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1-06-03 06:38:06
原標題:“惠民禮葬”每年為民節省支出2億多元
來源:農民日報
5月25日,“惠民禮葬”改革專家研討會在山東省沂水縣召開。與會專家和學者認為,沂水縣全面推行以“惠民禮葬”為核心的殯葬改革,大力推進殯葬移風易俗,真正解決了群眾殯葬領域的操心事和煩心事,密切了新時代黨群干群關系,凝聚了全社會支持殯葬改革的共識,保障和實現了“逝有所安”,有效促進了鄉風文明和鄉村振興。
鄉土社會是傳統風俗的保留地,其中不乏民間文化的精髓,但也摻雜有陳規陋習。在一些偏遠鄉村,因白事返貧的現象還偶有發生。然而,在沂水縣,隨著2017年“惠民禮葬”政策的推出,這一陋俗便悄然消失。
沂水縣委書記薛峰介紹,殯葬改革4年來,沂水縣徹底解決了殯葬難、殯葬貴、死不起的問題,讓每一名逝者保持了最后的體面和尊嚴。2017年5月份,沂水縣在全國率先實行包括公益性公墓在內的“身后事”全免費政策,按照規定,涉及遺體的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公益性公墓墓穴和墓碑使用費、碑文刻制費全部免除。整縣制推行以“播放哀樂、宣讀逝者生平、鞠躬告別”為主要內容的“追思會”,群眾喪禮政府辦,既簡約又不失儀式感,徹底取代了舊葬習俗。
為了讓這一惠民政策落地生根,沂水縣還將縣殯儀館由自收自支單位改制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建設統一設計的公益性公墓,在縣、鄉鎮設立公墓管理機構,每處公墓設專職管理員,確保免費安葬和維護管理。2020年4月,沂水縣還正式出臺了《沂水縣文明殯葬規程》,從制度化層面,將沂水殯葬改革推上長效化軌道。截至目前,全縣已有35202戶逝者家庭享受到“殯葬全免費”政策,新去世人員進公墓安葬率100%,累計節約社會殯葬支出8.8億元、土地1000多畝、木材3萬多立方米。
沂水縣殯葬改革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主要在于算好“六筆賬”。一是經濟賬,沂水每年去世8000人左右,過去每家辦一場喪事花費在2.5萬元左右,統算下來,全縣每年要花2億多元,政府實行全免費,財政只需要投入2000萬元即可。二是土地賬,過去散埋亂葬,每年大約需要300-400畝地,進入公墓安葬,30畝地左右即可。三是資源賬,過去打一口大棺材一般需1-1.5立方米木材,統一使用骨灰盒進行安葬,全縣每年可節約木材1萬立方米左右。四是安全賬,沂水山多林密,每年因為上墳引起的山林大火不少,一到集中上墳期,火災隱患不容小覷,實行公墓集中安葬,就杜絕了消防隱患。五是環保賬,過去每逢上墳時節,空氣中煙霧繚繞。而在政府建設的公益性公墓里,設有集中焚燒區,很好地避免了煙霧擴散和過度焚燒。六是祭祀賬,統一修建的公墓標準高、配套全,有專人看管,方便后人祭祀。
在殯葬改革過程中,沂水縣堅持“三為主”“三不準”“三嚴禁”的原則,即以正面工作為主、宣傳引導為主、優質服務為主,不準一刀切、不準強制、不準搞平墳運動,嚴禁鄉鎮和村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嚴禁在基本農田修墳建墓,嚴禁制作、銷售、使用大棺材。同時,積極發揮村紅白理事會在移風易俗方面作用,對全縣1040個村的紅白理事會全部進行了重新組建,建立章程、加強培訓、規范行為,采取疏堵結合的辦法,穩妥推進改革。
山東社會科學院省情與社會發展院院長、研究員侯小伏認為,沂水的“惠民禮葬”是對“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七個所”解決了“生老病”的問題,而沂水殯葬改革解決了“死”的問題,形成了人生完整的閉環,補齊為人生最后一程服務的短板,從而進一步補齊了基本民生服務的短板。
與會專家還認為,目前國內有多個省份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在老齡化社會下,每年有大量的老年人去世,殯葬的現實壓力比以前要高得多;在“鄉弱村空”的現實下,殯葬給生者帶來的精神壓力也比以前要高得多。這個時候政府站出來,改革風俗,簡化辦事流程,實際上也是對生者的一個解脫,也打破了禮俗對人們的束縛,有助于重塑文明鄉風。從這個角度來看,沂水縣的殯葬風俗改革有它的群眾基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