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4-03 09:12:04
原標題:將“散落的星光”集聚成“精神的火焰”
來源:光明日報
“絕不讓英烈身后寂寂于塵土。”福建省有在冊烈士近5萬人,烈士紀念設施15278座,一多半都在陵園外。針對零散烈士墓數量多、分布廣、管護難度大的現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創建分類整修、分級負責、統一數字化管理的“兩分一統”長效機制,將“散落的星光”集聚成“精神的火焰”。截至2022年3月,全省集中遷移零散烈士墓3781座,就地整修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含碑亭塔祠等)11006處。
“一想到叔叔要離開,心里就不是滋味”
在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苔菉鎮琇邦村下塘自然村,63歲的退役軍人陳裕平爬上一段陡坡,穿過一片菜地,繞過一個鮑魚池,來到一座肅穆的烈士墓前。雖然時間久遠,碑文上的字跡依舊清晰可見:鞠培順,山東省青州市四都縣第三區馮家嶺村人,1953年3月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245團1營2連戰士……陳裕平蹲下來,粗糙的手撫摸著“鞠培順”3個大字,開始講述他的故事。
“我父親叫陳臺俊,當時任黃岐公社黨委副書記兼琇邦村革委會主任,他對1953年10月30日早晨發生的事記得特別清楚,那天漁民在沙灘上發現一具遺體,立即報告。我父親組織村干部到達現場,檢查遺物,知道了烈士的身份。父親買來一丈多白帆布,將烈士包裹嚴實,又做了個棺材,安葬在這里。2017年,縣里給了5000塊錢,我自己又拿了3000多塊錢,把墓地用水泥進行了固化修繕。”陳裕平回憶道,父親叮囑他要把鞠培順當成親叔叔。1983年,陳臺俊臨終前拉著兒子的手說,一定要看護好這個烈士墓。“叔叔的墳是我親手做的。我一直按照父親的叮囑,定期清理野草打掃衛生,每年清明節和烈士紀念日都要為叔叔祭掃。平時只要路過這里,就過來看一看。”
“陳老對烈士的感情可深了。”福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褒揚紀念處處長王榮兵說,“我們專門擴建了東湖座洋山烈士陵園,想把鞠培順烈士遷移到那里,讓他和戰友們團聚,也減輕陳老的負擔。可是陳老請求我們再留幾年,他舍不得。”陳裕平說,他想一輩子陪伴著叔叔。一想到叔叔要離開,心里就不是滋味……
“整整78年了,可算找到了,全家也安心了”
2020年7月,連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邱曉明,接到筱埕鎮筱埕村老村長謝承光的電話:“20多年前,因修路把四名解放軍烈士墓暫時遷到了山上。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找到親人,讓他們回家。”重任落到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工作人員、38歲的軍嫂李瑩頭上。她把模模糊糊的墓文拍下來,又在中華英烈網上反復比對,有的人名不符合,有的時間對不上。她不氣餒,又請四位烈士家鄉的退役軍人事務局幫忙尋找。一周后,四位烈士的親人全找到了!
2021年7月22日,烈士婁紀全的旁系孫子婁彥文來了,這位48歲的山東漢子一到墓地就淚流滿面。他跪倒在地,失聲痛哭:“那是1953年發生的事。爺爺埋在哪里,誰也不知道。整整78年了,可算找到了,全家也安心了。”讓英魂回歸故里,既弘揚英烈精神,也方便烈士親屬現場祭奠。相隔不久,連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會同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以及烈士親屬,共同完成了另一位烈士葉保蘭遺骸遷回梅縣烈士陵園的安葬事宜。
其他兩位烈士親屬回話,也要將親人帶回老家,疫情好轉即啟動交接儀式。“不管他倆在這里待多久,我都會照顧好他們。我已經買了很多花種,過幾天就種下,讓這些鮮花,陪伴著英雄。”看著兩個已經空空的墓穴,一直看護著烈士墓的80多歲老人邱寶章有些失落,他對邱曉明說:“等兩位烈士親屬遷墓的時候,一定要告訴我,讓我送他們一程。”
“建紅軍廣場和英名墻,讓英雄永世流芳”
“42座烈士墓遷走之后,全村人跟丟了魂似的,打不起精神來。”41歲的福建省長汀縣濯田鎮升平村黨支部書記、退役軍人朱廷吉回憶起4個月前的事,仍然表情凝重。“這些烈士墓是全村人的精神支柱。每年清明節,村里都要組織村干部、學生、烈士親屬去祭掃。”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朱廷吉對這段歷史非常熟悉:1929年5月19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第二次入閩,自瑞金出發,經過升平村前往濯田水口村橫渡汀江。他們在這里發動群眾,動員有志青年參加紅軍,村里一批年輕人毅然報名。全村400多名青年參加革命。至今,村里還有不少紅色文化設施,是名副其實的紅軍村。
讓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成為一支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去年,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連續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水平的通知》和《關于組織開展全省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整修工程驗收的通知》,要求推進零散烈士墓遷移集中安葬。到去年11月,村里所有烈士墓遷移到20公里外的新建陵園,集中管護,讓更多人緬懷紀念。
繞過村莊,穿過豐口河,走在鄉間河畔小路上,朱廷吉指著一座宏偉的木質建筑說:“我們想把烈士的英名留下,把紅軍的精神留下,把紅色文化留下。全村人一商量,決定在豐口河上建一座紅軍橋,既方便群眾過河,也留下永遠紀念。聽到消息,全村人都來了。貧困戶朱田紅腿腳不便,靠妻子打零工生活,也拿來300元錢,我們不收,但他放下就走了。”朱廷吉又指著一塊空地說,“我們要在這兒建一個紅軍廣場和英名墻,把每一位烈士的名字鐫刻上去,讓英雄永世流芳。”
(本報記者 劉小兵 本報通訊員 呂高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