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5-04-23 10:16:04
原標題:菏澤:牡丹之美 世界共賞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菏澤:牡丹之美 世界共賞
來源:大眾日報
□ 本報記者 蔣 鑫
“牡丹花是最漂亮的花,也是菏澤最突出的優勢。”菏澤牡丹節會期間,第一次到訪菏澤的瑞典《北歐時報》副主編趙娟說,一路走一路看,領略了牡丹花和工筆牡丹畫的魅力,還嘗到了好吃又好看的牡丹糕點,感受到牡丹在菏澤無處不在以及牡丹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僅對“中國牡丹之都”菏澤有了更多認識,還在采風走訪中拍攝了眾多牡丹花的圖片和視頻,以便更好地向海外朋友推介菏澤牡丹。
巴西記者拉斐爾·恩里克·澤爾貝托認為,菏澤以文化之美贏得世界關注。“今年再訪菏澤時,除了牡丹經濟的繁榮,我開始關注這座城市的其他特質:栽培歷史達1500年的牡丹以及這座城市的黃河文化。牡丹作為深受世界喜愛的中華文化元素,為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四月菏澤,牡丹傾城,香飄世界。外媒記者的視角,向世界傳遞了菏澤的獨特魅力,展示了菏澤的“春天”。
菏澤牡丹何以吸引全球目光?請看幾個場景。
在菏澤曹州牡丹園,黑色牡丹“賽墨蓮”如墨染綢緞般傲立枝頭;綠牡丹“翡翠球”在陽光下流轉著翡翠般的光澤,吸引了眾多游客打卡拍照。據曹州牡丹園牡丹專家趙信勇介紹,這些珍稀品種的集中盛放,得益于近年來菏澤對牡丹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創新,通過基因篩選與雜交培育,目前,菏澤已形成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0多個品種,成為全球最大的牡丹基因庫。在陳集鎮的菏澤牡丹園,一株罕見的生長有三對并蒂雙生花的牡丹隨風搖曳。為了保護這株并蒂牡丹,牡丹園不僅安裝了圍欄保護設施,還加派人員輪班值守,并開設了專用觀賞通道方便游客打卡記錄最美瞬間。
為讓“賞花經濟”常開不敗,菏澤利用催花技術,讓牡丹突破自然花期限制,寒冬亦可綻放。今年春節期間,60余萬盆催花牡丹銷往全國,銷售額破億元,線上銷量占比超70%。電視劇《國色芳華》的熱播,更讓“綠幕隱玉”等品種供不應求,帶動文創產品銷量激增。
菏澤牡丹的美,不止于觀賞。在牡丹區黃堽鎮的大田牡丹園,游客不僅能漫步花田感受“唯有牡丹真國色”的詩意,又能通過智慧農業系統實時查看牡丹生長數據。這里種植的“鳳丹”等油用品種,可提煉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等260余種產品,形成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產業鏈。近年來,菏澤突破傳統種植模式,構建了“種植+加工+文旅+科研”的全產業鏈,讓牡丹從“富貴花”變為“富民花”。去年,菏澤牡丹產業總產值突破130億元,帶動就業超50萬人,包括牡丹籽油、化妝品、生物醫藥等在內的11大類、260余種深加工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繪就“不會凋謝的牡丹花”,是菏澤人的得意之筆。4月7日,2025世界牡丹大會工筆牡丹畫產業發展論壇在巨野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畫名家,以及相關行業協會的知名專家、教授齊聚于此,圍繞巨野工筆牡丹畫產業發展,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去年,巨野工筆牡丹畫受邀參加中國山東出口商品展覽會、“山東手造走進意大利”等展示推介活動,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持續攀升。在曹縣,牡丹紋樣融入漢服設計,月銷漢服3000余件,成為“國潮”新寵;在牡丹區,以牡丹為原型,經過手工搓捏、成型、素燒、施釉、釉燒等多個工藝流程制作而成的牡丹瓷,形象逼真地再現了牡丹的色彩、形態以及神韻,深受市場歡迎。
一朵花激活了一座城。菏澤牡丹從“千姿國色傾城醉”的春日盛景,到非遺里流淌的文化傳承;從“寒冬催花”打破季節壁壘,到“國潮漢服”“牡丹瓷”創新破圈,菏澤讓牡丹之美跨越山海、聯結世界。
“全市各級各部門抓策劃、優服務、廣推介,充分展示了菏澤牡丹之美與城市魅力。”菏澤市委書記張倫說,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充分利用不同區域花期差異,科學實施景區游客分流引導,讓“國色天香”成為展現城市魅力的流動風景線。持續放大牡丹節會效應,運用好牡丹節會籌辦舉辦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大優質文旅產品供給,培育更多文旅發展“新亮點”“引爆點”。做好“芍藥接棒”文章,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好系列活動,讓更多游客感受“四月觀牡丹,五月賞芍藥”的獨特體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