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4日訊 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掛牌一年間,圍繞先行先試不斷探索創新,打造產業創新要素匯集的“引力場”。
今年以來,煙臺一諾電子的新材料業務訂單比去年同期翻了三倍。支撐他們的,是一款應用于半導體芯片的鍵合銀絲,這款產品可以完美替代芯片中常規使用的鍵合金絲,并使成本降低90%。憑借這項技術,一諾電子80多人的團隊一年可以創造兩個多億的產值。但在企業落戶煙臺開發區之初,卻曾因資金不足,一度想要南下。
煙臺一諾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良介紹:“2015年,由于連續的研發投入,資金出現了比較大的缺口,想了很多辦法,但是在本地很難得到解決。這個時候南方有很多大城市拋來了橄欖枝,說實在的,我真的很動心。但是最終我還是選擇了留下,僅僅因為這是我的家鄉。”
憑著對家鄉的情懷,林良留了下來,并利用自己在鍵合絲方面的專業技術,帶領企業一步步走出困境。但今年,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又遇到了同樣的困難。
林良說:“我們上半年的新材料業務猛增了3倍,而且同時有兩筆比較大的訂單,都是需要前期墊資的,一下子又有了1000多萬的資金缺口。說實話,2015年的那種感覺又來了。”
不同的是,此時的開發區已經成為中國(山東)自貿區煙臺片區。為讓一諾這樣的科技型瞪羚企業扎根煙臺,在自貿區更寬容的政策沃土下,金融部門開始了制度創新。
煙臺農商銀行開發區支行副行長呂海鷹介紹:“我們了解到林良是泰山領軍人才,有許多國家專利符合我們的貸款條件,我們僅用一周的時間成功發放了貸款,沒有任何抵押物,就憑一塊招牌,貸款發放300萬,這在以前別說企業,就連我們也是無法想象的。”
不僅于此,自貿區金融部門又為一諾電子量身組建了一支1500萬元的政府引導專項基金,進而吸引了頭部創投機構投資。雪球越滾越大,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一諾的資金困局迎刃而解。
沒有了資金束縛,自貿區醞釀已久的煙臺半導體產業園也正式提上了日程,依托一諾電子的核心技術搭建平臺,構建半導體產業集群的雛形。
煙臺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局副局長趙玲稱:“我們按照了一個園區、一個產業、一個生態的模式,打造適宜企業發展的一個產業工地,促進資本、技術等要素加速集聚,推動產業向高端化、高能級躍升。”
乘著自貿區建設的東風,煙臺推出了一大批像一諾電子這樣的創新案例,其中全省或全國首創率超過60%,同步產生實踐創新成果30多項,孕育出化工新材料、半導體、海洋科技等十大新興產業集群。先進結構材料和生物醫藥兩大集群還入選了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煙臺市政府副秘書長、商務局局長陳新姿稱:“新增市場主體7500多家,金融機構20多家,下放市級行政權力、公共服務事項760多項,實現了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