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3-01-04 09:56:01
原標題:美麗海灣建設走出新路徑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美麗海灣建設走出新路徑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記者呂望舒
美麗海灣是美麗中國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也是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要求和重點任務。
美麗海灣建設的標準是什么?如何讓廣大社會公眾能夠形象理解、切身感受到美麗海灣的環境之優、生態之美、治理之效?各地如何推進美麗海灣建設?
2022年12月29日,來自生態環境部門的有關代表與相關專家學者、媒體代表在第27期環境茶座上齊聚一堂,探索美麗海灣建設的實踐路徑。
推動海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相互貫通
2022年年初,生態環境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共同印發實施《“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提出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著力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從污染治理為主向海洋環境和生態協同治理轉變,從單要素質量改善向海灣生態環境整體改善轉變等要求。
“我們充分認識到海灣承載著陸海人為活動環境壓力疊加影響的特點,堅持系統觀念、綜合治理,加強陸海統籌、精準施策,推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相互貫通,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因地制宜推動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說。
2021年,生態環境部組織沿海地方征集了首批8個美麗海灣優秀(提名)案例。入選案例各美其美、富有特色,凝練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創新建設模式。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條子泥岸段正是這8個優秀案例之一。條子泥位于江蘇省中部,是全國首家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2019年成為全國首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條子泥是江蘇省堅持系統謀劃、扎實抓好美麗海灣建設的一個縮影。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海洋處處長常新風介紹說,江蘇海域的多樣性提供了開展不同類型美麗海灣建設的自然條件,地域廣闊的近海灘涂孕育了豐富的生物種群和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正因此,江蘇省堅持打造各具特色、各展所長、各美其美的江蘇美麗海灣樣板。
美麗海灣應具備良好的環境質量、健康的生態系統、優良的親海環境品質3個基本條件。在這其中,良好的環境質量和健康的生態系統應融會貫通,同步發力。
近年來,福建省廈門市在美麗海灣建設中,堅持陸海統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系統修復,打造“魚鷗翔集”的美麗海灣。
“我們全面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系統修復,出臺了全國首個濱海岸線保護規劃,自然岸線保有率穩定保持”。廈門市生態環境廳海洋處處長王劍波介紹說。
如今,廈門市沿海自然生態鏈條逐漸恢復,中華白海豚數量突破100頭,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在城區就能看見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深入推進美麗海灣建設,我們聚焦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出‘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建設目標。人民群眾正日益成為美麗海灣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和監督者。”張志鋒說。
福建省東山島馬鑾灣素有“東方夏威夷”的美稱,其沙灘坡度平緩,沙質潔白細軟,林帶青翠蔥蘢,海面寬闊潔凈。這里也正是福建省美麗海灣建設中的“公眾親海型”美麗海灣。
“美麗海灣建設中,以公眾親海為主要導向的海灣是生態環境優美、公眾親海空間充足、海水水質優良、區域生態環境品質優良、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的海灣。”福建省生態環境廳海洋處副處長劉晨介紹說。類似這樣的海灣能夠滿足人民群眾觀光、休閑、趕海、戲水等親海需求,公眾“人海和諧”獲得感、滿意度較高。
漫步在山東省煙臺市八角灣的觀光慢道上,游客和市民們享受著愜意休閑時光。
“煙臺市八角灣深入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優美的海洋環境和優質的生態產品在這里充分展現,滿足了灣區市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煙臺黃渤海新區管委副主任劉增貴介紹說。
八角灣還建有74處休閑廣場,44公里慢行步道,各項設施日趨完善,海上帆船賽、環灣馬拉松、沙灘音樂節等活動精彩紛呈,一座集生態景觀、休閑健身、防風固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鑲嵌在碧水金沙之畔,成為廣受市民游客喜愛的網紅打卡地。
“美麗海灣的基本內涵就是能夠為公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帶來感官享受和美好體驗,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海灣。”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曹可表示。
以海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日益得到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在美麗海灣建設工作中,我們堅持久久為功,擘畫‘實’的建設路徑,在全國1.8萬千公里海岸線及其毗鄰的近岸海域,劃定283個海灣,把‘十四五’的各項目標任務逐步細化分解,精準落實到每一個海灣。”張志鋒介紹說。
在這其中,以海洋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促進沿海地區的高質量發展也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工作和基本考慮。
如今,綠色正逐步成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國務院批復《“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通知中也提出,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著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對此,浙江省正在開展生動實踐。如今,其正在打造的海洋塑料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采用數字化技術對海洋塑料垃圾進行源頭控制、低碳回收、高值利用,構建產業價值的再分配體系,賦能社會弱勢群體致富。
“在臺州市開展‘藍色循環’試點的5個月內,共收集處理海洋塑料1909噸,其中塑料瓶315萬個,減少碳排放約2479噸。‘藍色共富基金’已注入300萬元,發放貸款8000多萬元,海洋垃圾治理參與人數達到4萬多人(次),實現了減污降碳與共同富裕的雙融合。”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海洋處副處長陳鋒介紹說。
遼寧省瀕臨黃海和渤海,管理海域總面積為4.13萬平方公里、海灣66個,海洋資源豐富。遼寧省生態環境廳海洋處處長李金龍介紹說,遼寧省現有6個港口25個港區,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航運往來,承擔著東北地區70%以上的海運貨物、80%以上的外貿運輸、90%以上的集裝箱外貿運輸,2020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是3125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2.4%。
“從遼寧的地理狀況和資源稟賦來看,推動美麗海灣建設,助力遼寧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應該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李金龍表示。
千帆競發勢如虹,凱歌奮進正當時。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碧海銀灘也是綠水青山美麗畫卷的重要組成。如今,在有關部門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積極參與下,新時期的美麗海灣建設正在邁向新階段。相信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景象將會成為沿海地區的常景常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