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9-06 09:16:09
原標題:十年大氣治理 藍天已成常態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見習記者 薛麗萍
2013年至今,北京市民鄒毅每天堅持在同一時間、地點、角度,用鏡頭記錄天空。十年來,3500余張照片匯集成視覺空氣日志《北京·一目了然》。翻看日志,時光流轉,北京已經從霧霾壓城的“困局”中走出,藍天白云比例不斷提升。
不僅在北京,藍天在全國各地已成常態。數據顯示,2017年—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降至30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上升5.0個百分點,達87.5%;重污染天數下降近四成,比例降至0.9%。十年,藍天已從百姓的迫切期待,轉變為生活里的日常景象。
矢志不渝降污染,勠力同心爭藍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氣污染宣戰,以不可動搖的定力保衛藍天。
以降低PM2.5濃度為核心的大氣污染治理是我國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任務,也是我國重大的民生問題。
改善空氣質量直接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幸福感,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心頭牽掛,他曾多次對打贏藍天保衛戰作出重要指示,為大氣治理指明努力方向。
“有關地區和部門要立軍令狀,立行立改,不能把霧霾當成茶余飯后的一個談資,一笑了之、一談了之了!”
“要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
“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
這是堅定不移的人民立場,更是一以貫之的綠色擔當。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十年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規劃密集出臺,頂層設計更加完善,治氣政策工具不斷優化——
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
“大氣十條”劍指霧霾產生的根源,拿出了35條“硬措施”。重點行業提標改造、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燃煤鍋爐整治、揚塵綜合整治……經過五年努力,我國“大氣十條”目標全面實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PM2.5濃度明顯下降。
為鞏固階段性成果,改善依然嚴峻的空氣質量形勢,2018年6月,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打贏”二字,意味著更敢于動真碰硬的堅決態度,更敢于啃“硬骨頭”的魄力。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能源結構調整、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全面統籌“油、路、車”治理,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有效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做好重污染天氣應對……多項有力行動,使得藍天保衛戰的“作戰圖”日益清晰。
三年后,PM2.5和優良天數均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目標如期實現,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藍天保衛戰交上了圓滿的答卷。
“擦亮”藍天的系列部署仍在持續。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其中明確了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著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和加強大氣面源和噪聲污染治理等要求。
十年來,藍天保衛戰不僅有了更高標準,也有了更嚴格的要求,依法治污、強力監管的制度保障不斷完善——
2016年,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將“大氣十條”實施以來行之有效的措施法制化,條文從修訂前的七章66條擴展到了八章129條。
新大氣法規定了地方政府對轄區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原環境保護部對省級政府實行考核、未達標城市政府應當編制限期達標規劃、上級環保部門對未完成任務的下級政府負責人實行約談和區域限批等一系列制度措施,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轉向以質量改善為核心提供了法律保障。
十年來,為給群眾留住更多藍天,黨中央、國務院層面持續“高位推進”——
2013年9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成立。2018年,這一小組調整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
2014年,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成立。
……
大氣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通過連續部署、制度保障、高位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逐漸走上生態環境保護的舞臺中央。
戰略部署“致廣大”,多措并舉“盡精微”
要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既要胸懷大局,做好頂層設計,又要落細落實,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污染物、重點時段多處著手,積微成著。
十年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成為綜合防治決策的重要支撐——
2012年,《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印發實施,提出在“三區十群”深入推進大氣污染協同控制工作,為推進聯防聯控機制建設奠定基礎。
京津冀廣泛推行煤改氣、煤改電;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區域預測預報中心;緊盯京津冀空氣污染的傳播通道,開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關閉小型燃煤鍋爐;使用清潔能源取暖;取締違法“小散亂污”企業等手段多措并舉,改善區域空氣質量。
如今不止京津冀,在珠三角、長三角、汾渭平原、蘇皖魯豫、天山北坡城市群……信息共享、磋商協商、聯防聯控的協作機制已成為刺向地區污染的“合力之劍”。
十年來,重點污染物協同治理成為不二之選——
彼時,最受關注的污染物還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監測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指標是PM10(可吸入顆粒物)。2012年,《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重新修訂,初步實現與國際接軌,其中增加了PM2.5指標,收嚴了PM10、NO2指標;CO、O3、PM2.5三項污染物成為新增監測項目;空氣污染指數“變身”為空氣質量指數。
進入“十三五”期間,VOCs(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開始成為熱點,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委專門出臺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相關工作方案,各地也在“十四五”規劃中對VOCs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下轉二版上接一版
大氣污染治理開始以細顆粒物和O3協同控制為核心,積極探索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氨等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減排,對重點污染物協同治理。
十年來,重點行業大力進行超低排放改造,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用地四大結構優化調整,從源頭和末端減少大氣污染物——
火電、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及系列排放標準陸續出臺;重點行業開展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建設;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持續推動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全國累計淘汰鋼鐵產能近3億噸、水泥產能近4億噸、平板玻璃產能1.5億重量箱、煤炭產能超10億噸;重點區域“散亂污”企業實現動態清零。
2021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較2013年增長26%,而煤炭消費量基本持平,清潔能源占比上升到25.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穩居世界第一。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93%,我國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煤電體系。
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綠色化。大力推進“公轉鐵”,2021年全國鐵路貨運量達47.2億噸,實現“五連增”,推動建成投運多條企業大宗貨物鐵路專用線。連續實施重型車國四至國六排放標準,新生產重型車污染物排放水平下降90%以上。淘汰老舊及高排放機動車超過3000萬輛,新能源車保有量超過1000萬輛,位居世界第一。車用油品標準從國三升級到國六,硫含量下降90%,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用燃料油“三油并軌”。
加強城市綠地建設,搬遷重污染企業,實施國土綠化行動,消滅裸露荒地,推進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實施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的同時,也加快了發展方式轉型,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年來,通過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嚴控重點時段重污染天氣出現,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2017年起,我國在重點區域連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對重點行業企業實施績效分級,覆蓋鋼鐵、焦化等39個行業,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進行差異化管控,促進行業轉型升級。重點區域共27.5萬家涉氣企業納入應急減排清單,提前部署限產停產措施。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完成了2500多萬戶居民的冬季清潔取暖散煤替代,保障百姓溫暖過冬。2021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范圍又增加了晉冀魯豫地區20個城市。
正是由于多年來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打下了堅實基礎,重污染天氣越來越少了,PM2.5濃度越來越低了。2020年第四季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39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62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下降39%;重污染天數比2016年同期下降87%。長三角已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今年年初,冬奧會賽期正值冬春交匯季節,環境氣象條件不利,國際舞臺卻見證“北京藍”貫穿北京冬奧會始終。歷經霧霾,方知藍天美好。望著各國運動員在湛藍的天空下騰空翻轉于首鋼滑雪跳臺,廣大人民群眾也對藍天獲得感有了更多切身體會。
創新手段根除癥結,步履不停奮斗不止
欲窮大地三千界,須上高峰八百盤。大氣污染防治是一場大仗、硬仗,不光要用狠勁、韌勁,還要用好“巧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找準問題根除癥結。
為科學應對重污染天氣,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從總理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資金,開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成因專題研究。
2017年,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經過3年的努力,我國在大氣污染成因機理、影響評估、精準治理、預測預報等方面實現了一批關鍵技術突破,弄清了區域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成因。
同時,組織專家團隊深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和汾渭平原開展“一市一策”技術幫扶。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治氣“送技術、解難題”。
山東省德州市創新了降塵和積塵雙考核、差異化減排以及冬防跟蹤會商研判等多項做法;
河北省邯鄲市開展了區域敏感源篩選研究以及邯鋼搬遷的廠址優選工作,支撐區域污染源優化減排;
山西省長治市科學開展抑制揚塵、限制機動車、重點管控工業和民用燃煤燃燒等工作;
……
有了“量體裁衣”式的綜合解決方案,各地空氣質量也隨之改善。歷經多年科研攻關,總理基金“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 圓滿完成。
應對大氣污染不僅要溯源,還要提前監測預警,方能在運籌帷幄之中妥善應對。
2013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設立了大氣環境質量預測預報中心,逐步建成高性能計算機集群和具備多模式集合數值預報能力,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建設逐步完善。
2016年,全國區域、省級站、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聯網預報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國空氣質量預報體系初步建成。
大氣污染日常監督監測也借上了科技“東風”。借助大數據、走航、無人機、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領銜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各地逐漸搭建起自己的智慧監管平臺……生態環保鐵軍手握環境監測數據“指揮棒”,懷揣污染成因“定位器”,身佩預知未來空氣質量的“望遠鏡”,腳踏實地地在治氣路上努力作為。
從“憑經驗”到“靠數據”,逐步形成了預警、監測、考核、執法、治理一體化的大氣環境監管體系。
2017年4月,224人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開展強化督查,既督企又督政。對督查中發現的地方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保不作為、慢作為,環保責任不落實等情況,既公開又追責。對工業企業環境違法問題集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進不力的城市,進行掛牌督辦或公開約談,發揮督查的震懾效果。
執法監督強化邊督邊改。對檢查發現的問題實行“拉條掛賬”式跟蹤管理,督促企業限期整改到位。對檢查發現的環境違法行為,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對專項執法檢查中發現的環境問題隱患,推動問題及時整改。
隨著治污工作的細化,“強化督查”變為“監督幫扶”,由秋冬季攻堅拓展到聚焦夏季臭氧防治,重點區域范圍擴大……
“十三五”期間,大氣監督幫扶累計檢查企業(點位)210萬個,幫助地方發現問題27.2萬個,完成6.2萬家涉氣“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推動重點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改善。
治氣漫漫路,十年見變化。十年來,我們頭頂上天空的“顏值”一年比一年高了,我們呼吸的空氣一年比一年清新了,老百姓對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幸福感也一年比一年增強了。這是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的成果。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一場持久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讓我們站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改善空氣質量的新起點,征程不止步,昂首更向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