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9日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中宣部會同有關部門,啟動“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山東廣播電視臺今起推出專欄,全方位展示山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探索。首篇請看《山東: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探源中華文明》。
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不久前揭曉,沂水跋山遺址群入選。跋山遺址群是對以沂水縣跋山遺址為中心的8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總稱,它的發掘與研究,基本建立了沂河上游區域距今10萬至1萬年的考古文化序列,拓展了山東史前遺存的分布范圍。眼下,考古隊員正在對近8米的堆積剖面底部進行發掘。
“現在我們清理的是十三層的底部,上面有大象的腿骨、皮毛蜥的頭骨和鹿角,可以想象之前我們山東地區動物的種類還是挺多的?!卑仙竭z址群考古隊隊員張凱介紹到。
發現跋山遺址群是一個偶然。2020年7月,跋山水庫開閘泄洪,一根象牙被沖刷出來,揭開了這里史前文明的一角。經過3年的發掘,出土和采集文化遺物有4萬多件,其中石制品3萬件。大量的“文化標本”蘊藏著古人類的“生存密碼”。7萬年前,地球氣溫下降,進入冰期,大面積冰蓋包裹著地面,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當時人是一個怎樣的生活狀態呢?采集石料,打制石器,肢解動物,在動物上有刻劃的痕跡,還有敲骨吸髓的行為,也發現了比較密集的用火遺跡,人類的數目和規模上來說,就我們這個遺址來看,它可能比十萬年前人類的規模更大了?!鄙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跋山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李罡說到。
跋山遺址群的發掘直接否定了7萬年前冰期東亞古人類滅絕的推論,糾正了國際上“現代人6萬年前才從非洲擴散到歐亞大陸”的觀點,證明了山東乃至中國早期人類文明演化是持續的,這也是東亞人類起源的重要發現。
沂水縣文旅局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尹紀亮告訴記者:“你別看這個棚里小小的一塊,在我們山東地區還是尋求了好多年都沒有找到的,下一步要進行保護,怎么去加固,怎么去復原,因為保護是比較難的?!?/p>
看似偶然的考古發現,背后是山東多年堅持考古前置的結果。近年來,山東不斷完善“先考古、后出讓”配套制度,項目用地在出讓前先考古勘探,一旦發現文物要保護好后再開發建設。泰安肥城的一家板材制造企業準備擴大產能,在二期項目動工前,考古隊進行了勘探,現場發現了一個漢墓群。在320多座漢墓中,十幾個白色的棺槨引起了考古隊員的注意。
肥城市穆莊北墓地考古隊執行領隊魏澤華表示:“開始以為是內外兩層槨,或者是內外兩層棺,后來發現不是,它只是砸在了上面,它在這個木棺之外裹了一層石灰。現在我們的目標,是要把整個這個石灰槨塌陷狀態,給它清出來。這個習俗在山東地區不是很常見,但在這片區域有十多座墓是這個狀態。”
隨著發掘的繼續,西周墓葬、戰國灰坑和水井等大量古人遺存被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近年來,定陶漢墓、趙家徐姚遺址等先后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累計入選數量達22次,位居全國第3位。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考古處處長蘭玉富表示,樹立“大考古”工作思路,強化“海岱考古”品牌建設,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山東課題,重點實施跋山遺址、焦家遺址、大汶口遺址等一批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著力促進考古成果研究、闡釋、轉化,推動山東考古工作取得更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