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1-02 22:55:11
齊魯網11月2日訊 為慶祝山東大學建校117周年,山東大學本科生院與新聞傳播學院共同主辦“經典十課”十堂專題課程。據了解,“經典十課”涵蓋文、史、哲、理、工、醫、經濟、政治等學科,以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文學生活館為主課堂,向全校師生及海內外校友展示百年山大的課堂風采,致禮山大117周年校慶。
11月1日晚,記者走進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文學生活館,聆聽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杜澤遜講述“經典十課”第四講:《<四庫全書>是如何修成的》。
康乾盛世達頂峰 學術探索催生《四庫全書》
講演開始,杜澤遜向在場觀眾介紹了何為《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現場圖片中四部書分別有四種不同顏色,代表四個季節。紅色寓意“春”,綠色寓為“夏”,灰白色為“秋”,灰黑色為“冬”。如此精致的創意不覺讓人有翻閱的沖動。
談到乾隆皇帝為什么要修《四庫全書》,杜澤遜講道,首先是中國有一個文化傳統,即“盛世修書”,皇帝希望傳之于后代,讓后代知道他們重視文化。杜澤遜教授以“北宋四大部書”(分別為《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和明代的《永樂大典》為例,向在場聽眾論證盛世修書的傳統。
談及第二個原因,杜澤遜說道,“修撰《四庫全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帝王喜歡傳統文化。”講演中,杜澤遜教授旁征博引,以《康熙字典》為例,他介紹《康熙字典》是一個里程碑,“它不僅僅能查找字,還有統一字形的歷史意義。”
“第三個原因是乾隆時期是康乾盛世的鼎盛時期,不論是學者的人數還是水平或是經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乾隆皇帝雄才大略,因此想要自立為傳。”杜澤遜講道。康乾盛世的繁榮為修撰《四庫全書》提供了基礎。
最后一個原因,正是學術發展的推動作用。康乾盛世之時,涌現出一批聞名的學者,也正是這一批學者對學術的不斷探索,讓整個社會越來越需要一部可以包容萬象、縱覽古今的總著,更進一步推動后世學術的發展。
3000余人歷時7年封筆 浩瀚巨作曠古絕今
“接下來我們談的是這次課程最重要的問題,乾隆皇帝是怎么修的《四庫全書》?”杜澤遜說道。的確,在技術并不發達的古代,清王朝是如何完成如此浩繁工程的?
杜澤遜首先講述了修撰《四庫全書》的背景。乾隆三十七年正月,皇帝想要修建一個圖書館,便下了一道圣旨,讓全國向紫禁城獻書。可是過了數月,卻無人問津。“乾隆很生氣,這件事又被重新提上議程,來自全國各地陸續開始向皇宮獻書。”乾隆三十八年春,福建建議把四方獻上來的好書以及《永樂大典》中的好書修在一起,這也就是后來的《四庫全書》。
“位于紫禁城的武英殿也曾獻過書,乾隆為了嘉獎便題詩并贈予武英殿書,從此各地便踴躍獻書,絡繹不絕。”杜澤遜的講述讓在場聽眾連連稱嘆。
“當時第一件事考慮的是什么書可以入選《四庫全書》,即‘分等’。”杜澤遜說,談及未能入選的原因,“一是內容不行,二是書的水平不行,三便是政治問題。”
杜澤遜講述了當年修撰《四庫全書》的浩大場面,翰林院的“編輯”們負責校對,他們大多是舉人出身,包括著名的官員劉統勛、朱筠、周永年。同時有3000多人負責謄抄,謄抄之人多為進士,“參與謄抄的人都會受封賞為‘舉人’,這樣他們就有資格進京趕考。”
從征書到編撰完成,《四庫全書》的出版前前后后歷經7年,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總共謄抄7份,分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所謂“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此所謂“南三閣”。
“如此一部曠世巨著,前無古人,那么《四庫全書》的命運究竟如何呢?”杜澤遜講道,“謄錄了7份,只能說乾隆太有先見之明了!”紫禁城文淵閣的一份在解放戰爭國民黨敗退時帶到了臺灣,現存于臺北故宮;圓明園文源閣的一份在英法聯軍入侵時被焚毀;位于沈陽文溯閣的一份在中蘇珍寶島事件之時騰挪到蘭州,現存于蘭州;避暑山莊文津閣的一份現存于北京圖書館內;揚州、鎮江的兩份被太平軍焚毀;杭州文瀾閣的一份被太平軍毀掉一半。
“可以說所有的7份目前都不在原處,如今也只剩下3份半了。”說罷,杜澤遜不禁感嘆。
近代以來褒貶不一 取其精華方能歷久彌新
最后,杜澤遜與在場聽眾探討了《四庫全書》的歷史評價以及對后世的啟發。“自辛亥革命以來,褒貶不一。”杜澤遜說道,“《四庫全書》毫無疑問是一部史詩巨著,參加修撰的人在謄錄過程中不斷學習,最終成為人才、名學者。帶動了一個時代的學術文化水平。”
杜澤遜總結了《四庫全書》的優點,他認為,《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這是毫無疑問的。”第二是好的典籍僅僅只存留于《四庫全書》中,它的保存之功日益凸顯。第三即對書中原有的錯誤進行了訂正。“除此,還有其獨特的分類法以及產生的大量副產品,每一樣都可以成為不朽。”杜澤遜介紹說,《四庫全書》每一部都有一篇提要,總共一萬多篇。四庫全書提要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對學術最大的一次總結。
自然,有優點必然會有缺陷。《四庫全書》作為封建時代的產物,存在著些許不足。“除了篡改古書、謄錄出錯外,還存在大臣偷懶的問題。”在謄錄《四庫全書》時,曾遺漏一部大著《宋會要》,而這部書直到文革后才得以出版問世。
講演最后,談到對當下的影響,杜澤遜總結道:“《四庫全書》是封建的產物,但卻是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我們如果一味的否定過去,那何談文化自信?只有取其精華,才能更好地發展現在的社會。”
閃電新聞記者 李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