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m极度另类视频,日本三级韩国三级欧美三级,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全部

立足時代 傳承文化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

2022-08-01 08:59:08

原標題:立足時代 傳承文化

來源:人民政協報

□主講人:楊朝明

主講人簡介:

楊朝明,全國政協委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原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原院長。任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等。出版有《儒家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出土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儒學精神與中國夢》《〈孔子家語〉綜合研究》《從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等著作,主編有《儒家文化面面觀》《孔子事跡編年會按》《論語詮解》《孔子家語通解》等,發表文章300余篇。1998年以來,多次應邀到世界各地講學或參加國際性學術研討交流活動。尤其致力于孔子儒學與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為社會各界舉行講座數千場。曾獲“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改革開放40周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名家”“齊魯文化名家”等榮譽稱號。

編者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中華文化立場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興盛和民族復興的高度,強調了堅定文化自信和思想文化繁榮的重要性,給文化領域提出了新的重要命題,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這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出發點。2021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的重要講話中,向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此,楊朝明委員從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角度講述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此次講壇是他近期在全國政協“國學讀書群”委員讀書活動中的演講,現整理編發,以饗讀者。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2013年11月26日,也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山東,來到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并同有關專家學者座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文化”的論述可以說貫穿始終,其中特別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體現在文化自信的各個層次。中華文化區別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本質屬性在于中華文化立場,堅定中國立場體現出中國故事敘事主體性的科學表述和系統范式。

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對做好新形勢下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后來,習近平總書記又表達對文學藝術方面的期許,特別提到“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很有啟發意義。因此,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工作者應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工作,應使自己的精神產品更好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反映民族精神,反映中華民族的創造性。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重視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解決文化認知深層的價值認同、道德觀念等問題,因為如果心靈問題不解決、文化信仰問題不解決,就沒辦法形成一種合力。如果按照文化的層級劃分,可以有表層的物質形態、中層的制度文化、深層的哲學文化,深層的文化是觀念形態的,其中包含了價值、信仰、審美,這是關于是非、榮辱與道德的大問題,很重要、很關鍵。所謂“上下同欲者勝”“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種信仰其實就是價值觀的信仰,是道德信仰。當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時候,就形成了無比的力量。

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可以說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我非常贊同著名學者錢穆先生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文化問題,歸根到底是歷史問題,因為中國文化是在無間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并發展的。錢穆先生特別強調,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像中國文化這樣有一種貫穿幾千年的精神,其他類型的文化,大抵隨著民族的興衰而沉浮、變遷,甚至消失。雖然有的文化曾盛極一時,但是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卻如曇花一現,不能積淀成深厚巨大的文化實體的綿延。即使西方古希臘和羅馬文化,也曾隨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衰,其萬丈光芒在中世紀基督教的壓迫和風化下,已化為余燼一堆,雖在近世得以復興,但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遠不如中國文化綿綿不絕,代有風姿。

正是多變的歷史,導致西方人常用哲學的眼光注視其文化,欲覓一具有普遍性和強制性的哲學模式,賦予其文化以恒固的氣質。而中國人則無須用超歷史的哲學眼光來看其文化,因為中國歷史的永恒連綿早已使其文化顯得根深蒂固,恰如錢穆所指出的那樣:中國文化問題,實非僅屬一哲學問題,而應為一歷史問題。中國文化,表現在中國以往全部歷史過程中,除卻歷史,無從談文化。錢穆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建立在對中國歷史永恒連綿的信念上。他堅信,一切外來力量,都不能打破中國歷史進程的永恒連綿。因此,他對中國文化,抱著一種“樂天知命”的達觀態度,與新文化運動散發的激進的悲憤情緒所表達出來的“悲天憫人”的危機感形成了鮮明對照。

英國著名漢學家馬丁·雅克在《了解中國崛起》的講演中,也談到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縱觀世界史我們會發現,西方曾經也產生了很多的大帝國、強國,他們縱橫世界,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如西方的羅馬帝國、亞力山大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還有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等,個個都強悍無比。但是,這些強大帝國在衰弱后基本上都灰飛煙滅,后世很難再有崛起的可能。作為所謂“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似乎也同樣如此。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代東方幾千年出現的幾乎所有強大帝國都來自中國。也就是說,近代100多年的中國雖未能盛極一時,但又重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在世界范圍內可謂是獨一無二。

馬丁教授感到疑惑。為什么西方帝國總是在曇花一現之后就灰飛煙滅了,而中國卻能得以永遠傳承?他解釋說,中國其實是一個文明的存在。在他看來,也許只有這樣,才可以理解為什么西方帝國衰敗后就再無崛起的可能而中國總是能不斷復興,這是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文明!是的,中國首先是一個偉大文明的存在。

對于我們的思考而言,傳統文化需要慢慢地、一步步地走近和走進。恢復和弘揚傳統需要一個過程,這是一個從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的過程。

立足時代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中國文化就像一棵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樹,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孔子及其之前幾千年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儒家形成以后成為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中華傳統文化這棵大樹在不同時代結出了不同的文明花果,因此只有了解我們自己文化的深層價值和意義,才能認識到今天國家的建設、改革實際上都深深扎根于中國文化的土壤。沒有繼承就談不上創新,中國文化特別強調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所謂“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所創造的文化,所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可“宗”可“師”。

講好中國故事,就要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精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同世界各國文學家、藝術家開展交流。要重視發展民族化的藝術內容和形式,創作出優秀作品,更要通過作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作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中國故事不僅中國人閱讀,在全世界也不乏受眾。要讓中國故事更生動、更形象、更具感染力,就要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作品吸引全世界的讀者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中國、理解中國。

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樹立中國文化立場。在艱苦卓絕的奮斗中,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決心和意志,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大幅提高了中國文化軟實力。身處偉大時代,文藝工作者應有充分的使命自覺,努力創作優秀的成果、作品,記錄當代中國的波瀾壯闊。今日之中國創作素材極為豐富,建黨百年的偉大成就、脫貧攻堅的人類奇跡、抗擊疫情的中國擔當、五千多年文明的厚重悠長,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關鍵是要俯下身子、邁開步子,創作出有深度、接地氣、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優秀作品。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期望的那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題材,進行藝術表現,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當前,國際社會希望解碼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成功秘訣,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須知中國人民歷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我們要抓住世界各國日益關注中國發展、希望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性機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們要有信心和抱負,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隨著中國偉大實踐的推進,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更加迫切了解中國。

中國要讓世界了解,中國要和世界對話,必須彼此之間互相了解。這讓我想起一件難忘的事情。我原來在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學院工作的時候,接待一批美國青年,墻上掛著一幅孔子像,我問這些年輕人他是誰?他們都不知道,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他們對于中國的了解,實際只是一個縮影。雖然西方也有一些漢學家,但數量畢竟還是少數。與外國朋友的交流過程中,我了解到,外國對中國的了解可能遠遠比不了中國對于世界的了解。中國的和平理念、中國的文化特性、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如果世界不了解中國,中國就沒有辦法融入世界,世界也沒有辦法和中國進行對話。因此,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一方面是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把中國的故事講好,讓世界了解中國,實際上也是中國人民獻給世界的偉大禮物。

文藝是心靈的覺知

孔子指示為學的路徑與方法時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游于藝”與“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游于藝”不能離開“道”與“德”,要立志向道,據守住德,依倚于仁。一方面,“游于藝”是為了樹立道德精神;另一方面,道德精神應當成為文藝的靈魂。

不少人把“游于藝”理解為一般的游于技藝,這與孔子的意思并不一致。藝有“技藝”和“道藝”的區分,可以分別稱之為“小藝”和“大藝”。“小藝”指的是作為“小子之學”的小學“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大藝”則指作為“大人之學”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6種科目。孔子所說的“游于藝”,指的就是包含窮理、正心、修己、安人之道的這些科目,有時也指孔子為這6種科目所整理編訂的教科書,即儒學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人首先要“志于道”。“道前定則不窮”,人有了正確的“道”,有了正確的價值體系與信仰追求,就有了做有德人、有愛心人、涵養自身的人的自覺。孔子強調“游于藝”,是要人們涵泳于詩、書、禮、樂等的研修之中。人到15歲前后,也就到了應該明理懂事的年齡,應該學習修身做人與社會管理。孔子以“六藝”教人,是為了教化社會人心,教人明道修德。

孔子“藝”之所指是什么?《禮記·少儀》中有:“士依于德,游于藝”,清楚表達了德與藝的關系。《學記》有言:“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興其藝,游于藝,從而樂于藝,所“樂”在“藝”,這就是孔子所說“游于藝”的本來意思。“大學之教”教人“樂學”“游藝”,學有所樂,涵泳其中,最終才能學有所成,化民成俗。古籍中“藝”有時也專講技藝,但將“技藝”與“道德”并言時,往往講要以道德為先,以道德作為引領,也即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以明德引領風尚”。

中國先哲強調“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德成而上,藝成而下”,也強調了“德”與“藝”的關系。孔子稱贊他的弟子冉求說:“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冉求多才多藝,讓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孔子又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認為像冉求這樣多才多藝的人,再用禮樂來成就他,也可以算是完人了。有了“藝”和“知(智)”“不欲”“勇”之類的特點或優點,還不能沒有禮樂,還要加之以仁義禮樂,因為禮樂中包含著德性的要求。

文學藝術及相關藝術行為是寄托和影響人們精神世界最直接的方式,用什么樣的文學藝術作品去鍛造靈魂,文藝工作者怎樣去塑造國民的精神品格,這是關系國家走向、民族形象的大事。孔子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人離不開文藝,文藝家也會不斷追求藝術的更高境界。然而,藝術家的格局與氣象體現在他對于“道”的把握中。這個“道”是人道,是與天道、地道相互和諧統一的為人處世之道。有道的君子,有境界、有品位的文學藝術家才會使自己的作品唱響主旋律,有鮮明而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有自心底洋溢出的骨氣和底氣。

古人云:“書而不法,后嗣何觀”,本是就歷史記事原則而言,意思是書寫或記載歷史必須遵循的內在法則,不然人們會從中得到什么呢?文學藝術家創作作品,大致就像做人那樣,唯有有了靈魂的覺知,才算活得明白,才能達到人生的境界。西方有人說,某些時候,音樂甚至是一個從未表達出來的完整的內心世界的唯一見證。“書寫之法”與“為人之道”是相通的。在“書之法”的意義上,書寫和記載歷史,與文藝創作內在相通,不講書寫創作之法,歷史記載就可能是“斷爛朝報”,文藝作品就是沒有精神的軀殼。可見,孔子“游于藝”的思想,對于今天的藝術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一平米溫暖愛心驛站項目啟動儀式在京舉辦

本報訊(記者奚冬琪)日前,由中國財貿輕紡工會聯合外賣平臺共同主辦,中國職工發展基金會協辦的“一平米溫暖愛心驛站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詳細]
人民政協報 2022-08-01

我聽過的英雄故事

劉莉沙“八一”,對于我和我的家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抗日戰爭時期,我的祖父參加了鐵道游擊隊,在當時的微山湖(現徐州)做站長,...[詳細]
人民政協報 2022-08-01

浙派殿軍郭麐的題畫詞

清代乾嘉道時期詞人郭麐著有《靈芬館詞》,被嚴迪昌先生稱為“浙派殿軍”。在郭麐的四百余首詞中,題畫詞所占比例較高,頗有韻致。??除了...[詳細]
光明日報 2022-08-01

重慶:努力發揮好“三個作用”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重慶發展把航定向,指引重慶加快建設內陸開...[詳細]
光明日報 2022-08-01

讓世界看到中國巖溶地貌的美

【新聞人物】??每年的開學季,位于重慶青木關鎮的青木關地下河觀測站點,都會吸引一大批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博士生、碩士生前來實地考...[詳細]
光明日報 2022-08-01

沂蒙大地上的三代鄉醫(逐夢)

張道立,張在吉,張德慶。他要與帶他走上這條路的爺爺和父親,共同分享這份榮譽。祖孫三代,扎根沂蒙大地,為鄉親們提供健康服務七十余載,...[詳細]
人民日報 2022-08-01

父親的軍毯

十天了,孫瑞斌的老父親孫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說著 “冷,好冷啊。”孫瑞斌說 “聽不大清楚,好像是‘黃河,冷啊,黃河,冷啊’。妹妹打...[詳細]
人民日報 2022-08-01

致敬軍旗,我們在戰位報告!(建軍95周年特別策劃)

在全國上下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我們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從高原邊防到大漠戈壁,從浩瀚蒼穹到萬里海疆……廣大官兵牢記習主...[詳細]
人民日報 2022-08-01

用真情實意做好群眾工作(中國道路中國夢)

駐村干部身處群眾之中,每天直接面對群眾,需要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遇到問題時,心態更要平和,在耐心傾聽的同時,幫助群眾排解不良情緒...[詳細]
人民日報 2022-08-01

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金臺視線·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②)

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體,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小農戶在穩...[詳細]
人民日報 2022-08-01

2022上合組織國家媒體智庫論壇舉行

本報北京7月31日電(記者曲頌)主題為“共謀新愿景開啟新征程”的2022上合組織國家媒體智庫論壇日前在青島舉行。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上...[詳細]
人民日報 2022-08-01

交通投資下半年將高位運行

今年上半年,由于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交通運輸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波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隨著物流保通保暢等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交通運輸主要...[詳細]
經濟日報 2022-08-01

帶著消費券去旅游

開欄的話為應對疫情影響,促進消費有序恢復發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7月上旬,得知北京...[詳細]
經濟日報 2022-08-01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
<legend id="avguq"></legend>
  • <th id="avguq"></th><sup id="avguq"></sup>
    1. <del id="avguq"></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