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2-05-13 09:13:05
原標題: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現代都市? 走近五千年前的古城,看點不一樣的
來源:科技日報
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大汶口晚期的巨型城市。而此次發現的墓葬則顯示,當時社會高度分化,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權貴的手里。它對實證我們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提供了扎實的考古資料。
陳星燦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俯瞰崗上遺址,其平面并不規整,外部輪廓呈倒靴狀。該遺址東西最大跨度1500米,南北跨度1000米,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這讓其成為海岱地區(即黃海西岸至泰山南北的廣大地區)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
近日,山東省滕州崗上遺址考古項目成功入選202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是山東時隔4年后,第二十次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獲得次數位居全國前列。
崗上遺址的面積之大,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星燦感嘆: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大汶口晚期的巨型城市。而此次發現的墓葬則顯示,當時社會高度分化,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權貴的手里。
陳星燦說:“它對實證我們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提供了扎實的考古資料。”
崗上遺址規模龐大、形制規整
位于山東南部的滕州,屬于省轄縣級市,由棗莊市代管。
作為各類“全國百強縣”榜單上的常客,滕州擁有悠久的歷史,在其境內考古發掘的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遺址,表明這里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此外,滕州還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師”魯班、“造車鼻祖”奚仲、孟嘗君、毛遂的故里。
而崗上遺址便位于滕州市東沙河街道陳崗村(原為崗上村)東部漷河兩岸。一條公路、一條河流將該遺址劃分為東、西、南3部分。
據了解,崗上遺址于1956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61年開始發掘。2018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系統勘探。在遺址中采集的含炭標本,經放射同位素碳14確定,其年代距今約6100年—4500年,延續時間為近2000年。該遺址時代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為主。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黃河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朱超為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崗上遺址考古發掘項目領隊。他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過去發現的大汶口文化最大城址面積只有10多萬平方米,崗上城址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形制規整、功能結構較為齊全,證明海岱地區5000多年前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城市,進入古國時代。”
千年遺址無語,其深埋的文物卻勾勒出先人們的生活場景。這里依水而建,早在5000多年前便成為先民氏族部落的聚集地。人們在這里從事農業生產,打獵捕撈,繁衍生息,形成城市。
在該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了當時基槽式房址,從而了解到5000年前先人們的建房情況;同時,發現了該遺址外圍的城壕和城墻。
扮演護城河角色的城壕,緊挨城墻外側環繞一圈,含壕溝在內,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550米,面積達40萬平方米,城墻寬10米—22米,殘高不足1米,壕溝寬10米—60米,最深處2.8米。
上述種種元素構成了先前城市的標志性場景。
陪葬品顯示出聚落手工業專業化發展
以觚、大口尊為代表的成套成組的陶禮器,罕見的四人一次合葬墓……崗上遺址墓地的發掘使考古學家獲得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材料。
崗上遺址晚期大墓出現三聯棺以及頭箱、腳箱、邊箱等器物箱結構,葬具結構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與魯北地區焦家、大汶口等遺址中大墓棺槨俱全的葬具結構形成鮮明差異,二者共同構成了最早的棺槨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崗上遺址還首次發現了3座保存較好的胎兒甕棺葬,葬具皆為倒扣的陶鼎。經考古學家鑒定,人骨皆為6—7個月的胎兒。專家認為,這為了解當時對待流產胎兒的喪葬觀念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據介紹,遺址發掘出的一座四人一次合葬墓非常罕見。該墓長3.3米,寬3.2米,葬具為三聯棺,帶有頭箱及邊箱,隨葬陶器數量據不完全統計超過300件。墓葬中的4人自北向南年齡呈遞減之勢,而隨葬玉鉞從類型、數量、玉質及大小等方面也表現出遞減之勢,不同墓主人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差異。
此外,崗上遺址還出土了以鉞為代表的玉石器,骨牙質的鹿角鋤、杖形器,鱷魚皮,陶鼓,涂朱龜甲,以觚、大口尊為代表的成套成組的陶禮器,以及較為少見的鱷魚骨板。
朱超說,崗上遺址出土的鱷魚骨板刷新了之前大汶口文化墓葬中該類器物的絕對年代和數量,既是出土數量最多的一次,也是出土年代最早的一次。
鱷魚骨板一般為方形、近方形、橢圓形,一面平而微微內凹,多見針尖一樣的小孔,另一面中間有微微凸起的直脊,脊兩側布滿近圓形或不規則的小凹坑。作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鱷魚骨板一般出現在高等級墓葬中,成為重要的禮器。
“大量明器化陶器批量化生產及高等級玉、石、骨、角器的出現,顯示這一時期聚落手工業的專業化發展。”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表示,成套禮器的發現則表明大汶口文化喪葬中的器用制度已經基本完備,明確了海岱地區是中國禮制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墓葬形式具有明顯等級分化現象
在崗上遺址的南部發掘區,考古人員共發現16座豎穴土坑墓。墓葬等級差異巨大,主要表現在體量、葬具結構及隨葬品等方面,可分為大、中、小型三類。朱超注意到大中小型墓差異巨大,從墓葬體量、葬具結構以及隨葬品等多個方面都有體現。大型墓分布緊湊,葬具齊全,往往有器物箱或棺下放置枕木。其中,男性均隨葬玉鉞或石鉞,女性隨葬玉器則以飾品為主,其中綠松石最多;中型墓多為一棺,隨葬品較少,小型墓多無葬具和隨葬品。這是財富掌握多寡和社會地位分化的標志。
一些重要陶器如觚形杯、大口尊等僅出現于大墓中,具有明顯的指向性,結合其他不同類型的禮制性器物,特別是玉鉞的成組出現,說明此時的墓葬器用制度已經基本完備。
朱超認為:“崗上遺址的不同類墓葬分群現象格外清晰,這是墓地空間布局經過規劃的結果。墓葬的形式往往反映出真實的社會狀態,說明早在新石器文化晚期社會就已經形成了貧富差距和等級分化現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