于城陽這片土地,賦予了地名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同樣在城陽惜福鎮街道傅家埠村東北方的半千子遺址,則以其獨特的聚落布局,展示了4000年前青島先民高度組織化與規劃能力的智慧。遺址名字“半千子”,傳說是因曾有五百戶人家居住于此,從而賦予了地名生動的人文色彩,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規模與生活方式。
翻開史書,可以窺見古峴鎮深厚的歷史淵源。公元前五世紀,這座因臨近墨水河而得名的即墨城,曾是秦漢時期的膠東心臟,文化底蘊深厚,使之成為歷史洪流中的重要坐標。
而在萊西市的日莊鎮岱墅村,一段關于“點將臺”的歷史被發掘,兩座沉睡千年的西漢木槨墓在此重見天日。其中,高達1.93米的萊西大木偶成為當地博物館的瑰寶,證實了萊西作為木偶戲源頭的重要地位,岱墅村也因此地名而聲名鵲起。
透過地名這扇窗,歷史的風云變幻盡現眼前。正如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所言,地名恰似人類歷史的活化石,以獨特的方式標注和傳承著文化。從秦代的瑯琊港到宋代的板橋鎮再到清代的金家口港,每一個地名都在默默訴說著青島這個東方大陸出海口的獨特魅力,以及它自古以來海洋文明的發展歷程。
在作家王溱看來,地名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氣質、性格,記錄和展示城市的歷史、風貌,也能讓城市提高自身的形象,但更多的是關聯著時代色彩。
地理人文描摹圖騰
青島的地名,猶如一部展開的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立體畫卷。海濱之城,島嶼繁星點點,海灣環抱相扣,團島、小青島、大鮑島、小鮑島、燕兒島、大麥島、小麥島、湖島以及靈山島、即墨藍谷等地名,猶如串珠般鑲嵌在膠州灣、青島灣、匯泉灣、浮山灣、嶗山灣、鰲山灣、唐島灣、靈山灣、古鎮口灣、龍灣、瑯琊臺灣、棋子灣等灣區之間,勾勒出城市的海岸線輪廓,生動展現了青島依海而生、靠海而興的自然風貌。
魚山路
青島市區的山巒亦各有風采,觀象山、信號山、八關山、貯水山、太平山、浮山、午山、孤山、雙山、象耳山、樓山等,每座山名背后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故事。如午山因其子午線般的走勢得名,雙山的命名則因兩座相似山峰而來,反映出古人對自然環境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詩意化的表達。
嶗山,這一青島的精神象征與文化源泉,其名稱歷經演變,承載了從“勞”“嶗”“牢”“鰲”到最終定型為“嶗”的歷史變遷,其間既有古人對自然景觀的理解,也有歷代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
青島區域內,許多地名都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軍事背景。傳說中,唐王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時,在當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例如,膠州市膠東街道的大店村,據傳是由于李世民東征時在此設立軍隊駐扎點,被賜名為“存軍店”,并且,遺留下的千年銀杏樹成為這段歷史的實物見證。流亭楊埠寨的“養補寨”之名則來源于李世民在此停留補充物資的歷史,隨著時間流逝,地名發生了變化,但仍保留了其歷史淵源。
在西海岸新區,唐島的得名亦與唐太宗東征有關,相傳是唐軍駐扎的地方,而今,唐島灣公園已成為展現當地歷史文化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即墨區的移風店鎮則源自金代的軍事屯兵,起初名為移風寨,旨在整頓風俗、維護治安,后來逐漸發展為商貿集散地,并因開設旅店而演變成為今日的移風店。
此外,青島境內的鰲山衛、靈山衛、浮山所、雄崖所和即墨營等地名,皆源自明代的衛所制度,這些地方曾是重要的海防設施和駐軍地點。臺東鎮、臺西鎮等地名則源于烽火臺的存在,再次表明了青島地區在中國古代軍事防御體系中的關鍵角色。這些地名串聯起來,構成了一幅青島地區悠久歷史與深厚軍事文化交織的恢宏畫卷。
美好愿景祈福城市
“我們國家大大小小數百座城市,不被命名為路名的微乎其微。”王溱說,許多路名以城市的名字命名,這是路名的一大特征。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那些被譽為一二線的城市,更是“遍地芳香”。“北京路”“上海路”“天津路”“重慶路”,如果哪座城市里沒有這些路名,似乎就不是中國的城市。名山名水以及吉祥數字也是路名不可缺失的選擇。“八大關”“八大峽”“八大湖”“八大山”“八大河”“八大江”“八大川”“八大海”“八大嶺”“八大宮”,吉祥數的后面不僅是給道路選配一個好聽的名字,也是對祖國大好河山、對自然界的俊秀景色的贊賞和眷戀,充滿了美學的意境。許多路名的命名是人心所思,所想,所向,所求。和平路、幸福路、吉祥路、瑞云路、吉慶路這些通俗而又顯得“俗氣”的路名,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并得到人們普遍的喜歡和熱愛。
航拍八大關
1922年,當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之后,為了體現對國家安定、社會繁榮的美好愿景,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福祉、安寧等理念的追求,在對地名重新命名時特別融入了許多具有積極寓意的詞匯。比如太平山、太平灣、太平角、人和路、大名路、順興路、興隆路等地名,均寓含了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寧陽路
湛山三路
日照路
至于惜福鎮,它的前身“歇佛寺”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據說,古時候運送嶗山打造的石佛,在途經此處時會停下來休息,因此得名“歇佛寺”。到了1934年,時任青島市長沈鴻烈在考察嶗山時,將“歇佛寺”改名為“惜福鎮”,這一改動既保留了原有名字的諧音,同時也引入了“惜福”的概念。
至今,在青島乃至全國各地新建的居民區命名上,這種蘊含吉祥寓意、寄托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傳統依然延續。一方面,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一些原本可能不太悅耳或者含義欠佳的地名被賦予了更具正能量和親和力的新名稱。如“會前”改為“匯泉”,寓意匯集天地精華、泉水之源,表達了對美好生態和生活源泉的向往;大窯村改名大堯村、小窯村改名為逍遙村,都是為了去除原有名稱中較為粗獷的氣息,轉而強調高雅、祥瑞、自在的生活品質。
“地名文化源遠流長,不僅是生活的標識,交通的導引,更是地理、歷史和人文的三維空間,一個小小的地名可以蘊含著遼闊無垠的文化空間。”人文學者劉宜慶認為,地名帶有情感和溫度,遍布人生的旅程。地名帶著開拓和創新,讓城市延展,讓城市更新。(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文 王雷/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