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閃電新聞《奇思錄》專欄策劃推出“年終觀察”系列文章,以16市為主線,從不同剖面解析齊魯兒女在開局之年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探索,進一步提振信心。
第2期,走進威海,看這座“精致之城、幸福之城”如何在廣泛實踐中,探尋“全域精致·共富共美”的“解法”。
(有雪、有海,讓威海這座城市更加浪漫。孫崳峰 攝)
近日,威海一位市民堅持雪天義務救援7年的短視頻,在降雪降溫的冬日釋放出了一襲暖意。
連續四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對于“精致城市”的細細雕琢,已經融入到威海這座城市的肌理,成為上下一心的共同追求。去年10月,威海“用綠色和溫情來打造精致城市”,作為全國6個案例之一,入選聯合國人居署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場活動2022版《上海手冊》。
致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亦是城市建設之理。
牢記囑托,威海將“推動精致城市建設再上新臺階”列為了今年政府工作目標的第一項。從1.0版本向2.0版本進階,威海不斷尋求“精致城市”建設“更優解”。
打造“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是一場全過程、全領域、全要素的行動。扎實推進“全域精致·共富共美”,威海正在實踐中探索出一系列關于“精致”的“打法”。
01 / 經濟增長,要“精明”
精致城市建設,不僅要打造精致“面子”,更要打造精致“里子”。
夯實城市建設的“里子”,首先要看經濟。
威海將實現經濟精明增長作為打造“精致城市”的關鍵一環。何以“精明”?
一是讓生態優先,激活動能之“綠”。威海是目前山東全省唯一一個在新能源產業集齊了“核風光儲”的地級市,綠色發展基礎好、潛力大。5月9日,全國首個固定式長樁基海上光伏實證科研項目——山東文登HG32海上光伏實證科研項目成功離網發電;9月19日,山東省內裝機規模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文登抽水蓄能電站全面發電;11月1日,國內在建單體容量最大海上風電項目——半島南U場址海上風電項目一期工程成功并網;12月6日,“國和一號”數字孿生核電站一期工程第一階段在榮成正式投用,加快推進我國三代核電產業鏈的鍛成……
到今年底,威海市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20萬千瓦,占比64.5%。到2025年,這組數字預計上漲為1170萬千瓦,占比80%,將形成投資過千億級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威海綠”的新動能,正奮力拓展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未來版圖。
二是融合發展,念好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字訣。近年來,威海市大力開展智能制造攻堅突破專項行動,突出先進制造業的戰略地位,堅持數字化賦能,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裝備與智能制造等八大產業集群,做精做細醫藥醫療器械、打印設備等十條優勢產業鏈,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服務型制造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12月,威海成功獲評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綜合類),成為省內繼青島、濟南之后第三個榮獲這一稱號的地市。
據統計,目前威海全市省級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總數達24家,涉及船舶與海工裝備、紡織服裝、輪胎等優勢產業領域,充分激發創新活力,助力威海塑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優勢。
02 / 城鄉建設,要“精心”
城鄉風貌與配套設施,是一座城市、一處村落“精致度”最直觀的表達。
精心建設,貴在處處留心。
威海從“硬件”“軟件”領域多點著手,全方位塑造人們對這座城市“精致度”的感知。
依托自身人文自然資源稟賦,威海尤其注重城市風貌保護,著力突出“大氣山海,精致棲居”的特色,努力打造山、海、城相互融合的優美天際線。為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近年來,威海修建了254處口袋公園,實現市民“推窗見綠、移步入園”的愿望;建設城市書房46處,形成“15分鐘閱讀文化圈”;沿海岸帶建設166公里的濱海生態步道,行走在街頭處處都能“透光見海、透綠見藍”。
除此之外,威海還注重統籌燃氣、熱力、環衛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長期保持居民供暖價格全省最低、供暖時間全省最長;入選首批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100%,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2022年10月,威海出臺了《威海市城市更新規劃》,對社區煥新、打造特色街區(片區)、完善藍綠網絡空間格局、暢達交通等七大特色行動作出具體安排;今年更精心編制了城市更新三年行動方案、實施意見,統籌推進精致城市建設。
威海打造精致城市,并不只是將精致內涵集中在中心城區。
全域精致,細微之處方見真章。威海以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因地制宜培育精致鎮、特色村,目前已經制定了精致小鎮建設指南,接下來還將繼續探索出臺精致鄉村建設相關政策。
助力文化審美的同頻,是縮短城鄉心理距離的有力抓手。威海沿著千里山海自駕旅游公路規劃了32條特色鮮明的千里山海文化體驗廊道文明實踐展示帶,不僅令其成為了威海鄉村振興的堅實實體,更通過沿途鄉村的美德文明展示,打響了“千里山海·文明威海”品牌。
03 / 社會治理,要“精細”
“精致城市”的打造,絕非一時之力。久久為功、不斷提升的精細治理能力,才是讓“精致城市”活力不斷涌流的關鍵所在。
為此,威海選擇用“智慧大腦”織密城市治理的針腳,讓精細治理的效能滲透進城市的各個角落。
《2022中國數字政府發展指數報告》將威海列入了“所有城市數字政府發展梯度分布”的第一梯隊,側面展示了這座城市當前在數字政府建設工作中處于“引領型”的位置。
在威海的“城市大腦”——威海市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已構建起城市運行的智慧中樞體系。以“一屏統觀、一網統管”為目標,“城市大腦”接入68個業務系統,匯聚9.1萬路視頻監控和6.8億條數據,形成21大類174小項的城市運行體征指標,整合48種應急資源和270支救援隊伍,打通公安、應急、林業、消防等多頻段通信系統,聚合視頻會議以及無人機、單兵等移動視頻,建成平戰結合的一體化城市運行指揮平臺,實現全時空動態感知、全市域精準調度、全天候協同處置。
數智手段成為了充分理解城市、保障城市穩定運行的一道“安全閥”,為群眾提供了更加安全、祥和、便利的生活環境。
如今,各種智慧應用場景也在威海的醫療、教育、養老、交通運輸等諸多惠民領域深度覆蓋。在社區分類推進養老、創業等不同特色的智慧化建設,拓展政務服務、信用超市等便民場景,累計部署700余臺集自助購物、應急救援、信息查詢于一體的“智惠易站”,全市115個智慧社區達到省新型智慧社區建設標準,提升了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數智賦能城市治理,正助力威海加快打造成為一個宜居宜業、富有韌性、靈動智慧的城市。
04 / 服務群眾,要“精準”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精致城市”建設的最終落點,還是要讓居民共享城市建設成果,讓“精致”真切融入百姓生活。
為解決好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圍繞出行難、停車難、如廁難、公共活動場所少、老舊小區環境差等群眾關心的痛點難點問題,威海通過打通瓶頸路、擴建停車場、改造老舊小區、錯時開放機關企事業單位停車場、新建改造公廁、改造提升菜市場、建設運營“社區食堂”等一系列舉措,紓民憂、解民困、暖民心。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長峰農貿市場就是一個鮮活案例。
今年11月11日,長峰農貿市場正式開市營業,作為經區城區范圍內最大的農貿市場,長峰農貿市場在過去一度飽受各種問題困擾。更新改造項目自今年5月啟動以來,市場邊經營、邊施工、邊搬遷、邊拆除,最小化改造工程對商戶的影響,在實現原有大棚內158個攤位搬遷的基礎上,配套了社區食堂和縫紉、修鞋、配鑰匙等便民攤點,引入了潮玩街區新業態,同時實現了商街功能的綜合提升。
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一座城市瑣碎的生活,常常可以在樸素的菜市場里窺見一斑。行業研究顯示,隨著中國商業消費市場的不斷升級,用創新理念保護和重建菜市場正在成為衡量一座城市消費能力與活力的重要指標。長峰農貿市場的改造升級,恰恰展示了威海精心建設城市、精準服務群眾的“顆粒度”。富有年輕氣息的生活藝術氣息,正從舊有的市井煙火氣中升騰起來。
除了對傳統生活空間的改造,威海還針對不同年齡群體“因群施策”,突出服務群眾的多元需求。如在城市建設中引入兒童視角,從“一米高”的角度全面進行“適兒化”改造;實施“引、育、留”一攬子暖心政策,吸引更多青年選擇威海、創業威海、扎根威海;多領域、多維度探索創新養老服務模式,用老年視角涵養城市溫情……
用繡花功夫,繡出威海的“精致城市”品牌。
象征未來產業的綠色動能、觸達細枝末節的城市設計、數智賦能的現代化治理理念、主動回應群眾關切的細膩溫情,正不斷擦亮威海“精致”“幸福”的城市底色。
走遍四海,還是威海!
閃電新聞記者 王思淇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