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6-08 07:30:06
近年來,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山東經濟運行整體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仍面臨不少挑戰。如何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打造良好的創業、創新和營商環境很關鍵,而‘放管服’改革就是重要抓手。”山東省副省長王書堅表示,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釋放山東經濟發展的潛力。
今年以來,山東進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明確提出加快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發展服務最優”的“三最環境”,引人關注。日前,本報記者跟隨國辦“放管服”改革專項督查第六督查組,在山東多地進行了采訪。
簡政放權需配套措施支持
創業創新活力,是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活躍程度的直接體現。督查組在實地調查中發現,山東省自2014年實施商事制度改革以來,企業注冊、變更、年報等相關事項的處理效率明顯提高。
據山東省編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平均每天新登記市場主體3909戶、新增注冊資本(金)54.43億元,遠高于改革前的1716戶和12.93億元。全省的市場主體數量由改革前的424.4萬戶,增至目前的723.6萬戶。
“雖然總量不一定代表質量,但也能反映市場的活躍度,山東自身的進步是明顯的。”第六督查組組長田玉萍表示。
簡政放權與過去的“壓編制”不同,是通過“壓職能”“壓流程”來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山東的做法是“減無可減,應放盡放”,力度很大。但由此帶來的政府職能扁平化,也大幅增加了基層行政審批事項。如何讓市、縣、區等不同層級接得住、管得好?
督查組在考察濟南高新區時找到一個解決方案。高新區工作委員會委員張維國介紹,該區原有17個行政部門,承接了濟南市80多個相關部門、共3480項行政審批權限中的3258項,可謂“上邊千根線,下邊一個眼”。
針對這種不對等現象,高新區創造性地實行“大部制”管理,將17個部門變為15個,按照功能重組、流程再造方式來承接下放權限。比如建立“審批局”,合并了原來發改、國土、住建等多部門的審批職能,實現“一局式”辦理,不僅接住了下放權限,也大幅提高了審批效率。
放管結合讓市場活而不亂
針對簡政放權后的監管工作,山東各地有不少創新做法。例如,推進綜合監管、全程監管、智慧監管、隨機監管等,在人員組合、編制調整、互聯網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探索。
但不少基層工作人員反映,工作量比過去增加了2—3倍。也有人認為行政權限下放太快了、不好管。怎么看待這些問題?
“這都是發展中的問題。由過去的重視審批,到現在的重視監管和服務,政府職能正在發生轉變,可能會引起種種不適。”山東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辦公室主任馮靜表示,在進行相應事權調整和人力匹配的基礎上,還要對執法人員進行培訓,不斷加強作風建設,這都需要一個過程。
如何把握放管結合的“度”?“放權不是放任,而是騰出手來加強監管。放要分期、分批地放,邊試邊調,講求實效,而不能一放了之。”濟寧市發改委主任賀永紅向記者介紹,濟寧市曾向各區縣下放危險化學品的有關審批權,但在后來的實踐中發現風險過大,很可能出現“管不住”的問題。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濟寧市果斷收回了這項審批權。
監管方式也須創新。隨機監管應與常態化監管相結合,而不能取代后者。同時,監管工作要換思路,讓群眾參與到監管中,有助于實現監管力量的全覆蓋。
“放管服”改革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放管服”改革是政府對自身職能的變革,是“革自己的命”。
行政人員要從“審批者”變為“監管者”“服務者”,難以刷出過去的“存在感”,反而會有不少“失落感”。因此,推行相關改革會遇到角色轉換的阻力,這是一個普遍性問題。
山東推進改革的力度大,阻力也不小。“在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識、等級觀念等,使‘放管服’改革面臨更大阻力。”山東一位干部表示,要轉變傳統觀念,變“卡位干部”為“人民公仆”,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這是長期的任務。
目前,改革進入深水區,艱巨性、復雜性和縱深性不斷增強。新一輪改革已經越過“帕累托改進”階段,難免要觸動原有的利益格局。
正因如此,改革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搞好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地改革,拆除各種利益藩籬,堵住利益輸送的渠道,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以山東省地方政務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為例,不少地方受到諸多“信息孤島”和“垂管煙囪”制約,只能實現“一站式”而不是“一窗式”服務,表面看是并聯審批,實際上仍是串聯審批,這與我國職能部門存在的職能交叉、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等“老大難”不無關系。而要解決這些“煙囪”問題,需要上下齊心打破原有利益格局,重建新的工作機制。
(人民日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