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7-17 14:19:07
原標題:0.2毫米的精致再現
來源:光明日報
“想要用刮刀細細打磨到1毫米以下的厚度,只能憑借經驗手感,這個時候,最考驗一個工匠‘內外兼修’的本領。”
盛夏時節,走進山東青島膠州市孔子六藝園內的黑陶藝術館,館長劉錦波正在帶著幾個徒弟制作“蛋殼黑陶”:只見陶坯飛轉,刮刀沉穩,泥線騰空,慢慢地,陶杯杯口已經薄如蟬翼……
“蛋殼黑陶”的歷史發掘和傳承始于1974年秋天,當時膠州三里河遺址考古發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包括68件黑陶。其中一件黑陶薄胎高柄杯,高20厘米,重僅39克,最薄的地方只有0.2毫米,薄如蛋殼,雖在土中埋藏了約4000年,仍光亮如鏡,為絕世珍品,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三里河“蛋殼黑陶”的發掘,為膠州黑陶工藝找到了歷史傳承,但對于黑陶傳人來說,如何復原“蛋殼黑陶”工藝成了一大課題。自從“蛋殼黑陶”出土之后,雖然業內陸續有人研究,但是由于這一工藝沒有歷史記載,制作難度系數極高,所以成功率很低。
“黑陶按質地可分為三種:泥質黑陶、夾砂黑陶、細泥黑陶。其中,以細泥薄壁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劉錦波告訴記者,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輪制,胎壁厚度僅有0.5~1毫米,因此被稱為‘蛋殼陶’。
2000年,劉錦波開始潛心研究“蛋殼黑陶”,每天反復制作,卻始終不能成型,巨大的精神壓力一直折磨著他。
劉錦波說,做蛋殼黑陶,選泥有講究,要精選黃河稀泥,經由多次淘洗、曬土、浸泡過濾、沉淀縮水至細膩無砂礫,才能做出不含任何雜質、胎薄而且均勻、顏色單一純正的“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的制作還要經歷拉坯、修坯、雕刻、拋光、燒制五個步驟,其中最難的就是修坯,想要打磨出1毫米以下的厚度,全憑經驗手感,極難。
黑陶的燒制需要用950攝氏度高溫,持續一天一夜。在燒制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向窯內注水,產生大量的濃煙,煙中的碳粒附著在陶器表面,滲透到坯體的空隙中,這是黑陶內外漆黑的關鍵。
在不斷的自我懷疑中,劉錦波并沒有放棄。逐漸地,陶的厚度從2毫米、1毫米、0.8毫米、0.5毫米……直到第六年,黃河稀泥用了近20噸,劉錦波終于成功復原出0.2毫米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后來,他又成功做出了0.1毫米的“蛋殼黑陶”,4000多年的制作技藝不僅失而復得,還得以創新發展。
取之泥土,淬火而生。黑陶,作為古老的中國制陶技藝,已經成為膠州這座歷史古城生生不息的情感記憶。如今,劉錦波在膠州開設了黑陶藝術館,每逢周末,這里就會聚集很多藝術愛好者和青少年,大家一起賞玩黑陶藝術、學習黑陶制作。
“希望這門手藝不再失傳,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一直都能看到如此精美的中國陶藝文化。”劉錦波說。
(本報記者 劉艷杰 本報通訊員 王雪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