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2-12-22 09:42:12
原標題:濟南職業學院:校企合作,培育時代工匠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馮帆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孟祥沙
今年7月,從濟南職業學院走出來的畢業生李志勇進入濟南一家德企工作。與多數大學畢業生臨近畢業才為找工作奔忙不同,李志勇早在大一就被企業提前“預訂”。
年輕的李志勇為什么能夠收獲外企拋來的“橄欖枝”?這一切都源于該校對現代學徒制的“本土化”探索。
2011年,濟南職業學院借鑒德國“雙元制”教學,主動融入區域經濟圈,廣泛與企業、行業、產業開展合作交流,構建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德國海外商會聯盟(上海)合作,成立了中德合作“雙元制”職業技術培訓濟南項目,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培養了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及職業標準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該校以AHK-濟南項目為平臺,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學生培養在生產線上,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養的“直通車”。每年秋季,相關專業新生入校后,學校便舉辦雙選會。學生與企業簽約即擁有固定的企業學徒身份、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并得到企業按月發放的生活補貼,實現了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職。李志勇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成為校企共育的“幼苗”。
針對“幼苗”的培養,學校遵循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經過大一一年的理論學習,學校便讓他們進入“四六交替”的教學流程,對接企業生產任務,全程采用模塊化教學,4周在校學習、6周企業實訓,循環設計,有效破解了學徒培養過程中校企“一頭熱”“兩張皮”的難點和痛點,逐漸地讓“幼苗”長大變壯,顯著提高了校企一體共管共育的實效。正如德企費斯托氣動有限公司培訓中心主管李繼堂所說:“企業最清楚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四六交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真正讓學生無縫對接崗位需求,更快地獨當一面。”
教師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支撐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水平“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首批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之一的濟南職業學院,立足全面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水平,創新管理方法,提高能力水平,形成了專業能力標準化、培養實踐體系化、職業培訓個性化、考核認定規范化、發展提升層級化、過程跟蹤信息化“六化合一”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管理模式。
在AHK-濟南項目建設初期,針對學徒培訓師緊缺的情況,學校選中態度端正、品質優秀、技能過硬的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加大培養力度。現如今這些青年教師都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專家里手,該校中德技術學院數控技術教研室主任丁明輝就是其中之一。
丁明輝在學校鍛造教師的熔爐里迅速成長,在理實一體化理念指導下,他緊抓一切雕琢自己的機會,不斷強化“雙師”素質,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培訓,多次參與技能培訓和技能比武,參與AHK-濟南考委會建設,制定考官培訓課程標準,不斷積累經驗。作為教研室主任,丁明輝還帶領教師研討專業間知識的勾連融通、組成模塊化教學課程,開發新型活頁式教材。
“我們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納入到考核獎懲、津貼待遇、職稱評聘等,解決了老師們切實關心的問題,大大激發了大家提升‘雙師’素質的積極性。”該校院長尹元華說。
今年3月,該校中德技術學院黨支部上榜“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名單。國字號的殊榮來之不易,這得益于學校把黨的建設作為抓好各項工作的根本,一以貫之地堅持以高質量黨建統領學校高質量發展。
濟南職業學院聚焦持續提升黨總支、黨支部組織力、戰斗力,積極探索把“黨建引領”有機融入教育教學、教研科研、管理服務、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的有效途徑,通過“旗幟”+具體業務工作,采取把黨小組建在工作一線、讓黨員在關鍵崗位和艱巨任務面前帶頭承諾踐諾、開展主題黨性教育實踐、組織黨員專項攻堅活動和靈活多樣的創先爭優競賽等措施,在推進創新發展中充分體現黨組織的先進性。
同時,該校還實施了“頭雁工程”,開展教師黨支部“雙帶頭人”工作室建設計劃,共建設“雙帶頭人”工作室11個,明確建設目標任務,后備人才培養機制,實現黨建和業務工作同向發力、聯動提升,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
經過11年不懈努力,濟南職業學院“雙元制”本土化實現了從吸收借鑒到創新超越、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根本轉變。“我們將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抓緊抓牢歷史機遇,持續做新做實做強中國特色學徒制,努力為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服務區域經濟作出積極貢獻。”該校黨委書記蘇旭勇表示。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22日 08版)
[ 責編:孫宗鶴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