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體育報
2022-05-11 09:26:05
原標題:專家支招:跟練健身操也要講科學
來源:中國體育報
本報記者 劉昕彤
最近,“燃脂拍腿毽子操”“龍拳操”等在直播平臺爆火出圈,給許多居家人群提供了健身新選擇,掀起了一陣線上練操熱。不過,跟練健身操后也有不少人反饋很難全程跟下來,跳10分鐘便覺得心慌頭暈、腰酸腿疼,跳完第二天膝蓋痛,還有甚者因為過量鍛煉受傷,不得去醫院就醫。居家跟練健身操,哪些人適合跟練,哪些人不適合?容易出現哪些問題,應該如何安全跟練呢?
運動前做好自測
春夏天是減肥健身的旺季,但在疫情防控期間居家生活和減少出門活動成為生活常態,這導致人們居家健身的需求增長,而此時出現的直播健身滿足了這個需求。北京市民黃珊說,自己最近對“毽子操”非常“上頭”,“就覺得直播這種形式挺好的,跟著直播健身有互動,也不感覺無聊,自己以前不愛運動,現在打算嘗試養成習慣。”
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中心劉俞宏表示,“毽子操”看起來像是在踢毽子,正面踢一下,側面踢一下,但是從專業運動的角度來說,這是髖關節的外旋和內旋兩個動作。這樣的動作是需要髖關節和膝關節同時發力的,如果髖關節的活動度受限,就需要膝關節做更多的代償去完成這個動作,從而引起膝關節的損傷。
劉俞宏建議,大家在跟練“毽子操”之前可以在家里的地板或者床上測試一下髖關節活動度,看能不能做這個動作:將髖關節和膝關節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屈膝屈髖90度,向身體一側扭轉,然后轉體向身體另一個方向做一次。“如果能比較標準同時可以比較輕松地完成這個動作,并且沒有強烈的擠壓感,就說明我們兩側髖關節的活動度是正常的,否則就不是,建議不要輕易嘗試髖關節扭轉較多的‘毽子操’或健身操。”
不同人群謹慎跟練
劉俞宏提醒,一些特殊人群應謹慎跟練健身操:一是產后婦女,她們很多產后身體虛弱,尤其在懷孕和分娩過程中,會對盆底及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盆底肌松弛,發生功能障礙,如果沒有做好盆底肌回復,不建議做一些比較激烈的運動;二是大體重人群,他們的膝蓋、腳踝壓力比較大,不適合做跳躍類動作。對于許多健身操中的快速跳躍動作,大體重人群應盡量避免;三是關節發生過損傷的人群,如果之前膝關節、腳踝發生過扭傷或者穩定性差,還有腰椎不太好的人群,不建議跟練,以免發生二次損傷;還有身體虛弱人群,請從一些緩慢的運動,如散步、慢跑、舒緩瑜伽等運動增強自己的體力、心肺功能,逐漸提升運動強度,增強運動量。
廣西江濱醫院心肺康復中心主治醫師黃艷群表示,一般健康人群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跟著去練一練。如果是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說老年人,不建議盲目跟從,因為老年人存在其特殊的生理問題,如肌肉萎縮、骨質疏松、血管硬化以及肌力不均衡等問題,做幅度較大、過快的彈跳類動作時身體容易失衡、摔倒、肌肉拉傷、關節損傷,甚至發生骨折、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等意外。
跟練做好細節準備
專家建議跟練前要做足準備:跟練健身操時,盡量穿著緩震效果較好、腳踝包裹也不錯的運動鞋。很多跟練健身操的小伙伴平時運動量不足,會導致足弓力量不足,如果赤足突然做大量運動且包含各種單腳跳躍交替的動作,很容易對踝關節造成損傷,因此建議新手穿鞋進行。平時除跟跳健身操外,也要加強足弓和臀腿功能性訓練,足弓訓練可以通過踩筋膜球、腳趾抓毛巾、赤足深蹲等方式練習,盡量建立足弓穩定性和力量,防止下肢關節受傷;臀腿的功能性訓練主要著重在髖關節靈活度和股四頭肌練習,可以通過拉伸、彈力帶螃蟹步等激活髖關節靈活度和臀部深層肌肉。
“健身的目的是健康,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跟風,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劉俞宏提醒:“跟練健身操要注意動作質量而非動作速度,可以放慢動作的速度,通過鏡子進行動作對比,不要盲目跟隨速度,因為很多小伙伴平時缺乏運動,核心肌群力量較弱,一旦動作過快,像‘毽子操’一類的動作就容易全身晃動,造成膝關節、腰椎、踝關節等的代償,久而久之非常容易受傷。運動時也要注意循序漸進原則,平時活動量不足跟練一定要注意強度和時間,直播間一個半小時的運動量對于大多數新手來說時間過長,驟增運動量在身體各肌群、關節功能性還未穩定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受傷。跟練前后熱身和拉伸也必不可少,健身前做拉伸主要目的是拉伸肌肉和肌腱,增強韌性以及肌肉張力,避免在健身時拉傷;健身之后做拉伸練習主要是為了舒展肌肉,防止肌肉僵硬,同時健身之后的拉伸運動可以加強肌肉供血,提升機體攜氧量,新陳代謝加速,肌肉中的尿素也可以大量排出,減輕肌肉酸疼的程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