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2-08-03 06:23:08
原標題:七夕感涼意,花果解悲秋
來源:人民政協報
農村有俗語,“七夕立秋兩相連”。的確,七夕與立秋挨得特別近,在多數人的印象里,似乎七夕就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日,此時秋月初生,清風入弦,人們終于熬過了夏日暑熱的浸淫,迎來清新涼爽的時光。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人們習慣在這一天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岸的牛郎星和織女星。不經意間,絲絲的細雨伴著涼涼的晚風,歡喜中夾帶著些許憂愁,灑向人間。清·雍正皇帝《七夕處暑》詩云:“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稿成今夕會,淚灑隅年愁。梧葉風吹落,璇霄火正流。將陳瓜葉宴,指影拜牽牛。”這也是說暑熱即將終止,氣溫開始下降,涼涼的初秋漸次登場。
楚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劉禹錫也有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國文人的千年情節。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入秋之后,應及時調整作息,順應天時,早臥早起,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緩解悲秋情緒。早睡有助于陰精的收藏,早起有助于陽氣的舒達。有研究表明,除了文化情結、文人易傷感之外,造成悲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秋季陽光照射時間逐漸減少,人體生物鐘不能及時適應日照時間的變化,致使人體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因而出現了情緒與精神狀態的紊亂;適當的戶外活動,可以讓人精神愉悅,但也不能運動過量、違背秋收冬藏的養生原則。
秋主肅殺,秋天萬物開始凋零,人體陰陽之氣也開始收斂,肺屬金、肝屬木,肺主肅降,肝主升發,肝氣受到約束,情志不暢,再看到萬物凋零的景象,不免生出悲傷之氣。此時,可適當飲用一些花果茶,來防止悲秋的發生。例如玫瑰花果茶,取玫瑰適量,加入檸檬、雪梨,加水煮開,花香四溢,唇齒留香,疏肝理氣、滋陰潤燥,悲秋情緒瞬間緩解。
初秋溫燥、深秋涼燥,秋季宜潤肺養陰,秋梨則是不錯的選擇。梨性寒,味甘、微酸,有滋陰潤肺、止渴生津、清心降火、止咳化痰等功效,是防治秋燥、滋養肺陰的良品。正如古人所說,梨“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秋天,煮一碗冰糖雪梨,香甜可口,滋陰潤燥,健康美味。秋季也是甘蔗成熟的季節,《本草綱目》有言:“蔗,脾之果,其漿甘寒,能瀉火熱,消渴解酒”,可取適量甘蔗、馬蹄去皮,切碎,加水煮開,有清熱止渴、益胃生津、養肺潤燥之功效。
《黃帝內經·素問》在《臟氣法時論篇》中云:“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意思是說,秋天宜收不宜散,應減辛增酸,盡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適當多吃酸味果蔬,輔助肺氣收斂。可取山楂、大棗、大米共同煮粥,酸甘化陰,滋養肺胃,改善食欲。但也要注意,對于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胃潰瘍的患者,應酌情少量進食酸性食物,或放在餐后食用,以免加重癥狀。
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上市的瓜果種類較多,加之晝夜溫差大,人們貪涼進食過量的瓜果,極易造成腹瀉高發,特別是本身脾胃虛弱的人,秋季養生更應注意減少生冷食物的攝入。秋季還是傳染病高發期,對于細菌、病毒導致的腹瀉,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可選山藥、蓮子、薏苡仁、白扁豆、大米煮粥,健脾養胃,滲濕止瀉,可有效預防秋季腹瀉的發生。古人為了彌補夏天的消耗、準備繁忙的秋收,習慣在秋季“以肉貼膘”,但對于體力勞動少的人,若再打著貼秋膘的名號進食大量肥甘厚膩,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腹瀉的發生。
《黃帝內經·素問》在“四氣調神大論”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了秋季養生的原則:“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總而言之,入秋養生,秋風雖爽,時主肅殺易燥,飲食上養陰潤肺,減辛增酸,但又不可貪涼而過食生冷,以防腹瀉;注重情志調暢,凝神定志,將發散在外的陽氣與能量收回來,早睡早起,保持大文豪劉禹錫“秋日勝春潮”蓬勃向上的心境,“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賞秋、贊秋,而不悲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