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5-02-23 14:59:02
原標題:加快推動青島影視產業集群生態優化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加快推動青島影視產業集群生態優化
來源:青島日報
王麗莎
隨著數字化轉型和區域經濟升級深入推進,城市土地利用正逐步從單一的經濟開發模式向生態、社會和文化多效益協調發展轉變。在這一背景下,影視產業作為我國現代化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經歷從“市場大國”向“制作大國”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憑借獨特的地理區位、地緣文化及政府的大力扶持,青島逐漸形成了以“東方影都”為核心的影視產業集群。本文在集群演化、協同理論及創新生態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剖析集群內外部協同演化的內在邏輯,提出優化政策、強化跨部門協同、推動產學研合作以及構建標志性文化活動體系的策略建議,旨在為青島乃至我國影視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青島影視產業集群的演化與創新機制解析
近年來,青島影視產業在政府推動和資本市場活躍的雙重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以東方影都為核心的產業集群。該集群依托先進的硬件設施,如國際認證攝影棚、虛擬拍攝技術和數字后期平臺,構建了較為完整的影視制作產業鏈。同時,地方政府出臺諸如稅收優惠、運營補貼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多項扶持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基于產業集群理論框架,系統解構青島東方影都影視基地的演化路徑與發展特征后發現,該集群的形成遵循“企業主導—政府接續—制度創新”的三階段演進邏輯,其發展現狀呈現出顯著的要素集聚與制度性建構特征。
第一,產業集群的生成機理。青島影視產業集群的生成路徑可解構為三重動力機制。一是企業主導型要素集聚階段,企業通過資本投入完成影視產業園等核心設施建設,構建覆蓋影視制作流程的物理空間載體。二是政府接續型網絡優化階段,政府通過政策引導推動產業鏈延伸,西海岸新區將影視文化產業鏈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引入專業化招商機制。三是制度創新型生態培育階段,高效落實《高標準建設青島影視基地三年行動計劃(2024年—2026年)》(以下簡稱《青島影視基地三年行動計劃》),通過不斷優化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推動產業政策由單一經濟導向向文化、技術及制度復合驅動轉型,從而為區域影視產業集群向高質量、差異化生態模式的轉型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外部性要素的稟賦特征。首先,產業鏈網絡化特征。青島市政府通過《青島影視基地高標準建設行動方案》等政策,明確東方影都的核心地位,強化資源整合。二者協同形成了“企業投資+政策引導”的生成模式。構建包含核心環節與細分領域的矩陣體系,形成專業化供應商聯盟。影視產業鏈涵蓋1098家企業,覆蓋劇本創作、制作、發行全環節,形成“頭部企業+配套服務”的協同網絡。其次,知識溢出傳導機制。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推動技術擴散,XR混合現實影棚等關鍵技術實現自主研發。再次,復合外部性效應。青島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產業多樣化,5G園區、VR產業園、視覺延伸產業等兼具專業化與多元化特征。2024年,青島影視基地新引進影視企業125家,規上影視企業營收增長13.8%,加速影視與科技、文旅的融合,形成“雙模驅動”發展格局。最后,需求側支撐體系。依托中國電影市場擴容機遇,利用高質量、多樣化內容需求與媒介傳播平臺的快速發展,推動本土制作能力顯著提升。
第三,制度創新的驅動效應。首先是政策體系與資金支持。青島構建“鏈條式+疊加式”扶持政策,西海岸新區發布“影視政策3.0版”,7條14項政策精準扶持影視產業發展,最高補貼500萬元。其次是組織機制與平臺建設。青島成立影視文化產業鏈專班,實施“鏈長制”推動招商,引進愛奇藝、英皇娛樂等頭部企業。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被納入山東省“十強產業”支柱型雁陣集群。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備案、拍攝協調、政策兌現等服務,縮短劇組籌備周期。再次是技術標準與產業生態。《青島影視基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數字影都”目標,推動虛擬拍攝、AI技術應用。金象AI影視智作平臺計劃2025年落地,賦能影視工業化。創新“電影之都”品牌運營機制,規劃建設國家電影產業創新示范基地。
集群內部協同機制與結構問題
在青島影視集群內部,各主體間通過技術、資本和信息的協同作用,實現了資源流動和知識溢出。東方影都不僅在影視制作技術和設備投入上走在前沿,還通過與設備供應商、技術服務平臺和媒體推廣機構的密切合作,推動了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
作為規則制定者,政府部門通過稅收優惠和專項資金支持,構建有利于產業集群協同演化的制度環境。與此同時,這種多主體協同正是協同理論所強調的,通過非線性互動,各子系統之間不斷整合與優化,形成一種自組織的有序結構,從而推動集群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基于協同理論視角研究發現,青島影視產業在硬件設施建設與政策體系構建層面已形成比較優勢,但在文化生態建構與跨產業協同維度仍面臨系統性挑戰。通過理論推演與案例解析,識別出制約集群生態優化的三重協同困境:
第一,要素協同的結構性失衡,產業文化認同失焦。當前影視產業集群呈現“技術—資本”單維驅動特征,文化要素嵌入較弱。當前青島影視產業生產策略主要集中于高投入、高票房的科幻魔幻題材,忽略了青島本土地緣文化內涵。缺乏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認同與標志性的文旅項目,導致區域影視產品在文化層面缺乏持續的內生動力,易陷入同質化競爭和“軍備競賽”陷阱。
第二,功能模塊化割裂,跨行業協同不足。集群生態系統存在部門區隔與功能割裂現象。技術供應體系與文化創意網絡呈現非對稱發展態勢,產業鏈各環節未能形成有效的功能耦合。影視與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之間尚未形成高效的跨部門信息共享和快速響應機制,暴露出現有協同機制在跨產業資源整合與價值轉化方面的結構性缺陷。
第三,核心—邊緣結構固化,創新生態失衡。在創新生態系統演化過程中,頭部企業通過馬歇爾外部性形成資源吸附效應,導致集群網絡呈現“中心化過度”的結構性矛盾,龍頭企業通過資源壁壘建構起知識壟斷格局,中小企業在缺乏獨立創新能力的情況下易陷入依附性發展,形成“創新洼地”。核心企業在承擔產業鏈關鍵職能時,其經營風險與市場波動對集群具有較強的傳導效應,致使系統整體韌性下降。單極化的資源配置阻礙多主體之間的高效協同與資源共享,使得資本、技術與人才難以在全產業鏈內實現均衡配置,從而削弱集群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協同驅動集群生態優化策略
綜上所述,當前青島影視產業集群在文化認同、跨行業協同和制度適應性方面存在一定提升空間,通過構建“文化解碼—技術賦能—制度調適”的三維優化模型,提出以下優化路徑與政策建議。
第一,驅動機制重構。建立“文化—技術雙核協同體系”。通過設立文化創新專項支持機制,推進文化遺產數字化工程,實現文化資本與技術資本的共生演化。重點強化影視創作中的青島地域文化解碼能力,將城市文化基因轉化為可識別的視聽符號體系。通過“文化加權”評估體系重構制度邏輯,將地域文化轉化率、地緣文化IP開發度等質性指標納入考核維度,促進產業政策從單一經濟導向向文化經濟復合導向轉型。
第二,響應系統優化。構建跨產業動態協同網絡。設計包含預案儲備、資源調度、項目孵化的三級響應架構,借助數字技術搭建虛擬協作平臺。著力縮短影視熱點事件與文旅產品開發的響應時差,形成文化價值轉化的快速通道。
第三,多元主體創新。通過制度設計重構主體間競合關系,在保持規模經濟優勢的同時培育分布式創新網絡,從而實現集群生態從“單極驅動”向“多核共生”的范式躍遷,推進治理體系的適應性變革。
(作者單位:青島電影學院 本文為 2023年度青島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集群生態發展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QDSKL2301195)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