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銳大眾
2019-05-22 08:25:05
制約山東發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制度,制度,還是制度。省委書記劉家義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我省最大的短板就是有效制度供給嚴重不足,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制度創新這個最根本、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盡快補齊短板、加固底板,以制度創新推動改革發展。”
但一段時間以來,對山東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歸結為傳統文化影響的有之,歸結為性格因素的有之,歸結為區位因素的有之,歸結為國家戰略缺失的亦有之。
其中的一些論調,你可能也聽說過,我們來好好聊聊。
●其一:“文化論”——儒家文化跟市場經濟不兼容?
一些人把原因歸結為文化,認為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的發祥地,濃厚的儒家文化傳統使得山東人保守、缺乏創新,限制了市場經濟發展。
不可否認,文化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這種所謂“文化決定論”的觀點,在理論上其實早已受到眾多批判,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在實踐中也難以解釋現實。
從自身來看,深受儒家文化傳統影響的山東,在歷史上一直是我國富庶繁榮的地區,并沒有因為受到儒家文化影響而沒落。改革開放以來,山東也一直是我國沿海發達省份,經濟規模始終位居全國前三,甚至有4年位居全國第一。
跳出山東來看,全中國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我國在歷史上不僅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而且經濟規模長期位居世界第一。據世界著名經濟學家麥迪遜的研究,1820年,中國GDP約占世界GDP總量的3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快速崛起,實現了9.5%的年均經濟增速,創造了“中國奇跡”。
從世界范圍看,二戰后,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不僅沒有因為受儒家文化影響而陷入經濟停滯,反而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日本奇跡”“東亞奇跡”。
由此,所謂的“文化決定論”可以休矣!
●其二:性格論——山東人豪爽、厚道、忠誠,但缺乏進取意識?
有些人把原因歸結到個性意識,認為山東人厚道、中庸、重義輕利,缺乏市場精神和進取意識,導致山東經濟缺乏活力。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文化決定論”的演化。山東人豪爽、厚道、忠誠的性格特點,古已有之,也正是這樣的性格特點,使山東人養成了誠信經營、公道正派等商業精神,支撐了山東經濟社會的發展。
比如,山東古代不僅有管仲等善于經營國家的將相之才,也有被稱為中華儒商之祖的孔子學生端木賜等,近代更出現了孟洛川等名商巨賈,當代也有張瑞敏等眾多優秀企業家。此外,山東人不僅有闖關東的闖勁和豪邁,還開創了現代農業、農工貿一體化、“壽光模式”、“濰坊模式”等改革典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山東人厚道、誠信、正派等優良品質,理應更容易獲得商業伙伴的認可,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
所以,“性格論”可以休矣!
●其三:地緣論——山東處于京津冀和長三角之間,被兩者“虹吸”?
有些人把原因歸結到地緣特點,認為山東位居京滬兩個特大城市和京津冀與長三角兩大經濟區之間,人才、資金、技術等優質資源被吸納分散,影響了山東的快速發展。
這種觀點其實是由“區位決定論”演變而來的。區位影響經濟發展,但山東近年來相對落后并不能由區位完全解釋。
山東位居兩個特大城市和兩大經濟區之間,可以更便利地融入其中,參與區位分工,承接產業轉移。換句話說,山東區位并不一定是阻礙發展的因素,相反,如果利用得好,反而能夠轉化為發展的優勢。
從省外先進地區來看,江蘇蘇州并沒有因為身處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的三角中心地帶而影響發展,廣東東莞也沒有因為身處廣州和深圳兩個特大城市之間而逐步衰落,反而因其區位優勢獲得了發展的不竭動力。
區位,關鍵在于有沒有利用好!
所以,“區位論”可以休矣!
●其四:政策論——山東缺少國家政策支持,國家大戰略沒有山東的份兒?
還有人把原因歸結為缺少國家政策支持,認為山東缺少國家重點扶持的各類優惠政策,缺少各類國家戰略。
這顯然有失偏頗。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始終對山東發展寄予厚望。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會議紀要明確將部分城市列為沿海開放市。5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正式決定進一步開放包括青島、煙臺在內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青島、煙臺對外開放駛入了“快車道”。
自此以后,從濟南、青島兩個副省級城市的政策創新架構之利,到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等國家戰略之利,山東一直得到中央的高度厚愛,而且各種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政策試點中也多見山東的身影。
因此,把原因歸結為缺乏國家支持,既不客觀也不準確,沒有說服力。
由以上分析可見,文化論、性格論、地緣論、整合論,均有失偏頗,未能把握住問題的實質,更沒有找準近年來山東發展相對滯后的深層次原因。
一個地區的發展優勢的積累,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中的關鍵在制度,在根據發展階段變化不斷改革不斷創新,從而為企業充分發展、資源優化配置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奮起直追、比拼超越的“牛鼻子”。
原作者:王金勝[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教授]
(原文刊于5月22日《大眾日報》第9版論叢周刊·思想縱橫)
制約山東發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制度,制度,還是制度。省委書記劉家義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我省最大的短板就是有效制度供給嚴重不足,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制度創新這個最根本、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盡快補齊短板、加固底板,以制度創新推動改革發展。”
但一段時間以來,對山東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歸結為傳統文化影響的有之,歸結為性格因素的有之,歸結為區位因素的有之,歸結為國家戰略缺失的亦有之。
其中的一些論調,你可能也聽說過,我們來好好聊聊。
●其一:“文化論”——儒家文化跟市場經濟不兼容?
一些人把原因歸結為文化,認為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的發祥地,濃厚的儒家文化傳統使得山東人保守、缺乏創新,限制了市場經濟發展。
不可否認,文化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這種所謂“文化決定論”的觀點,在理論上其實早已受到眾多批判,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在實踐中也難以解釋現實。
從自身來看,深受儒家文化傳統影響的山東,在歷史上一直是我國富庶繁榮的地區,并沒有因為受到儒家文化影響而沒落。改革開放以來,山東也一直是我國沿海發達省份,經濟規模始終位居全國前三,甚至有4年位居全國第一。
跳出山東來看,全中國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我國在歷史上不僅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而且經濟規模長期位居世界第一。據世界著名經濟學家麥迪遜的研究,1820年,中國GDP約占世界GDP總量的3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快速崛起,實現了9.5%的年均經濟增速,創造了“中國奇跡”。
從世界范圍看,二戰后,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不僅沒有因為受儒家文化影響而陷入經濟停滯,反而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日本奇跡”“東亞奇跡”。
由此,所謂的“文化決定論”可以休矣!
●其二:性格論——山東人豪爽、厚道、忠誠,但缺乏進取意識?
有些人把原因歸結到個性意識,認為山東人厚道、中庸、重義輕利,缺乏市場精神和進取意識,導致山東經濟缺乏活力。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文化決定論”的演化。山東人豪爽、厚道、忠誠的性格特點,古已有之,也正是這樣的性格特點,使山東人養成了誠信經營、公道正派等商業精神,支撐了山東經濟社會的發展。
比如,山東古代不僅有管仲等善于經營國家的將相之才,也有被稱為中華儒商之祖的孔子學生端木賜等,近代更出現了孟洛川等名商巨賈,當代也有張瑞敏等眾多優秀企業家。此外,山東人不僅有闖關東的闖勁和豪邁,還開創了現代農業、農工貿一體化、“壽光模式”、“濰坊模式”等改革典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山東人厚道、誠信、正派等優良品質,理應更容易獲得商業伙伴的認可,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
所以,“性格論”可以休矣!
●其三:地緣論——山東處于京津冀和長三角之間,被兩者“虹吸”?
有些人把原因歸結到地緣特點,認為山東位居京滬兩個特大城市和京津冀與長三角兩大經濟區之間,人才、資金、技術等優質資源被吸納分散,影響了山東的快速發展。
這種觀點其實是由“區位決定論”演變而來的。區位影響經濟發展,但山東近年來相對落后并不能由區位完全解釋。
山東位居兩個特大城市和兩大經濟區之間,可以更便利地融入其中,參與區位分工,承接產業轉移。換句話說,山東區位并不一定是阻礙發展的因素,相反,如果利用得好,反而能夠轉化為發展的優勢。
從省外先進地區來看,江蘇蘇州并沒有因為身處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的三角中心地帶而影響發展,廣東東莞也沒有因為身處廣州和深圳兩個特大城市之間而逐步衰落,反而因其區位優勢獲得了發展的不竭動力。
區位,關鍵在于有沒有利用好!
所以,“區位論”可以休矣!
●其四:政策論——山東缺少國家政策支持,國家大戰略沒有山東的份兒?
還有人把原因歸結為缺少國家政策支持,認為山東缺少國家重點扶持的各類優惠政策,缺少各類國家戰略。
這顯然有失偏頗。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始終對山東發展寄予厚望。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會議紀要明確將部分城市列為沿海開放市。5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正式決定進一步開放包括青島、煙臺在內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青島、煙臺對外開放駛入了“快車道”。
自此以后,從濟南、青島兩個副省級城市的政策創新架構之利,到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等國家戰略之利,山東一直得到中央的高度厚愛,而且各種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政策試點中也多見山東的身影。
因此,把原因歸結為缺乏國家支持,既不客觀也不準確,沒有說服力。
由以上分析可見,文化論、性格論、地緣論、整合論,均有失偏頗,未能把握住問題的實質,更沒有找準近年來山東發展相對滯后的深層次原因。
一個地區的發展優勢的積累,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中的關鍵在制度,在根據發展階段變化不斷改革不斷創新,從而為企業充分發展、資源優化配置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奮起直追、比拼超越的“牛鼻子”。
原作者:王金勝[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