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11-06 15:41:11
原標題:百川何以必然東到海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百川何以必然東到海
來源:光明日報
鄭欣的《百川東到海》(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關于成長的長篇小說。正如作者在“創作談”中所言,小說“用一個北洋軍閥大家族的覆滅為背景,描寫了第一批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翻譯與研究的年輕人,記述了他們面對時代變革經歷的人生選擇和愛恨情仇”。作品將淳祐、淳袏兄弟等的人生成長與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引領緊緊地結合起來,由此顯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志青年道路選擇的合理性和成長為社會中堅的必然性,從而建構起“百川歸海”的政治主題。
稱《百川東到海》為“道路敘事”,根本在于作者的總體預設:小說中的唐家三兄弟淳衷、淳祐和淳袏,代表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種路徑。老大淳衷走的是紈绔子弟路線,從被大總統之子方可為所騙敗家,到八大胡同包養小妾,再到不知所終,昭示的是一條走不通的死亡之路。而就淳祐看,作者為其設置了一條“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曲折之路:從報考黃埔軍校立志救國,到悶頭開設古玩店,淳祐多次陷入頹廢、苦悶之中,不能自拔。后來,他在共產黨員陳爾留等人的教導之下,終于向解放軍交上城防圖,走向新生成為新中國的建設者。
淳袏則不然。在他的身上,一開始就體現了“先進分子”的定位。作為唐家最小的少爺,從小不受羈絆。唐家敗落,他因為英文很好而被選中翻譯馬克思的《資本論》,從而接觸共產主義,并在早期共產黨人領導下,迅速成為一名愈挫愈勇的無產階級運動積極分子。在小說中,淳袏向陳爾留書記說道:“自從北京跟隨黎達澤先生領略了馬克思主義之后,我整個人就再也沒有改變過,那個理想的世界,一直指引著我為之走下去。”顯然,淳袏是正確道路的代表。
《百川東到海》的整體性寫作體現在作者對20世紀上半葉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整體趨勢的把握上。小說通過唐家兄弟成長之路,通過對青島工運、聊城抗日、遵義避難、天津解放等情節布局,通過黎達澤、肖禾、陳爾留、羅丹等共產黨人的精神引領和身體力行,通過北洋軍閥傾軋、蔣介石政變、中原大戰、濟南慘案等歷史事實敘寫,共同凝聚起一種“整體性”。這就是:在一個大浪淘沙、摧枯拉朽的時代,大家都在時代的浪潮里明晰了自己的命運,在泥沙俱下的滔天巨浪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標。百川歸海,齊心向黨,既是淳祐淳袏兄弟、桃葉安泰夫婦等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認知,更是20世紀上半葉飽經磨難的中國之必然結果。
這部小說的整體性寫作還體現在對1919年至1949年這三十年歷史碎片的內在邏輯建構上。如果說鄭欣在作品中堅定地把握住了歷史的“整體性”趨勢的話,那么,具體操作來講,對歷史“內在性”的把握就是建構歷史整體性的必由之路。因為歷史的整體性是依靠無數的歷史碎片充實而成,如果不建構好形式結構,不能有效把握內在關聯,就有可能自我解構。
《百川東到海》的內在邏輯建構體現在:由唐氏家族的“個體性”走向社會的“全體性”。三兄弟生命軌跡的全方位展開,既與歷史的線性發展一致,也足以展示社會的寬廣度。小說中扇面展開的有北京、貴州、青島、聊城等地的生活情景,指向的是社會緯度,由此構建起整個社會的必然性,而不只是家族的偶然性。就布局結構本身來看,也是層層遞進,水到渠成。譬如淳袏,完成了從世家子弟到青澀學生,從有志青年到共產黨人的蝶變。這種由歷史碎片有序建構起的內在性,證實了百川歸海的應然和必然,是一種合法性論證。
小說是人的藝術,長篇小說更是提供了廣袤的空間來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百川東到海》以唐氏三兄弟的人生軌跡為主線,交織起縱橫交錯的社會扇面,場面眾多,塑造了上百個人物。其中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一大亮點。這可能因為作者本身是女性,有著天然的敏感,更源于作者對于女性社會歷史的充分把握。孟敏之、顧蕙茗、桃葉等女性的獨特個性,可謂躍然紙上。譬如小說寫到孟敏之成為衰敗了的唐家大管家,舌戰惠茗、端芬等人,力透紙背;還寫到她智斗蔣、孫兩位舊賬房,其氣度、精明度令人贊嘆。小說中的這些女性,既有執著的個性,又有著現代女性的自律與自覺,讓人眼前一亮。
(作者:沈嘉達,系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任曉剛,系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主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