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商報
2018-02-04 09:23:02
山東省第二屆田野考古工作匯報會落下帷幕。經專家評審,章丘城子崖遺址、藥山漢墓等五項入選“2017年度山東考古新發現”和章丘焦家遺址等五項入選“2016-2017年度優秀田野考古工地”。據悉,此次共有23個來自省內的考古發掘和勘探項目進行了匯報,時間跨度從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且內涵豐富,既有對城墻、城門的解剖,也有對墓地、聚落址、佛教寺院的發掘;除傳統田野考古工作外,水下考古也成果顯著。
五大考古新發現
●章丘城子崖遺址
城子崖遺址位于濟南市章丘龍山鎮龍山村東北,巨野河東岸、膠濟鐵路的北側。因1930年首先在這里發現了著名的龍山文化,發掘工作對中國史前考古與古史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享有中國考古圣地之譽。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對該遺址繼續進行了發掘和大面積揭露。通過揭剖,確定了各期城墻的分布位置及更替關系,對各期城墻的規模與結構、后期修葺以及壕溝的清淤過程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其重要發現主要為:岳石早期城墻基槽借用龍山壕溝修整而成,弄清了岳石早期城墻的結構特征,為其“筑而不起”(有基槽,墻體卻不高出地面)找到了線索; 發現岳石早期城墻外每期護坡與壕溝的清淤存在緊密聯系; 首次在岳石期城墻主體外側發現保護墻體的“包夯”結構。
●滕州前臺墓地2017年度發掘
墓地位于滕州市羊莊鎮前臺村東南近200米處,地處山區緩坡地帶。發掘工作自2017年2月中旬起,5月底結束,持續約三個月,共發掘墓葬238座。其中東周墓葬193座,北朝晚期至隋代墓葬45座。該墓地年代跨度較長,各時代墓葬分區明顯。形制多樣,結構具有特色,出土文物較多,器形豐富,地域特征明顯。尤其是北朝晚期至隋代墓群的發掘為山東省首次,填補了本地區該時段平民墓群發掘的空白,為北朝隋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材料。
●藥山漢墓
墓葬位于濟南市天橋區藥山北側山前緩坡上,北距二環北路約630米,東距無影山北路約420米,地處黃河與小清河之間。
2017年7月-9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組織工作人員對工程施工中發現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墓葬3座,分別編號為M1、M2、M3,其中M1、M3為漢代畫像石墓。
根據墓葬形制、規格及隨葬器物,結合其他同類型同時期的墓葬,推測應該為東漢晚期中下級官吏或地主階層的墓葬。墓葬的發掘對于補充、完善該地區東漢晚期的喪葬禮制、社會經濟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
●東阿大秦村遺址
東阿大秦村遺址位于聊城市東阿縣銅城街道大秦村東,遺址位于水庫偏東部。2016年11月—2017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水庫建設中發現的遺跡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根據出土碑文判斷所在為北朝定國寺、唐代龍興寺和后周宋初天齊大王行宮。調查發現行宮西北有一處唐宋聚落遺址。
其中天齊大王行宮保存最為完整,平面呈曲尺形,南北最長約84米、東西最寬約70米。行宮范圍內出土文物主要有功德碑、石佛像、瓦當、建筑構件、木制品、瓷片、銅錢、骨貝器等。大秦村遺址歷經多次興廢,最終因水患而有意識毀棄,是山東所見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宗教遺存之一,天齊大王行宮遺存在目前國內已公布的考古資料中屬于首次發現,為研究泰山信仰的發展演變提供了新的資料。大秦村遺址對于研究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佛教傳播、水文變遷、民眾信仰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山東廟島群島海域水下文物資源普查
長島是我省唯一一個海島縣,也是歷史上一處著名的海上通道,水下文物遺存豐富。本次調查主要采用陸地調查、物理探測掃描與潛水探摸、水下機器人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掌握的水下文化遺存線索開展調查,工作項目自2017年8月10日開始,至10月19日結束,歷時71天。
其中物探掃測發現重要線索14處,潛水探摸排查3處,機器人探查確認沉船1處;通過調查走訪,新獲取水下疑點線索236處。此次普查工作不僅為東北亞海上交通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積累了物探調查、潛水探摸工作經驗,鍛煉了水下考古隊伍。
五大優秀田野考古工地
●章丘焦家遺址
焦家遺址2016年度被評為山東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日前又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再度被評為“2016-2017年度五大優秀田野考古工地”。2017年春夏,山東大學考古與文博學系第兩次發掘該遺址,考古發掘收獲了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包括1圈城墻和壕溝、55座房址、81座墓葬等。在發現的974座灰坑中,絕大多數屬于大汶口文化,此外還包括少量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漢代灰坑。
本次考古發掘將繼續貫徹多學科合作的工作思路,將多學科合作的思路貫穿于田野發掘和學術研究的全部過程,全面匯集考古學、文物保護科技等諸多自然、人文學科的人才,為相關研究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曲阜魯故城北城墻發掘
曲阜魯國故城是中國周代魯國都城遺址。201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北東門東部城墻、東北城墻剖面進行解剖。通過北城墻兩處解剖發掘,確認了城墻始建年代及分期。城墻建筑年代可與魯僖公筑城、越國北上、楚國滅魯等歷史大事件相對應。
●棗莊東江遺址
東江遺址位于棗莊市山亭區山城街道東江村南側約100米處,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小邾國早期國君墓地所在地,遺址內以東周遺存為主要內涵。根據早前調查確認,遺址內分為東、西兩個臺地,東西總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500米,總面積達750000平方米左右。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少量石、骨、蚌、銅器,共計約100件左右。
根據遺跡相互疊壓、打破關系,發掘遺跡時代大致可分為春秋早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戰國晚期三段。
●臨淄齊故城小城北門遺址
齊故城是周代齊國的都城,通過本次考古發掘工作共發現金元、唐代、漢代及戰國末期等時期的墓葬、灰坑、道路、灰溝和水井遺跡90余個,出土器物以漢代陶罐和戰國瓦當為大宗,鐵器、石器及骨器較少。
2017年度發掘區內發現與早期城門建筑有關的遺跡為L1,南北向道路,與城墻走向基本垂直;整體堆積深度達1.5米,延續時間較長,堆積共分為8層,頂部為近代、金元、唐代時期道路,底部四層為早期道路,時代為戰國至西漢,寬3.2~3.4米,厚約40厘米,可見有明顯的三條車轍,寬度1.1米;早期道路兩側均為夯土,基本可認定此處為齊故城小城北門。
●青島市黃島區土山屯墓群
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為配合基礎工程建設,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區博物館,對土山屯墓群部分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獲得了重要的考古新發現。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78座,其中東周時期墓葬25座,漢代墓葬125座,清代墓葬28座。最為重要的是漢代時期的墓葬,形制特殊,出土遺物豐富且保存較好。出土文物共計1000余件(套),主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玉器和絲織品等。
團隊注重各種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如使用無人機、RTK、全站儀、圖形工作站等設備,對整個發掘區和遺跡進行航拍測繪;運用多視角三維影像建模技術,進行三維建模,配備紅外掃描儀,提取寶貴的文字信息。
原標題:“2017年度山東考古新發現”與“優秀田野考古工地”揭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