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3-02 20:00:03
原標題:新版文物保護法今起實施,山東迎來新機遇
來源:大眾新聞
原標題:新版文物保護法今起實施,山東迎來新機遇
來源:大眾新聞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該法律自3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由80條擴充為101條,其中新增條款近20條,呈現了很多新理念、新經驗、新措施、新方法,內容更加豐富翔實,貼近工作實際,操作性更強。
“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是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也成為本次文物保護法修訂的亮點。山東是文物大省、博物館大省,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對相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給山東帶來了新的機遇。
摸清文物家底,強化保護管理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文物普查和專項調查,全面掌握文物資源及保護情況,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報送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情況的報告。目前,山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總體進展順利,復查工作基本結束,調查登記新發現6800多處,新發現數量居全國首位。
濟南市南部山區管委會文旅中心四普工作隊隊長霍延霞帶領團隊一直奔走在文物普查的路上。濟南南部山區風景秀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四門塔、九頂塔等眾多遺跡,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共141處,涵蓋了古建筑、古遺址等多類別,普查隊目前已完成141處文物的復查,新發現33處文物。
霍延霞介紹,新發現有池塘井泉、壇廟祠堂等多處古建筑,古墓葬2處、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7個、碑刻4處、摩崖石刻3處、石窟寺1處等。她表示,開展文物普查,可以全面掌握現有的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保存現狀等信息,為文物保護利用提供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能提高文物保護隊伍的專業能力和整體素質。“實地調查過程,也提高了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和參與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
截至2月24日,山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并登記文物點40265處,其中復查33424處、復查率99.6%,新發現6841處、新發現比例20.5%,新發現數量居全國首位。100余個縣級單元通過考古調查勘探方式開展古遺址、古墓葬等地下文物勘邊定界工作,為全國首創。對齊長城、膠濟鐵路、大運河、環渤海地區鹽業遺址、舊石器遺址、水下考古6項專題開展深入調查,新發現文物近700處。
摸清家底之后,還要更好地保護。本次修訂文物保護法,專門寫入了“先調查、后建設”制度、“先考古、后出讓”制度、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制度、最小干預原則、文物消防安全管理要求等,進一步勒緊了文物保護的“緊箍咒”。
發掘面積1050余平方米,發現灰坑、灰溝、水井、窯、灶、墓葬200余個遺跡……前不久,濟南市萊蕪區田莊遺址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對外發布,一處戰國時期有組織、有規劃的石器作坊重見天日。田莊遺址是萊蕪區首次發現的齊文化遺址,填補了萊蕪區乃至泰沂山區齊文化的發展、研究以及有關當地東周時期手工業文化研究的空白。
田莊遺址的發現,得益于制度的剛性約束。2020年,濟南市在全省率先推出《關于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此后全市國有建設用地均實行“先考古,后土地供應”的“考古前置”舉措。田莊遺址正是配合泰萊電氣項目建設,于2023年2月開展“考古前置”調查時發現的。張榮家族墓地、唐代朱滿墓等重要文化遺產,同樣因“考古前置”得到了發現和保護。
長期以來,大型基本建設工程用地的考古都是在拿地后、開工前,由建設單位依法申報。隨著基本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個別項目為縮短工期,逃避考古,導致地下文物損毀而被追責問責;有的項目在考古調查勘探中發現地下遺存,不得不擱置項目等待考古發掘結束,造成多方損失。
從地方試水到全國推廣,“考古強制”如今成為法律的強制性要求,意義非凡。“可以使得工程建設環節不會對文物造成破壞,從源頭有效保證文物安全,實現了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雙贏。”田莊遺址項目領隊、濟南市考古研究院調查勘探部主任何利表示。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還增設了地下文物埋藏區和水下文物保護區制度。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奎表示:“這體現了文物保護理念的變化,不僅注重地上、地下文物保護,也日漸注重水下文物安全。也從側面說明,我們有能力去探測、保護、監測管理水下文物資源,不僅僅是沿海、近海區域,還包括遠海和深海區域。”
山東在水下文物保護區劃定上,已經有了實踐。“定遠艦”所處地“威海灣一號沉艦”遺址,早在2022年就被省政府劃為全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護區。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連續7年在威海灣開展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工作,陸續發現定遠、靖遠、來遠等多艘北洋水師沉艦遺址。其中,2019—2020年正式啟動的“威海灣一號沉艦”(即定遠艦沉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先后發掘面積近500平方米,提取各類水下文物1700余件。
高明奎表示,這兩年,考古工作者在威海、煙臺、青島等海域做了大量的文物調查、普查的工作,已經摸清了山東沿海重點水域的文物分布狀況;除沿海之外,也已開始對省內京杭大運河、膠萊運河,以及東平湖等內陸湖泊展開文化遺產調查,以進一步摸清山東內水遺存文物。“接下來,將按照文物保護法要求,推動省內更多水域沉船遺址等相關區域劃定為水下文物保護區,以更好保護水下文化遺產。”
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明確,依托歷史文化街區、村鎮進行旅游等開發建設活動的,應當嚴格落實相關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控制大規模搬遷,防止過度開發,加強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這給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逛了四方公園和中車會場,感覺特別親切。”作為四方機車廠子弟,故地重游的青島市民張女士充滿驚喜。“小時候就經常在這附近玩,現在這里既保留了過去的痕跡,又增添了新的時尚元素。”
四方機車廠是重要的鐵路工業遺產,如今老空間實現了活化利用。為了延續和傳承歷史文脈,該片區采用“博物館式更新”等模式,形成博物館、展覽、休閑、文化等功能集聚的綜合藝術區域,打造青島新文化藝術地標。園區內的工業坡屋面、紅磚外墻、百年古樹等工業遺跡,都盡可能保留。原有廠房在保護的同時,被賦予新的功能,植入新業態,最大限度促進文化商業、居住生活、美育教育等空間融合。
2024年3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山東青島老城在列。“建設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重要任務。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為如何創建示范區提供了指導。青島聚焦打造彰顯歷史文化價值和風貌特色的文物保護管理示范區域、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適應的文物活化利用實踐區域,有望樹立文物保護工作樣板,復興百年老城。”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教授徐飛鵬表示。
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是寶貴的文化財富。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在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方面作了許多新規定。比如,明確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管所、考古遺址公園等文博機構應當加強對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講解,改善服務條件,提高服務水平。
通過“夫子問答”的屏幕,觀眾可以給孔子“發微信”提出問題,聆聽孔子的解答;在“鼓瑟擊磬”的裝置面前,觀眾可以嘗試彈奏雅樂之聲;在“稷下學宮”趣味互動設施中,人們通過觸屏的方式可將諸子百家“頭像對對碰”……位于曲阜的孔子博物館,今年春節假期累計接待觀眾9萬人次。平時,該館還主動“走出去”,開展“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推出二十四節氣、中國傳統節日、六藝、青少年勞動實踐等系列課程等,為公眾提供更多學習文物知識、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
山東是博物館大省。全省設立備案各級各類博物館839家,超過全國總數量的十分之一。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32家,二級博物館81家,三級博物館76家。革命類博物館74家。博物館總數量、一二三級館數量、革命類博物館數量、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六個主要指標,穩居全國第一位。
坐擁龐大家底,按照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要求,山東的博物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今年將實施博物館之城、博物館小鎮建設試點工作,深入開展全省中小博物館三年提升行動,推動全省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一直以來,山東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成效明顯,文物保護工作總體走在全國前列。據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新聞發布會消息,下一步,在組織學習好、宣傳好、實施好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同時,山東將按照法制統一的原則,積極推進《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修訂工作,增強地方性法規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為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