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2-04 21:40:12
齊魯網12月4日訊 中國農村改革發端于土地。作為最早進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省份,山東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的推動下,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本,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這兩天,德州市陵城區農民李桂業來到豐潤農場領取土地流轉租金,這也是他第七個年頭領取租金了。
德州市陵城區五李社區居民李桂業:“從2012年一直簽到2028年,一共16年,二畝地流轉出去了,那時候是1000塊錢一畝地。”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每一次農村改革都是從調整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開啟的。40年前,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創舉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奏響我國農村土地改革的第一部曲,也迅速激發了億萬農民種糧積極性。
山東省三農問題專家劉同理:“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質上是一種生產關系的調整,也是一種經營方式的調整,把原來‘一大二公’這樣一個人民公社吃大鍋飯的模式改為家庭經營,這樣密切了農民跟土地的關系,這樣使得農民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激發,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
然而,伴隨改革開放大潮,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大批農民脫離土地涌入城市,一些地方出現土地撂荒現象,土地流轉應運而生。五李社區就把村里的1018畝地流轉給種糧大戶,但起初村民并不樂意。
李桂業說: “他種不種得了,咱也不放心,賠了以后他走了,咱就等于少了一季莊稼。”
把地轉出去的農民不踏實,種糧大戶王文昌心里也不踏實。流轉不到一年,就有村民反悔,他一氣之下解除了合同。
德州市陵縣豐潤家庭農場理事長王文昌說:“有3戶吧,他就想把這個土地要回去。肯定會受很大影響,整個土地都是統一規劃的。”
為使農戶在面對“流轉”時對自身權利更有信心,黨的十八大以后,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中央著手穩步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工作。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張紅宇說:“沒有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我們農業的規模化始終是搞不好的。我們的政策就是,通過改革,各種各樣的新型主體完全可以進入。”
作為首批試點省份,山東扎實開展這項工作,給農民“確實權、頒鐵證”,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全省73910個有耕地村(社區)的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確權耕地面積8815.6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98.1%;確權承包農戶1670多萬,占家庭承包戶數的94.6%。
德州市陵城區經管局負責人馬德軍說:“有的地塊因經過多年耕種,地邊地沿或多或少會發生變化,有的群眾對于自家承包地的面積是否準確存在疑慮,我們通過聘請第三方公司,精準測繪,承包地的面積、空間位置更加準確。”
2014年9月,在中央深改組第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定下基調,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前提下的“三權分置”。所有權歸集體,承包權歸農戶,經營權給土地經營人并可以流轉,農村改革由此奏響第二部曲。有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加上土地延包政策,農民和流轉方都吃下了定心丸,土地流轉有序開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股份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在莒南縣武陽社區,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為農土地股份合作社”,不僅每年有保底收益,還可以享受分紅。
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武陽社區居民趙德粉說:“入股的時候保底是800塊錢一畝,現在臨時就分紅,每畝地是160塊錢,吃喝都夠了,真好。”
合作社流轉了650畝土地,開展規模化機械化經營,農業生產效益也明顯提高。據估算,為農土地股份合作社年可獲得經營性收入約116萬,可分紅30多萬。
臨沂市莒南縣為農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孫開強說:“通過訂單式的銷售,農產品的品質得到了提升,每畝土地可以比老百姓種植的糧食作物每季可以提升60-80塊錢每畝。”
目前,山東已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159個。全省家庭農場達5.5萬家,農民合作社達19.2萬家,土地流轉面積3266萬畝,土地經營規模化率超過40%。
山東省供銷社合作指導處處長趙德利說:“推動土地經營權入股,把更多農民的土地集中起來,探索實踐以“服務規模化+農民組織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路徑。”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說:“改革開放40年的成功經驗就是遵從農民的選擇、尊重農民的利益,他沒有增強獲得感,沒有增強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不行的,這個也是我們改革經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