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1-11 19:16:01
齊魯網1月11日訊(記者 田進)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小麥生產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山東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育種與栽培技術創新團隊,圍繞小麥高產、優質、高效生產,進行生長發育及遺傳規律、遺傳改良和生產技術等研究,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提升研究水平。近三年,培育的新品種僅山農20一項推廣面積就達5497萬畝,經濟效益41.92億元,累計種植面積8016.7萬畝,經濟效益達61.13億元。在剛剛揭曉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中,山東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育種與栽培技術創新團隊榮獲殊榮。
山東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業科學為優勢的百年老校,小麥科研一直是山東農業大學的優勢研究領域,小麥遺傳育種與栽培技術創新團隊按照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瞄準學科前沿,加強應用研究,深入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兩方面協調發展。先后獲國家級科技獎勵8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近五年培養本科生1436人,碩士研究生285人,博士研究生55人,出站博士后13人。
團隊研究獲獎成果豐富了小麥遺傳育種與作物栽培生理生態的理論體系,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其中,“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被農業部確定為“九五”和“十五”主推技術,“小麥氮肥后移優質栽培技術”、“優質強筋小麥無公害生產技術”分別于2005年、2007年被農業部確定為主推技術。2012年確定的“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全國推廣1.8億畝,累計增產54億公斤;“小麥深松免耕鎮壓栽培技術”,全國推廣2.3億畝,累計增產73億公斤;2016年確定的“冬小麥測墑補灌節水栽培技術”,已在山東、河北、河南三個省28個示范縣進行試驗示范,比當地傳統灌溉節水20%~6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籽粒產量高于或等于傳統灌溉,畝產達550~600kg,達到了既保證小麥高產穩產,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已故的余松烈院士60多年如一日,深入田間搞科研,為我國糧食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小麥新種質”,是1997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者李晴祺、包文翊課題組成員心中的夢想;團隊負責人于振文院士,長期擔任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常年奔波于全國糧食主產區,為確保小麥增收及國家糧食安全立下赫赫戰功。
2017年,付道林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太谷核不育小麥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克隆太谷核不育基因并對其機理進行了探討,為將來實現小麥等作物的雜交制種創造了條件。其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如今,團隊根據不同專業方向和特長,分成多個小組,開展科技服務和精準技術扶貧。足跡踏遍山東省及黃淮海小麥主產區,建立試驗示范基地40余處;通過對新技術和糧經飼多元種植、農牧結合、循環農業等新模式推廣應用,每畝節本增效600元以上,指導近萬個農戶實現脫貧致富。舉辦技術培訓1000余次,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100000余人,為作物增產、農民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農業生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