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6-07 09:23:06
原標題:從高校縣域辦學看鄉村振興
來源:光明日報
【思想匯】
編者按
據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山東高校縣域辦學的現象研究”課題組統計,截至2022年5月,除西藏自治區外,我國其余省份都有高校在縣域辦學,東部沿海地區尤為集中,山東省在縣域辦學的高校有67所,浙江省有47所,江蘇省有41所。第21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含縣級市),已有76個縣有高校入駐,入駐高校(含校區)185所;其中,排位前14的縣都有高校分布。杭州、寧波、蘇州、青島、威海所轄的縣級行政單位,已實現了“縣縣有高校”。高校縣域辦學從東部地區開始,漸成燎原之勢。
高校區域布局呈現縣域辦學新趨勢
最近20余年來,我國高校區域分布呈現“逆城市化”現象,部分高校由省會等大城市中心城區向縣域遷移,一些新設置的高校也建在縣域。所謂縣域,主要是指縣和縣級市所轄區域,以及設區市非中心城區的市轄區等所轄區域。我們通常把普通高校設置在縣域、學校部分校區搬遷到縣域、在縣域設立分校開展辦學等幾種情況稱為高校縣域辦學,把由縣級政府舉辦的高校稱為縣域高校,目前我國高校縣域辦學的數量和類型較多,縣域高校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高校縣域辦學不是新現象,一些發達國家有很多大學位于小城鎮,但基于國情和歷史,這些大學和我國的高校縣域辦學并不具有可比性。事實上,雖然我國在改革開放前已有少數高校建在縣域,但直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對于高校縣域辦學人們還是有不少疑問和好奇:縣域具備什么條件才能布局高校?高校為什么到縣域辦學,哪些高校適合在縣域辦學?位于縣域的高校發展得怎么樣?通過對當前高校縣域辦學情況的調研和分析,我們對這些問題大致可以給出以下答案:
第一,已布局高校的縣域多數基礎條件較好,或具有區位優勢。從全國來看,已布局高校的縣域一是集中在東部沿海省份,二是集中在省會等大城市周邊。東部沿海的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縣域經濟發達,人口比較集中,縣域產業發展引發人才供需矛盾,一些經濟強縣需要高校入駐,并能為高校優惠提供土地等辦學條件。蘇南地區是典型代表,昆山市已入駐6所高校,張家港市有3所高校,江陰市有2所高校。縣域與高校融合發展,相得益彰。一些省會等大城市為疏解城市功能,在所轄周邊縣域建了大學城或科教園區,部分地處中心城區的高校遷建于此或在此建新校區,有些新設置的高校也建在這里。這些縣域鄰近中心城區,地處都市圈內,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較好,交通比較便利,商貿物流較發達,具備了布局高校的條件。例如,鄭州市的中牟縣分布了16所高校、新鄭市有7所高校、滎陽市有4所高校;南昌市的南昌縣有7所高校;昆明市的安寧市有8所高校。有的縣域不屬于省會等中心城市的下轄區域,但鄰近中心城市,也建了大學城,例如,被稱為南寧“后花園”的崇左市扶綏縣有6所高校。此外,有些縣域遠離中心城市,經濟不發達,但有特色產業或有歷史文化優勢,也有高校分布。例如,中國陶瓷之鄉福建德化縣有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市有曲阜師范大學。還有少數地處欠發達地區、自然環境優美的縣域也建有高校,比如江西會昌縣。
第二,高校到縣域辦學的動因各有側重。總體而言,基本動因主要有六種情況。一是位于中心城區的高校擴建。我國高校在校生規模持續擴大,普通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校均規模由1998年的3335人增至2020年的11982人,約增加了2.6倍。高等教育精英化時代建在直轄市、省會等城市中心城區的部分高校,原有的校舍等辦學條件已不能滿足發展需求,需要擴建,而中心城區缺乏建設用地,學校只能到城市周邊縣域或經濟強縣建新校區。此類高校數量較多,既有部屬高校,也有地方本專科學校。二是1999年擴招后新設高校的建校需要。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全國新增普通高校1734所,多數是高職(專科)學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包括數百所民辦高校和少數由地處縣域的中職學校升格的高校。由于大中城市中心城區土地緊缺,為降低建校成本,部分新設高校選擇縣域建校。三是獨立學院轉設發展需要。獨立學院成立之初,少數位于縣域,但多數地處大城市中心城區,依附母體高校辦學,規模較小。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規定,獨立學院須有不少于500畝的獨立校園。為達到這一條件,很多位于中心城區的獨立學院遷址縣域。浙江已有13所獨立學院遷址縣域辦學。四是歷史原因或政府計劃主導。這部分高校數量較少,建校較早,有的是農林、師范類高校。其中部分是由于歷史原因在縣域建校并堅持至今的高校,比如始建于1907年的山西農業大學;部分是由政府主導在縣域辦學的高校,比如本部位于四川德陽市廣漢市的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五是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需要。2020年底,全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中有30個自治州、3個盟、7個地區,多數是民族聚居區,部分位于邊疆地區。這些地級單位未設市轄區,政府駐地多在縣城。此類縣級行政單位包括縣、縣級市、自治縣、旗等,所轄區域屬于縣域。為促進當地發展,這些地區設置了70余所高校,都地處縣域。例如,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延邊大學等。六是縣級政府舉辦或參與舉辦高校。全國已有十幾所由縣級政府舉辦的高校,以高職院校為主。例如,江陰市政府舉辦的江陰職業技術學院,太倉市政府舉辦的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同時,還有少數由縣級政府與市級政府或企業合作舉辦的高校,也建在縣域。例如,由蘭考縣政府與開封市政府共同舉辦的蘭考三農職業學院。
第三,位于縣域的高校發展得并不差。整體而言,與大中城市中心城區的同類高校相比,位于縣域的高校在辦學條件、在校生規模、人才培養質量、辦學特色、服務貢獻水平等方面沒有明顯差距。辦學經費、校舍及設施、師資、生源等是影響高校發展的基本因素。除縣辦高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縣級財政外,其余縣域高校的辦學經費來源及收入與本地城區同類高校沒有明顯差別,有的學校還能得到縣級財政資助。縣域高校的辦學成本相對較低,經費支出相對略少。由于用地寬裕、建校較晚,縣域高校的校舍及設施條件整體上略優于城區高校。地處縣域不利于高校引進師資尤其是高層次人才,但對于在同市城區也有校區的縣域高校影響不大。校址所在地是影響高校生源的因素之一,地處縣域對學校招生有一定制約,但影響生源更重要的因素是辦學層次、學校性質、教育質量和學科專業設置。而且,就校址而言,多數考生更關注的是學校所在地區,縣域高校與城區高校校址的區別是位置不同而非地區不同。地處省會城市所轄縣域的高校,校址對招生的影響很小;在同市的城區和縣域都有校區的高校,校址對招生的影響微乎其微;只有當高校所處縣域沒有地區優勢時,才對招生確有影響。需要看到,由于受校外影響較少,縣域高校的學生可有更多時間用于學習,有利于專升本和考研,這是吸引生源的一個特色因素。
高校縣域辦學有利于鄉村全面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高校縣域辦學正是基于中國國情、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實踐探索,有利于優化高校區域布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深化城鄉融合和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提升全民文化素質和促進共同富裕,更有利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第一,縣域辦學有利于鄉村人才振興。高校縣域辦學為師生提供了親近鄉村的條件,為勞動教育和農業農村實用技術教育創設了良好生態,有利于學校深入開展校地合作,靈活設置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在縣域就業創業、服務鄉村振興的專業人才。縣域辦學能增強就業的“扎根效應”,便于畢業生留在縣域就業創業。縣域辦學為高校培訓農民和鄉土人才創造了全方位便利條件,有利于培養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
第二,縣域辦學有利于鄉村科技振興。高校縣域辦學可推動高校以農業發展重大需求為導向,建立多元聯動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開展技術創新攻關,突破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瓶頸技術。縣域辦學為高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推廣提供了寬廣渠道和示范場域,有利于高校與縣級農業部門、鄉鎮政府、村莊及農業合作社等合作,推進科教、農教深度融合,全面助推農業現代化。
第三,縣域辦學有利于鄉村文化振興。高校縣域辦學為深入挖掘農耕文化、傳承創新地域文化、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全面推進鄉村文明開辟了廣闊天地,有利于高校將校園文化建設與鄉村文化繁榮融為一體,將學生思想道德培育與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將構建文化協同服務體系與引導開發鄉村文化產業融為一體,引領縣域文明風尚,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高校縣域辦學需要因地制宜融合共生
我國縣域之間差異較大,高校情況各有不同,并非所有的縣域都適合布局高校,也并非所有的高校都適合在縣域辦學。就全國而言,沒有必要“縣縣有高校”,但應推進縣域高等教育發展。需理性看待高校縣域辦學,并支持縣域高校高質量發展。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全國至少將新設置數百所高校。由于中心城區缺乏建設用地,多數新設置的高校建在縣域更現實可行,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高校到縣域辦學。高校縣域辦學應因校施策,因地制宜,校地協同,融合共生。
第一,明確發展定位,校縣企融合發展。縣域高校要扎根縣域辦學,構建學校主導,縣域內政府、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校縣企融合發展共同體,實現學校與縣域融合共生。同時,學校要堅持走戰略發展道路,善于從寬廣的視野謀劃發展,從廣闊的領域獲取辦學資源。
第二,突出縣域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縣域高校要立足學校實際,結合縣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培育特色專業,善于聚合縣域優勢資源、特色文化,實現學校特色發展。
第三,改革培養模式,適應多樣化生源。縣域高校以高職(專科)學校和新建本科院校為主,農民、農民工、縣域產業工人等非傳統生源將成為學校招生的重要增長點。學校要基于因材施教、終身學習的原則,主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多元化教學,滿足多樣化生源需求。
第四,創新內部生態,吸引高層次師資。發揮縣域在用地和房價等方面的優勢,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幫助教師解決住房等現實問題,使人才安居樂業。堅持以人為本,創新教職工考核、職稱晉升等內部治理制度,摒棄功利性、虛名化、行政化,突出實用性、效益性、人性化,依靠軟環境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作者:高宏賦、劉承波,分別系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山東高校縣域辦學的現象研究”負責人、濰坊科技學院教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