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商報
2025-03-14 10:42:03
原標題:東營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來源:山東商報
原標題:東營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來源:山東商報
過去一年,東營市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擎,持續深入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創新驅動“兩大戰略”,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在農業、工業、能源等領域全面發力,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2024年,東營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2%。連續2年獲評全省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入選數量均居全省首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
科技創新加快推進,稀土催化研究院等4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快高質量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連續3年保持30%以上增長,全市連續7年實現青年人才凈流入,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48%,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百億元。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田間到海上,東營正以科技創新為筆,以綠色發展為墨,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答卷。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吳紹博
“科產融合”激發新質生產力
近日,山東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東營綜合試驗站試驗示范基地在河口區掛牌成立,專家團隊在冬暖式大棚開展了地栽杏鮑菇優質高效栽培模式現場試驗示范,設計了兩種不同類型菌棒和四種不同栽培方式的對比,通過產量、子實體農藝性狀、生產效益等指標測定分析,獲得最佳的地栽杏鮑菇栽培方式。
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科技創新中蘊含巨大的價值,只有落到產業上,才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東營市堅持把平臺建設作為融合強支撐,深化重點產業集群高能級平臺全覆蓋計劃,8家高能級平臺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400余名,產業創新策源能力不斷提升。聚焦油氣勘探、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新建2家、重組3家省重點實驗室,新增省級技術創新中心1家、新型研發機構2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級科技研發平臺達到86家,高端納米復合氧化鋯材料等重大產品研發有序展開。率先啟動市級重點實驗室重組,籌建81家、撤銷77家市重點實驗室,產業布局更加聚焦、目標任務更加清晰。同時,把技術攻關作為融合突破口,堅持“產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導向,實施市科技項目146項,爭取省重點研發計劃27項,獲得省支持資金2.71億元,是2023年的3.5倍。
東營市把未來產業作為融合新賽道,率先制定實施《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明確“5+N”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建立未來產業“一圖四庫”,謀劃“能源+”“零碳+”“數字+”未來產業先導區,發布全國首個地方CCUS產業發展規劃,氫能源裝備制造等總投資474億元的45個未來產業項目順利推進。
企業創新力大幅提升
在安和乳業(山東)有限公司濕法車間里,現代化的生產設備自動運行,在全封閉的環境下,經過配料、殺菌濃縮、干燥、噴粉等工序后,優質大豆完成從原料到豆奶粉的華麗轉變。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企業不斷創新技術、工藝及裝備,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產能逐步擴大。
“速溶豆漿粉由原來的每日生產40噸增加到現在的60多噸,乳制品由原來的每日生產140噸到目前的160多噸。我們還在做生產自動化控制的一些優化,保證生產的產品質量持續合格。”現場工作人員介紹。
類似的案例在東營不勝枚舉。東營市強化企業主體地位,讓企業創新更有活力,健全雙創孵化載體—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梯次培育體系,建成孵化載體國家級13家、省級22家、市級22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1732家。
企業創新更有活力,源于務實有力的措施。東營市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開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研發費用、研發機構“三清零”,推動項目、平臺、資金、人才等資源向企業傾斜,引導企業研發投入逐年增長,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98.37億元,同比增長12.5%;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46.37%,兩年時間從全省下游躍升全省第一,實現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企業創新更有活力,源于貼心周到的服務。東營市積極做優科技服務,堅持“撥、投、貸、保”結合,啟動建設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科技成果轉化貸款備案金額8.84億元,粵海金半導體等4家企業獲科技股權投資支持5300萬元,實現科技股權投資工作歷史性突破。更新科技惠企政策“免申即享”2.0清單,2024年為234家企業下達資金1848.88萬元,入選首批省惠企政策“直達快享”改革試點。
從“成本包袱”到“價值引擎”
初春時節,位于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的港城熱力有限公司,成排高聳的柱狀罐體和管道交叉連接,占地約20畝的鍋爐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及同步制氮裝置正在運行。
“項目投產運行以來,在滿負荷的運行工況下,二氧化碳的捕集能力達到每年10萬噸,同時每小時副產氮氣15000立方米。”公司副總經理張健說,“我們的主要業務是為臨港化工產業園進行集中供熱,該項目能夠將鍋爐煙氣經過加壓、冷卻、脫硫、吸附提純等工藝實現二氧化碳、氮氣高效回收。”
他算了筆賬:鍋爐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項目捕集率達到80%,純度達99.5%。半負荷運轉下來,年營收超2000萬元,實現了可持續的微利運營,實現了捕碳與增效的雙贏。
綠色基因正重構產業邏輯。位于東營港北部海域的渤和風電場,一座座壯觀的海上“大風車”漸次鋪開,巨大的風機葉輪隨風轉動,悄然進行著風與電之間的能量轉換。據了解,渤和風電場風電機組葉輪直徑230米,輪轂高130米,掃風面積超過6個足球場,風機單支葉片長度112米,也創下國內風機葉片最長紀錄。
據了解,渤和風電場項目是國家能源集團首個平價海上風電項目、首個在山東的海上風電項目,每年可提供綠色電量15.89億千瓦時,滿足山東省172萬戶家庭的年用電量,年可節約標準煤48.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排放量115.5萬噸,節能減排效益顯著。
綠色已成為核心競爭力。按照“突破兩端、優化中間”的思路,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在全國化工園區中率先編制了《綠色低碳發展規劃》。源頭減碳上,實施1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生產的綠電全部在東營港上岸并網。末端固碳上,自主研發建成全國首臺套25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裝置,碳捕集成本低至200元左右,捕集的二氧化碳供給勝利油田驅油項目以及碳酸二甲酯等高端化工項目。“十四五”以來實施了投資75億元的133個技術改造項目,年節能35萬噸標煤、降碳98萬噸,成為國內綠色低碳園區標桿。
創新生態不斷優化
初春時節,生機蓬勃,恰似東營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前景。
東營市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成立市委科技委,召開高規格全市科技大會,各級各部門大抓科技導向更加鮮明。
只有厚植科技創新沃土,為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才能更好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讓科技創新之樹枝繁葉茂。東營市深化產學研融合,東營科技大市場投入運營,開展“三域兩系”合作拓源行動,舉辦第四屆中國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大會暨第二屆“碳中和”專家行等各類對接活動29場,從高校院所選聘54名專家擔任企業科技副總、科技專員,累計對接科技成果110項。同時,加強科技人才培育,實施科技人才引育行動,放大高能級平臺磁場效應,舉辦中小微企業創新競技行動東營初賽、油地校融合創新創業大賽、“創業東營共贏未來”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等各類賽事,區域人才吸引力不斷增強,躋身全省科技人才引育第一梯隊。
如今的東營,是一座充滿活力的開放之城。在這里,一個個拉動經濟快跑的重點項目快速落地、一項項創新成果密集發布、四面八方優秀的人才不斷集聚……處處涌動著新時代創新發展的勃勃生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