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2-07-19 07:35:07
原標題:有糧常想無糧時
來源:人民政協報
本報記者 王慧峰
收獲的季節,更當思“粒粒皆辛苦”。
“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在全球疫情肆虐、國際糧食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糧食供需長期緊平衡的態勢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如何把飯碗抓得牢、端得穩,不僅要以糧食增產進行開源,更要以糧食減損進行節流。減少糧食產后損失,等同于糧食增產,是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良田”,必須加倍重視。
居安思危。保障糧食安全,糧食減損、遏制浪費勢在必行。
豐收來之不易
豐收啦!
過去兩個月里,從江淮沃野到華北糧倉,千辛萬苦,顆粒歸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比上年增長1.0%。
豐收來之不易,每一個飽滿的麥穗都浸透著汗水。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時指出:“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確保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依賴的是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全產業鏈,其中既包括基于要素投入、實現糧食穩產高產的‘有形糧田’,也包括基于技術進步、實現增產保質減損的‘無形糧田’。”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這幾年一直將糧食話題作為關注的重點。在他看來,隨著我國人口增長、消費升級和資源環境承載壓力的持續增加,糧食生產的剛性制約日益突出。
從生產到加工,從田間到餐桌,糧食產業鏈條很長。事實上,多年來我國一直缺乏從田間到餐桌整個糧食供應鏈損失浪費的全國性權威調研。程永波介紹,2016—2019年間由南京財經大學牽頭,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分別對8大類糧油作物在收獲、儲藏(農戶)、加工、干燥儲存與運輸、銷售和消費環節的損失浪費在全國范圍進行了多次調研,獲取到科學的數據。
根據這一調研,2016年我國糧食品種產后各環節綜合損失率高達18.36%,如果按照當年糧食產量66043.5萬噸計算,損失浪費約1.213億噸,超過我國兩個最大糧食主產省黑龍江和河南當年的產量之和。同時根據測算,糧食全產業鏈至少有6個百分點的減損潛力,即可以減少損失3963萬噸,約可以滿足全國五分之一人口一年的口糧消費。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產僅“三夏”小麥機收環節減損1個百分點,就可挽回25億斤糧食,相當于新增300萬畝面積的產量。
豐年要當歉年過,有糧常想無糧時。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加強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約減損的任務。
“實際上,節糧減損是比提高糧食產量更為有效的措施。”在程永波看來,減少糧食產后損失,等同于糧食增產,相比于增產,節約糧食相當于開發“無形良田”,實現“無地增產”,不僅節省了耕地和水資源,投入相對較小,保護生態環境,更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從麥收到餐桌,要實現節糧減損,就要在每一個環節用心。”程永波認為,節糧減損,需要瞄準全鏈條綜合施策、做好配套銜接,既要加強生產源頭管控,也要做好儲運環節減損,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推動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約減損取得實效。
程永波建議,加強技術攻關,推進節糧減損技術裝備研發應用;繼續圍繞節糧減損重點領域、重點環節,深入實施節糧減損專項行動。加強立法修規,建立節糧減損法治保障長效機制。加強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制度建設,壓緊壓實節糧減損主體責任,推動節糧減損工作落深落細落實。
顆粒歸倉:減損就是增產
收割機收割小麥,打捆機打捆秸稈,滅茬機滅茬……機器轟鳴聲中,金燦燦的麥粒直接裝車,整個過程有條不紊,一氣呵成。剛剛過去的6月,在山東濰坊昌邑市青阜農業綜合體的高標準農田里,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要上演。負責人孫德東時不時地仔細扒拉一下地上的麥糠,看著基本沒有遺漏的麥粒,才算安心。
“全程機械化作業,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孫德東到現在都還記得小時候拾麥穗的經歷。烈日下,大人們在前面割麥、捆麥,散落的麥穗掉一地,孫德東和其他小孩在后面跟著拾,“一個小孩一天都能拾一編織袋”。那時候糧食產量本就不高,老百姓心疼地里掉的每一粒糧食,除了跟著撿拾,沒有別的辦法。
機械化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但人們珍惜糧食、敬畏糧食的觀念并沒有變。現在麥收前,除了業務培訓,孫德東還要和農機手再叮嚀幾句,“減損就是增產”是他念叨最多的一句話。
作為糧食田間生產的最后一個環節,規模化的機械收割收獲是“顆粒歸倉”的重要保障,而農機手的技術水平則直接決定了收獲作業的質量。今年,全國許多地方對所有持證機手進行小麥機收減損培訓指導,引導農機手提升規范作業水平,力求最大限度減少機收環節損失。
“機收減損還有潛力可挖。”安徽省阜陽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樊芳清告訴記者,他們今年加大了科技支持力度,在推廣應用智能綠色高效收獲機械的同時,加大對農機手培訓力度,通過開展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鼓勵和提高機手規范操作能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21年,我國糧食機收損失率降低了1個百分點,相當于挽回了100億斤糧食。
農機手可以通過培訓提高操作水平,但孫德東更為關心的“什么時候田里能多跑些國產農機”就沒有那么樂觀了。
“我這兒進口高端農機居多。”孫德東告訴記者,青阜農業綜合體有大大小小400多臺(套)農業機械,其中8成以上是進口農機,價值上億元,“國產農機僅僅2000萬元”。今年,青阜農業綜合體又新購置了4臺美國凱斯聯合收割機。
那么貴,為何還要選擇進口農機?
“一般不壞”是孫德東給出的答案。農機作業季節性很強,往往趕上農時要連用幾天甚至十幾天,“有些國產農機關鍵時候掉鏈子,但農時可不能誤啊!”
“進口農機生產效率高。”孫德東介紹說,相對國產收割機16小時最多能收100來畝麥田而言,新買的進口收割機能夠完成400多甚至500畝左右。此外,這批新的進口收割機縱軸流滾軸更長,延長了脫粒時間,減少了機損,每畝地比傳統機械能夠多收10斤小麥。
事實上,孫德東所在的山東就是我國第一農機大省。雖然相比之下進口農機“利利索索”,開著也舒服,但他內心一直盼望著,在自己的田地里能早日多跑些國產的高效智能農機裝備。
節約糧食,從不過時
臨近中午,坐在北京東三環寫字樓里的白領小郎打開外賣App,點了一個“小份菜”套餐,“兩葷一素,搭配豐富,分量適當不浪費,還不貴”。從去年開始,隨著越來越多餐廳推出這項服務,“小份菜”幾乎成了小郎工作日的首選。
機收減損、節約用種、綠色儲糧,一粒糧食的節糧減損之路才走了一半。顯然,我們在糧食運輸、加工和消費環節的浪費不容小覷,“舌尖上的浪費”更是觸目驚心、令人痛心。有研究稱,我國每年消費環節浪費的食物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倉廩實,天下安。連年豐收、自給自足的背后,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于產量的提高,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居安思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沒有任何權利浪費!浪費糧食的不良風氣必須堅決剎住!”
我國于202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以法律手段嚴懲食品浪費之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雖然吃什么、吃多少是個人的權利,但如果在餐飲上出現浪費,就是對社會成本的消耗,是對公共利益的一種損害,應當在法律制度層面對此加以約束。”小郎對記者說道。在“90后”小郎心里,對糧食和勞動者心存尊重與敬畏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浪費,“節約糧食,從不過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從地頭到餐桌,耕耘“無形良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以對“國之大者”的敬畏之心,守衛一籽一粟、面對一蔬一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