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寧日報
2025-03-26 10:14:03
原標題:濟寧水運
來源:濟寧日報
原標題:濟寧水運
來源:濟寧日報
濟寧因運河而盛,千年水運樞紐貫通南北;今朝舟船往來,文脈與物流共譜新章。3月25日,《天津日報》刊發稿件《濟寧水運》,報道了我市水運的發展變遷和悠長文脈,現原文轉發。
濟寧水運
■文猛
一條河從大地上流過,有了濟南和濟寧的地名。
那條河叫濟水。
地名記著大地上的事情。
濟水曾是黃河下游的一條重要支流,發源于河南的濟源,流經山東最終匯入渤海。在古代,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為四瀆,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河流神的代表,用濟水流過的地段來區別兩座城市,可見濟水在中國大江大河中的重要性。
黃河多次改道,濟水本身的水源纖細、坡度平緩,濟水最后還是被黃河覆蓋,河的名字還在,而河道在大地上已經消失了。
濟寧地處濟水中段,地勢較高,多年免遭洪水之災,百姓樂業安寧,因此得名濟寧。
濟南地處濟水之南自然得名濟南。
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走過的路。水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水走過的路。越是束縛就越使得最柔軟的水“堅硬”起來,所以大地上的河流大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路。
大運河是水走的路,但是它最早的路是人給它開鑿出來的,所以大運河是人和水一起走出來的路。
大運河曾流經洛陽,后因開鑿了其他河流不再流經洛陽,改道后的京杭大運河從濟寧穿城而過,濟寧一度成為大運河極重要的河段。在上千年的奔流中,大運河不斷變換著河道和模樣。按照人成長的歲月,大運河流到今天應該到了中年甚至老年的時段,而看著今天濟寧大地上奔流不息的船隊,沿河兩岸金色的蘆葦,河中碧波蕩漾的一河清水,大運河好像仍是“青年”。歷代皇帝從大運河乘船下江南,北京是上船點。大運河流到今天,濟寧成為大運河航運最北端的出發地,濟寧以北很少見船帆了。
大運河給了濟寧最大的水運,是一個地方繁華的水上運輸地,也開始了一個地方風生水起的運程。
要想富,先修路。大運河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大運河走過的城市,幾乎都是中國最富庶最繁華的城市,特別是濟寧、蘇州、無錫、杭州、常州、紹興等運河節點的這些城市。
運河不斷,文明不斷,如果說中華文化是大地上一本厚重的書,南北貫通的大運河就是這本書的一道書脊。
“一條大運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銜,都過濟寧州。”濟寧守望著大運河極特殊的河段,從元代到明清三代,此地都派設有最高治運機構——河道總督衙門,其不在京城辦公,而是常駐濟寧,濟寧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運河之都”,一條運河給了濟寧水上的高度。
當天空有了飛機,大地上有了汽車和火車,大運河漸漸被冷落了,河上少見船帆。看得見大運河,看不到船上的白帆,聽不到船工的號子,冷落的不僅僅是大運河。
2019年前后,大運河仿佛突然醒來,運河上的船帆多了起來,大運河又回來啦!2023年4月,大運河再次實現全線水流貫通。
運河邊的漁民們,每天清晨劃著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撒網捕魚。他們唱著古老的漁歌,講述著世世代代與運河相伴的故事。每當夕陽西下,滿載而歸的漁船停泊在岸邊,家家戶戶開始升起裊裊炊煙……
現在,運河上運輸糧食、煤炭的船首尾相接,不再靠船帆的力量,而是靠一艘動力船牽引,大多是9條船形成長達400多米的船隊,成為“水上火車”。看著運河上的船隊,好像每個船隊都是9艘船組成。我問剛結識的一位船長這是為什么,他說不為什么,中國人不是最喜歡9這個數字嗎?多一艘船在運河上行駛不方便,少一艘船不就又少了嗎?
這是一個走南闖北的船長,常年在運河上行走,臉上是所有運河船工一樣的運河紅,他的回答非常有趣。
我是在微山島上見到這位船長和他的船隊的,船隊中的船是由他們村里的或者他親戚家的組成的,這次運輸的煤炭有上萬噸,他們從微山島到常熟要走一個月的時間。
運河通,濟寧通。濟寧通,天下通。
大運河不僅僅是一條流動的大水,更和經濟、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和中國人的文化人格、性格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說到濟寧的水運,我們必須還要說到一條河。
這條河流,就是泗水,也喊泗河或者泗水河。泗水曾經流入大運河,如今泗水系南四湖支流,南四湖與京杭大運河相互連通,泗水的水通過南四湖和大運河相融。
說到泗水還要說一首詩:“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寫下這首詩的叫朱熹。說到泗水更要說一個人,你會因而對這條河更加肅然起敬。趵突泉、洗缽泉、響水泉、紅石泉在濟寧泗水縣泉林鎮東陪尾山麓匯流成河,故名泗水。泗水一路流過,很多河段幾乎都是筆直的,但是古老的泗水流過曲阜卻是蜿蜒流淌的,似乎在徘徊,在等待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一群一群的人不遠萬里走向曲阜,就是奔著孔廟來,奔著泗水來,這是一條有思想的河流。泗水河兩岸安靜而美麗,雖然錯過了桃紅柳綠的季節,但我們趕上了泗水最飽滿的季節,兩岸田野一片金黃。孔子就在這樣一個被泗水環抱的小城曲阜出生。泗水之畔是一個擺放思想的地方,孔子也許曾無數次在河畔漫步,他的“仁”“禮”“君子之道”“學與教”等博大的學說,這些燈塔式的話語如清澈的泗水,流過我們的心中,點亮人們心中的燈,讓我們走得坦蕩走得踏實。
圣人遠去,思想永存。站在泗水河邊,與河水對話,與遠去的那個偉大的靈魂對話,心里格外亮堂。
遠望美麗的泗水,遠望煙波浩渺的微山湖,遠望古老的大運河——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圣人在感慨,大地在回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