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2-19 00:01:12
齊魯網12月19日訊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政論專題片《筑夢之路》12月18日起,每天22:00在山東衛視播出。聚焦山東在改革開放40年里的滄桑巨變、滄桑漸變,與時代機遇相會相知的過程,《筑夢之路》通過風氣之先、變革之本、動力之魂、活力之源、時代之潮五個維度,全面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山東開領風氣之先的創舉,以人民為中心的作為,創新創造的動力,人才活力的激發,以及在新時代的大潮中,重整行裝再出發的壯志豪情。
18日晚《筑夢之路》播出第一集《風氣之先》。本集聚焦改革開放40年,山東與時代機遇相會相知的過程,展現在一些重要歷史時期、關鍵節點,山東總能夠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敢開風氣之先、勇開風氣之先、引領風氣之先的能力和魄力。重點講述了菏澤電商蓬勃發展、東明小井村試水家庭聯產承包、蒼山蒜薹事件、壽光溫室大棚、諸城中小企業股份制改革、濟鋼集團新舊動能轉換等的故事,充分體現出山東40年來的拼搏進取,創領爭先。
菏澤“農村淘寶第一人”帶出“中國淘寶村”
蘇永忠是菏澤市商務局總經濟師,被業界稱為“蘇教授”,負責菏澤市與阿里巴巴集團的戰略對接,今年他已經七次到杭州進行工作接洽。他告訴記者:“有些問題你在辦公室里坐著,是想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尤其是像農產品上行,現在面臨的這些困難和瓶頸,全國來說都是一個共性問題。但是我們菏澤要先行先試,要找出解決農產品上行的一個突破點。”
位于黃河故道岸邊的菏澤曹縣丁樓村,村里的人,祖祖輩輩,守著“一畝三分地”討生活。除了農活,村里人還做一些演出服飾貼補生計。最早走村串鄉,后來向外批發,勉強維持平常日子。但是這幾年,丁樓村開始做起了電商,在家就能生產、銷售演出服。2017年全年丁樓村電商銷售額達到了4.7億到5億左右,人均收入相當可觀。
曹縣大集鎮丁樓村黨支部書記任慶生是菏澤第一個開起網店的人,回憶起當年,他說道:“就1400塊錢,買了一臺內存很小的一個電腦,就組裝了一臺,就開始做起來了。也就在2009年11月份的時候,開始開第一個網店。在2010年4月份,接了第一單生意,那一年賺了7000塊錢。”就這樣,全村人在任慶生夫婦的帶動下,通過互聯網銷售演出服飾,做大了生意。丁樓村如今成為赫赫有名的中國演出服飾淘寶第一村。
2013年,時任大集鄉鎮黨委書記的蘇永忠,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時代機遇,他馬上成立了電子商務發展辦公室,整修道路、改造電網、建設電商產業園。他表示:“老百姓看到年輕人在網上,坐到電腦前面,認為是在那里玩游戲,是不務正業。經過這幾年,我們發展農村電商,只要是我們,現在有些群眾,看到這個年輕人坐到電腦旁邊,他認為他是在做事業,這個觀念發生了一個大的變化。”
目前,菏澤全市實現電商平臺全覆蓋,擁有267個淘寶村,7800多個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淘寶村鎮的擁有數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年電商交易額突破2500億元。
南開大學互聯網與創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金杰分析,電子商務是為每一個農民創造一個夢、或者說是完成一個夢的過程,他們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取無限量的信息,找到無限多的機會和可能。在菏澤,很多農民每天都過得非常幸福。
菏澤地處魯西南,經濟在山東省一直相對欠發達。也許是因為“窮則思變”,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意識和行動才會率先萌芽破土。如果將時光回溯到40年前,這種開風氣之先的創舉,在距離丁樓村80公里的東明縣小井村,也有一個異曲同工的“改革樣板”。
東明縣小井村試水“大包干”
小井村村民李扎根一直存著個“寶貝”——1978年小井村的分地證明。早在1978年2月,小井村就開始嘗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比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要早8個多月時間。
楊米貴時任東明縣小井村第二生產隊會計,當年分地的情景,他歷歷在目。“頭上來可不敢分,害怕,光害怕整住了。這不是玩的,這是路線問題那時候,一步一步來的,沒敢大張旗鼓地弄。”
1977年冬天,剛剛主持菏澤地委工作的周振興,第一次來到東明縣小井村調研,眼前的一幕強烈地刺痛了他。村民張殿興家,原本三間瓦房,拆掉了兩間,一家人只有一床舊棉被,睡在麥秸上,吃的高粱糠餅。周振興就拿了個大的帶高粱糠的掰開咬了一口,咽不下去。
周振興連夜組織東明縣干部開會,與會人員的一句話讓他陷入沉思:“東明縣土地多,可是群眾守著土地挨餓,想不通。”
周振興認可并默許了小井村分地的作法,他告訴記者:“那時候,這地是老百姓的,叫老百姓種地,吃飽肚子不挨餓,我覺得這犯不了罪。”
1979年,周振興召開菏澤三級干部會議,2000多人參會,會議講話錄音在整個地區播放,“大包干”在整個菏澤地區推開。一時間,菏澤“單干”的消息傳開。一些臨近地市村莊的路邊墻上,開始有不少“反對菏澤單干復辟”的大字標語出現。為了讓大家安心分地,周振興當時做出了這樣的承諾,“如果這件事情搞錯了,上級追查下來,我周振興一個人承擔責任”。
改革了生產關系就解放了生產力。1981年,菏澤一下子從糧食凈調入地區變成了凈調出地區。1983年底,全國推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占全省人口不足十分之一的菏澤,輸出了全省六分之一的商品糧。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土地上種的東西歸誰的問題,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要解決的是,土地上東西賣給誰的問題。農村變革是中國變革的核心,只有農村富,中國才會富。”
從大包干的發軔到互聯網電商的興起,所有這一切,都是對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探索。40年來,山東這種不甘被命運束縛,勇于打破桎梏的精神和勇氣,其中既飽含著對現實命運的抗爭,更蘊含著對客觀規律的生動實踐。
蒼山蒜薹事件:政府和市場都要正確發揮作用
“滿街都是人,牛車、馬車、拖拉機、腳踏車子、還有摩托,從冷庫排隊,一直排到鐵路北,都是蒜薹,都是蒜薹,都是蒜薹。”這是莫言小說中描寫的場景,小說故事的原型就發生在如今的蘭陵縣。
31年前的1987年,那時的蘭陵還叫蒼山。由于當時的縣委、縣政府沒能充分評估市場所能消化的蒜薹容量,盲目硬性攤派,要求農民種植蒜薹。結果蒜薹大豐收了,政府卻找不到市場和流通的渠道,導致大量蒜薹無法賣出,群眾的情緒由此激烈。事發當天,極少數不法分子煽動群眾沖擊蒼山縣委縣政府,打砸哄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萬多元。“蒼山蒜薹事件”一時轟動全國。
“蒼山蒜薹事件”已經過去31年了,但當時的很多事情,值得進行反思。中共蒼山原縣委副書記張萬連說:“我覺得主要的是,我們如何地來認識經濟規律、把握經濟規律、遵循經濟規律來辦事。”
蘭陵縣荀子研究院院長焦子棟每當給學生講到這個事件的時候,都會說“蒜倒,算到,算計不到,就要倒號。”
牢記此次教訓,1992年,蘭陵縣百萬干部群眾捐資120萬元,建立了蒼山“大蒜塔”,塔高11層,頂部是一個倒立的蒜頭。這個倒立的蒜果諧音就是算到,算到就是要計算到、計劃到。
市場經濟的發展,應該說宏觀調控與市場的自發調節,這二者應當找到一個平衡點。但是,在市場經濟發展之初,這種平衡點是不易把握的。所以,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來共同發揮作用。
蒼山蒜薹事件,其本質是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其最終解決方式是建立政府與市場間的有效對接,建立蒜薹恒溫庫、組建運銷隊伍,讓全縣的蒜薹生產、儲存、銷售規模化、一體化。
中國社科院馬研院原理部主任余斌認為,在資源配置上面,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在得出這個規律之前,其實山東已經這樣做了,在這方面確實開了風氣之先,而且成效非常好。
目標價格保險為菜農兜底 山東啟動蔬菜目標價格保險試點
2018年4月4日,濟南商河公布《開展蒜薹目標價格保險工作實施方案》。農民種植蒜薹,保險費由政府承擔60%、蒜農承擔40%。每畝地交84元的保費,農戶只需承擔33.6元,最高能獲得1200元每畝的賠付金。
商河縣孫集鎮小張村村民李世洪,2017年種植了128畝蒜薹,全部參保。6月份,保險公司就依照每畝611.54元的標準對他進行了賠償。李世洪入了4000多塊錢的保險費,賠付78000多,一下子把虧的那個錢給補上了。
將價格引入風險保障機制,商河是全省的目標價格保險試點縣。這一保險機制的實施,有效緩解了“菜賤傷農”“豐產不豐收”等問題。
商河縣物價局局長白朝陽解釋說:“這種險種,是種農產品價格的兜底險。它采取政府引導,給予一定財政補貼,農戶自愿入保,和保險公司進行商業運作的市場模式,形成三方合力,讓蒜農吃上定心丸。”
從2014年開始,山東在全省啟動蔬菜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工作。目前全省參保蔬菜品種已有5個,分別是大蒜、大蔥、蒜薹、馬鈴薯、大白菜。參保面積累計634萬畝,保險金額達到122億元,省級補貼保費為5.48億元,規模為全國之最。
“貿工農一體化”,“壽光模式”成全國樣板
在荷蘭蘭辛格蘭市,這幾天,馬丁有些興奮。一款針對中國市場研發的全新番茄種子,就要送往8000公里以外的壽光市進行試種。馬丁是荷蘭人,但又是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在荷蘭的項目負責人。他告訴記者,番茄育種是溫室種植里技術含量高、難度大的研發項目,同中國育種專家對接的這款產品,已經培育了7個多月,目前是它的科研關鍵期。
這種跨國界的合作,對如今被譽為“國際蔬菜產業硅谷”的壽光來說,早已是平常事。
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總農藝師潘子龍表示,壽光達到了一個先進的育種水平,育種的成本和價格比國外品種低很多,種子的生產和研發,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種子產業是現代農業的制高點。目前,壽光市正努力構建育種研發到種子加工、種苗繁育推廣的全產業鏈,正在打造擁有蔬菜產業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芯”。
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蔬菜系主任沈火林說:“成立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當地政府已經建立了蔬菜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等,這些在全國來說,都是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就中國蔬菜種植產業化來講,壽光是一個開風氣之先的城市。1989年秋天,在村民的質疑聲中,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帶領17名共產黨員,忍痛砍掉了36畝已經揚花吐穗的玉米,學習了遼寧瓦房店黑籽南瓜嫁接技術,建起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
一季黑籽南瓜嫁接黃瓜,給三元朱村帶來了17個“雙萬元戶”。大棚蔬菜“綠色革命”隨即在這個平凡的北方農村拉開帷幕。1990年,三元朱村全部上馬冬暖式蔬菜大棚,一舉成為全國蔬菜種植的典型。
中共壽光原縣委書記王伯祥說,當時讓王樂義和韓永山師傅做指導,自己這個縣委書記親自干組長。全縣這5800個大棚都成功,就和開了鍋似的,一個大棚一年收入三到五萬,到第三年不用號召了,老百姓自己就搞了,很快就在全縣推起來了。
為了更好地推進蔬菜大棚產業,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王伯祥積極倡導建立蔬菜批發市場、重獎技術人才、架橋修路、修建蔬菜加工廠、要電話指標、鼓勵老百姓去搞私營……從此,壽光市“中國蔬菜之鄉”的名聲越來越響。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朱安東認為,“壽光模式”領全國風氣之先,從剛開始的只是傳統蔬菜種植,到后面采用大棚的技術等等,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推陳出新。它為其它地方更好地尋求農業生產的高質量發展、高科技發展,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樣板。
如今壽光蔬菜大棚已經發展到了“第七代”,一個大棚就意味著一個“蔬菜工廠”,每一個工廠里都融合了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壽光農民真正成為農業產業工人。
在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蔬菜系主任沈火林看來,“壽光模式”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改革、不斷探索的過程。山東在農業上有很多成功的探索,不僅是在全國,在國際上都有很大的影響。
改革開放40年,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在農業產業化方面一直引領風氣之先。“諸城模式”的突出特點是“貿工農一體化”,“濰坊模式”是農業產業化的統籌推進,“壽光模式”則是設施農業產業化的典范。
40年間,在農業產業化突飛猛進的同時,山東也在工業現代化方面不斷探索,特別是在國企如何通過改革破題現代企業制度上,也在全國趟出了不少新路。
兩家相隔千里的國企重組 “賣光”改革諸城試水成功
2018年8月28日,是北汽福田成立22周年紀念日。22年前的這一天,100家法人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北汽福田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從此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當年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陳光,對這家企業有著很深的感情。
1991年,陳光擔任諸城市市長。上任之初,他面對的是一個這樣的“爛攤子”,全市有150 家獨立核算企業,其中103 家虧損。破釜沉舟,陳光啟動了被稱之為“賣光”的中小企業股份制改革,一時間爭議四起。諸城市原副市長楊喜昌最大的擔心就是,改制以后,把國有企業賣掉了,算不算走回頭路。
1994年1月18日,山東諸城機動車輛廠取消法人資格,攜576萬元資產成建制無償并入北京汽車摩托車聯合制造公司。
北汽福田諸城汽車廠瑞沃工廠廠長呂典剛說:“當時,這個決斷是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跟人家合作,你要技術沒有技術,要資產沒有資產,沒有正規的一個產業工人隊伍。整合完之后,把整個產品放到我們這里來,然后,把北京的標志用在我們這個車上。”
這場國有企業改革的旋風引發廣泛關注。1996年2月,中央聯合調查組赴諸城調查“賣光”事件,最后得出結論是:諸城的改革,方向正確,措施有力,效果顯著,群眾滿意,爭論從此平息。
“諸城改革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抓大放小,特別是放活中小企業的重大決策,因企制宜,多種形式,盤活中小企業。”十一屆山東省政協副主席陳光說。
兩家相隔千里的國企重組,猶如給了杠桿一個支點:一頭撬動了國有存量資產,另一頭撬動了弱小企業發展。不到兩年時間,諸城車輛廠生產的農用車就實現了全國銷量第一。
濟鋼調整千萬產能 “四新”產業園列入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
事非經過不知難,諸城國有企業改革背后,隱藏著當時企業難以為繼的無奈。而時隔20多年,濟鋼集團的鋼鐵主業關停,則是山東調整產業結構適應新發展的主動選擇。
2017年7月8日,濟鋼3號高爐順利出完最后一爐鐵水,生產線上的爐火、鋼花全部熄滅,這標志有著59年歷史的濟鋼集團,在濟南的鋼鐵生產線全面停產。
對于這樣的產能調整,中國社科院馬研院原理部主任余斌有自己的看法。“山東省率先搞新舊動能轉換,適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這個時代主題,我覺得,這個風氣開得非常好、非常及時,值得全國其它地區學習。”
在轉場轉崗中贏得轉機。短短33天時間,濟鋼安全關停650萬噸產能、平穩分流近2萬名職工,創造了國內鋼鐵行業關停規模最大、安置人數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紀錄。濟鋼成為全國首家,鋼鐵生產線整體關停的千萬噸級城市鋼廠。
中國社科院國家文化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繼東認為,濟鋼走出了寶貴的第一步,如果能夠在這方面,探索出一條成功的道路,積累很多成功的經驗,不僅對整個山東的新舊動能轉換有很好的示范意義,也對全國的新舊動能轉換去產能,升級改造換代,都有非常好的學習意義、借鑒意義。
2017年4月,丁中從濟鋼來到同屬山鋼集團的日照鋼鐵精品基地。這里是山東鋼鐵產業轉型升級,一座智能高效的鋼鐵“夢工廠”。對他來說,這個舞臺比以前的舞臺更大了。
2001年大學畢業后,鋼鐵冶金專業畢業的丁中,從籌建濟鋼3座120噸轉爐開始,經過八年基層工作的歷練,完成了從一名爐前工到高級工程師的轉變。如今在日鋼國際一流的產品研發實驗室里,丁中重點研發的是汽車和家電精品鋼。
山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侯軍坦言:“在項目450億投資之中,環保的投入就占了65億。現在已經以家電行業、海洋工程、利用新技術新材料,研發了一批高端的產品。”
2017年9月12日,濟鋼整合現有資源開展的多式聯運物流項目運營,標志著濟鋼轉型發展進入新階段。目前,濟鋼“四新”產業園已列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首批優選項目。不遠的將來,一個“更加高端、更加綠色、更具特色、更有活力”的全新濟鋼將強勢崛起。
改革開放40年,是一個山東與機遇相會相知的過程。在一些重要歷史時期、關鍵節點,山東總能夠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敢開風氣之先、勇開風氣之先、引領風氣之先。但是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它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也不可能吃遍天下一招鮮。當新經濟、新模式、新環境、新變化迎面襲來,需要的是與時俱進,大開大合、不破不立,將改革進行到底。如今,山東站在歷史的交匯點,需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
從高空俯瞰齊魯大地,猶如鳳凰展翅。今天,如何讓山東動能轉換鳳凰涅槃,再領風氣之先?這是時代之問,更是國家期盼,也將是中國夢的山東新實踐。我們,責任在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