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8-04 20:13:08
齊魯網8月4日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需要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在儒家文化發源地曲阜,有一支與新中國同齡的古建筑維修隊,他們以匠人精神,時代擔當,成為三孔古建筑群的“時光守護者”。
1300多間房屋,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 “三孔”古建筑群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
孔祥民是這些珍貴古建的維修師,干了37年的古建維修,每天去“三孔”轉轉,隨時掌握每棟建筑的健康狀況,已經成了固定習慣。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主任、高級工程師孔祥民告訴記者:“這叫金龍和璽彩畫。你看到龍了嗎?上邊全都是貼的金(箔),還有那些線條也都是貼的金(箔),它就跟故宮就是一樣的級別。”
現在這支古建維修隊成立于1949年,是為了保護修繕“三孔”內很多瀕臨倒塌的古建筑而成立的。成立當年,省里撥付了7000斤小米用于修復孔廟廟墻。而隊伍里,張家干木匠的活,王家就刷油漆,各家繼承衣缽,一代一代接續。上世紀80年代,年輕的孔祥民被調入“三孔”,作為第三代維修師進行重點培養。
孔祥民說:“首先是跟著我的師傅搞奎文閣的勘察測繪,鳥糞和灰塵有多少呢?有六七公分厚。可是呢,既然進了這個行業,扎進去,感覺還挺有意思。咱們的傳統建筑,可以和任何國家的建筑來媲美,越干越喜歡。”
伴隨新中國的成長, 各級撥付給“三孔”的修繕款逐年增加,維修隊也在壯大,但相對于龐大的古建筑體量,資金和人手依然捉襟見肘。集成了各朝各代彩畫藝術精華的“三孔”古建彩繪,就一直沒能進行過系統的保護維修,出現嚴重的起甲、剝落現象。
孔祥民告訴記者:“彩畫是保護木結構的,就跟咱們人的衣服一樣。它衣服破了爛了,或者是沒有了,我要給它重繪,就給它做新衣服;如果說補繪,我就給它補一補;然后說衣服臟了,我給它洗清洗一下子。”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曲阜考察時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孔古建維修迎來了新契機。2014年,前所未有的“三孔”彩畫工程立項啟動,這是清末至今一百多年來的第一次系統保護維修。整個工程用時十年,預計投入3億元。
孔祥民說:“加快速度,三年五年把這個項目完成了。我很不認可。我就直接就說了,我說這個項目,咱不是為了就是說追趕時間,要按工藝進行。”
文物修復一旦出現問題,就是一輩子的遺憾,也是傳統文化的巨大損失。彩畫修復,維修隊堅持嚴格按照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和原結構執行,每一處修繕,都要經國家文物局批復才能開始。四十多道彩繪修復工序,一道都不少。
按照這一理念,維修隊先在大成門進行小面積研究性試驗施工,歷時1年半,先后邀請了國內頂級專家連續5次進行反復論證,最終才開始整體施工。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油漆彩繪隊隊長王明亮告訴記者:“單皮灰地仗彩畫,一種是麻灰地仗彩畫,這里都表現出來了。你像單皮灰地仗彩畫那就比較麻煩,地仗層非常薄,彩畫要掉就掉一塊,就掉了。起甲的部分,裂縫的部分,就一點一點打膠。把老彩畫盡量不干預,保留它原來的歷史信息盡量不動。”
古建維修是個細活兒、慢活兒。采購的物料要存放三到五年,等性能穩定以后才能用于修繕;一名維修師也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培訓,在老師傅的言傳身教中,才能慢慢領悟其中的精髓。
王明亮說:“(維修師)第一個要求是人品,第二是實在,第三就是他熱愛這一行。”
知道這活不易干,更怕徒弟不好好干砸了自己的招牌,孔祥民和王明亮收徒前先要用幾年時間對年輕人暗中考察。明代建筑孔府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內客廳,這里的彩繪和油漆修繕工作,王明亮已經放心的交給兩個徒弟負責了。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油漆彩繪隊副隊長姜魯告訴記者:“干這活性子急了不行,學成熟得用十幾年。”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油漆彩繪隊隊員彭磊 說:“拿起來這個筆來,手不能發抖,要一筆一畫把這個工序勾出來,描好。”
古建維修師是三孔的無價之寶,留住他們,才能留住文化的根。這些年,隨著傳統文化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各級財政支持的力度也越來越大,維修隊的工資、福利待遇、培養等方面也越來越好。到現在,三孔古建維修隊已經發展到了500多人,是我國最大的古建維修隊伍。堅守初心,秉承一顆匠心,專心致志做修復,維修師們在追求盡善盡美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魅力。
孔祥民表示:“我們今后會進一步加強古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和人才培養的力度,讓傳統古建筑成為闡釋我們傳統文化的載體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基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