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9-11 11:23:09
原標題:新學期,幼小銜接如何吐故納新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新學期,幼小銜接如何吐故納新
來源:中國教育報
■保教視點·聚焦幼小科學銜接
自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以來,各地紛紛制定幼小科學銜接實施方案,遴選實驗區和試點園(校),組建幼小銜接指導專家團隊,多途徑推進試點工作。2022年秋季學期伊始,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將全面鋪開,在這承前啟后之際,我們在對全國部分地區推出的100余個試點案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嘗試對過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回顧與反思,并提出改進建議,以期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幼兒為本,做好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
總的來看,在過去的入學準備教育試點工作中,各地幼兒園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入學準備教育自然融入幼兒一日生活和游戲,自覺抵制“小學化”的錯誤觀念,幼小銜接的科學理念日漸樹立。同時,圍繞入學準備教育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如山東省學前教育中心在全省范圍內遴選了90個幼小銜接優秀課程案例。
在取得有益經驗的同時,入學準備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部分幼兒園在課程設置和教育活動組織上存在機械主義傾向。在實踐中,有些幼兒園照抄照搬《指導意見》,沒有從幼兒園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所處的環境考慮,突出表現為行動僵化、缺乏反思、抑制創造性等。其次,有些幼兒園在環境創設和課程安排方面存在錯誤傾向,生硬地向小學環境和教學靠攏,比如盲目地仿照傳統小學開啟排排坐的“上課”模式,以“體驗”的名義把小學課程帶入幼兒園……這類做法在事實上造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小學化”。
鑒于上述問題,在今后的入學準備教育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以幼兒為中心思考入學準備教育問題。幼兒的發展具有整體性,五大領域的發展都要兼顧;幼兒的發展也具有個別差異,教育需要有針對性。我們需要從持續性的角度去關注幼兒的發展,為其終身的學習與生活做好素質和能力的準備。尤其是教育者要有長遠眼光,學會讓幼兒過一種教育的慢生活,因為入學準備教育不是要加速兒童的發展,而是要進一步豐富兒童的發展。
第二,秉持研究的態度設計入學準備教育課程與活動方案。幼兒園教師不能固守已有的“指導要點”,而是應該盡力領會其中的精神,并化為指導自己工作的原則,不斷總結反思。更為重要的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應該抱有研究的態度。各地幼兒園在入學準備教育中除了遵循基本的原則,還應關注差異化、個性化,有明確的問題意識,設計出適合本園的入學準備教育方案。
第三,適應游戲和生活的需要創設入學準備教育環境與條件。為了讓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幼兒都能獲得充分發展,幼兒園應盡可能給幼兒的活動提供豐富的、適宜的環境和條件支持,包括豐富的游戲材料、真實的生活情境、富于關愛和安全的精神環境等。應謹慎考慮兒童游戲和生活的需要,切莫不加考慮地把小學的環境與條件引入幼兒園。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業已明確,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要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這意味著小學必須積極創設支持條件。
主動落實,推進小學入學適應教育
就目前來看,各地小學在幼小銜接中的主動性明顯增強,在明確“零起點”教學,設置入學適應周期,調整教學方式、注重游戲化和探究性,以及探索入學適應課程等方面實施入學適應教育。
小學在入學適應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同質化,沒有很好地體現小學、班級、兒童的差異。其次是形式化,有些做法停留在表面,尚未產生真正的效果。一些小學還“居高臨下”地認為,幼小銜接只是幼兒園該做的事情,與小學無關,或者把入學適應教育當成一年級班主任的工作,與其他任課教師無關。
我們認為,入學適應教育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尊重兒童差異,系統梳理兒童的入學適應問題。小學應當在兒童入學之前通過查閱幼兒成長記錄、幼小聯合教研、家訪等途徑深入了解兒童入學適應狀況。教師應當通過師生交往、課堂觀察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一名兒童的入學適應狀況,形成兒童入學適應問題清單。
第二,堅持整體思維,將入學適應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在實踐中應當摒棄“加法思維”,將入學適應教育融入到一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具體來看,小學要結合《指導意見》和兒童入學適應問題清單制定入學適應教育方案,形成校本化的入學適應教育實施方案。實施方案要對入學適應教育的內容進行細化分解,將任務具體分配到學校的每一項工作之中。
第三,優化教育評價,確保入學適應教育落到實處。一方面,對小學一年級教師的評價側重入學適應的效果。評價發揮著激勵和導向的作用,指向幼小銜接的評價有助于教師將注意力轉向兒童入學適應,真正將聯合教研以及其他入學適應教育措施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對兒童的評價側重入學適應狀態,注重增值評價。在小學一年級特別是第一學期,教師應當通過日常觀察、家長訪談等形式評價兒童的入學適應狀態,及時了解兒童在入學適應方面的變化,從而動態調整教育措施,保證每個兒童都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雙向奔赴,完善幼小聯合教研制度
一年來,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幼小聯合教研的制度保障與實施策略,建立了行政推動、教科研支持、教育機構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機制,通過不同方式組建幼小學習共同體,并在建立聯合教研制度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但是,就當前來看,幼小聯合教研仍然未能實現跨學段的深度協同合作,建立幼小學段互通、內容融合的聯合教研制度任重道遠。如果說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參觀、交流和體驗屬于淺層次的聯合教研,那么根據實踐需要確定研究專題,加強教師在兒童發展、課程、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則屬于深層次的聯合教研。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淺層次的聯合教研居多,無法有效解決實踐中的突出問題。
幼小協同合作機制可以為兒童搭建從幼兒園到小學過渡的階梯,其中最為關鍵的支持性要素當數課程與教學。為此,我們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幼小聯合教研的突破點和切入點,應當是讓教師依“教”而“研”。例如,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可以圍繞“習慣”這一主題,通過相互跟崗體驗,全面了解兒童在幼兒園和小學生活中的習慣養成,并圍繞符合不同學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核心習慣養成方式、策略展開教研,形成一套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用于指導雙方的教育教學活動。
二是雙向奔赴教育現場,夯實課程與教學改革之基。不論是課程改革還是教學改革,核心指向都應當是追隨兒童的真實需求。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可以通過實地觀摩、兒童追蹤和雙師成長檔案袋等方法,深入挖掘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需求,并確定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目標。
三是同課異構教育內容,打通課程與教學銜接渠道。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內容在維度和程度上具有關聯性和連續性,例如,幼兒園會以游戲化、生活化的方式引導幼兒認識時間,小學一年級數學中也有相關內容。如果兩個學段的教師能夠通過聯合教研發現這些內容,并以同課異構的活動形式展開交流,互補互促,就能大大降低兒童的入學適應困難。
增進理解,用好家園校共育機制
在家園校共育機制建設方面,各地幼兒園和小學通過線上調查、線下面談、專題講座、參與教研等多種途徑,積極宣傳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政策要求,闡釋幼小雙向銜接的科學理念和做法,及時了解和掌握家長在入學準備、入學適應方面的困惑及意見,同時讓家長深度參與到幼小銜接的工作中來,有效緩解了家長的壓力和焦慮。
然而,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有些家長還不能完全了解和理解幼兒園教育、小學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有些家長依然抱怨“幼兒園就是孩子玩的地方,什么也不學”,有些家長誤認為一年級“課程進度很快,不提前學肯定跟不上”。追根溯源,這主要是因為有些幼兒園不能完全理解家長對于兒童即將入學的擔心,不能有效向家長科學、客觀地展示幼兒園保教工作對于兒童入學準備的教育價值。此外,有的小學沒有按照“零起點”的教學要求,還是過度關注學業成績,一味要求家長與兒童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忽視了家長對兒童入學適應的擔憂。
完善家園校共育機制是進一步推動幼小科學銜接的重要保障。只有解決好家長在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方面的困惑,才能形成家校、家園“命運共同體”,家長才會理解、配合、支持幼兒園和小學,共同做好銜接工作。在共育關系上,家庭與幼兒園、小學應是相互尊重、坦誠溝通的合作關系,是形成育人合力的“同盟軍”。在溝通方式上,應保證幼兒園、小學與家庭溝通的有效性,尋找共性問題,兼顧個性問題,注重溝通技巧,有針對性地改變家長的銜接觀念。在共育內容上,無論是入學準備還是入學適應,家園校都應秉持全程、全面的銜接理念。在共育效果上,應開展更多互動性更強且具創新性的家園、家?;顒?,讓家長在此類活動中變被動為主動,發揮監督和評價作用。
(作者單位系山東女子學院教育學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