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3-01-05 08:50:01
原標題:鄉村文化,前行中的收獲和感動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鄉村文化,前行中的收獲和感動
來源:農民日報
時光飛逝,站在新一年起點,回望剛剛過去這一年鄉村文化建設亮點,在艱難中有許多進展和收獲,許多美好和感動,許多經驗和啟示。奔向美好幸福的路上,一個個難忘的文化場景和溫馨瞬間,它們是不斷補齊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短板,群眾樂享鄉村文化振興紅利;是律動在村頭巷尾的廣場舞,展現著農民的朝氣和活力;是傳承千年的非遺手工藝中,凝結著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是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讓村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更加豐盈,更有文化自信……
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優化,村民文化獲得感更強
每個夜晚或農閑時間,在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桃園村文化禮堂乒乓球室,村民中乒乓球愛好者常來切磋技藝。該村文化禮堂不需要管理人員,鑰匙都在村民手中,每人一把,村民早晚都可以憑鑰匙自行使用文化禮堂內的各個活動室。這一舉措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活動結束后,村民都會自覺打掃衛生、關閉電源。籃球隊、健身隊、門球隊等十多支文體隊伍,在桃園村活躍起來。
與浙江農村文化禮堂全覆蓋類似,山東省的農村文化大院、安徽省的農民文化樂園等一個個基層文化空間;福建省的農村文化特派員、甘肅省的鄉村領讀員等,一項項惠民文化舉措,在過去的一年里,得到更好地推進建設和完善。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充實。
如今,我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已超過57萬個,農家書屋58萬余家,鄉鄉有綜合文化站,遍布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不斷滿足著農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優化、觸手可及,農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更強了。
“鄉村閱讀榜樣”推薦活動引領書香鄉村建設。村民們在文化活動中不僅僅是觀眾,還是演員和導演,站C位,唱主角,成為真正的活動主體。比如,一到重要節日,廣大農民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各類節目,用鄉音鄉情傳承優秀鄉土文化,展示家鄉獨具特色的風俗,展現新時代農民的文明新貌。
“云看展”“云演出”“云課堂”等線上優質文藝內容的供給,讓人們在抗疫的日子里依然有文化相伴。2022年,我國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持續加強,從“云端”到“指尖”,優質文藝資源無阻傳輸,城鄉群眾能夠同步分享文藝展演、藝術慕課、專題講座等公共數字文化產品。村民在家中動動手指,就能享受到高品質、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
鄉村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綜合效益日益彰顯
農業農村部推出255個2022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旨在讓城鄉居民享受更多好山好水好風光,帶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價值提升、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這一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298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開展鄉村旅游藝術提升和餐飲提升能力建設,又推出369條精品線路帶動消費、助旅紓困。
2022年12月20日,中國廣西大寨村和重慶荊竹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加上此前入選的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遞村,我國已有4個鄉村入選世界“最佳旅游鄉村”。
這一年,鄉村旅游蓄勢賦能,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點。各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進一步依托自然、文化資源,凝練生產、生活方式,挖掘鄉村的多元價值,鄉村旅游精彩紛呈、創新不斷、潛力無限,托起了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飯碗”,塑造了鄉村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形象,提升了農民群眾的文化自信。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花塔村稻田公園以有機大米培育種植為核心,依托自然生態、農耕文化、晉源民俗,建設稻米文化體驗區,延伸開發了稻田城堡、稻田市集、稻田藝術體驗館、晉祠米鋪、萌寵樂園等項目,走出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2022年稻田公園已接待游客140萬人次。
在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游客可以品嘗傳統美食,下榻“廣東最美民宿”,體驗傳統服飾,感受傳統文化。南社村以本村特色文化、名人事跡為藍本,先后建成南社人家鄉村風情體驗區、傳統美食活態體驗區、隱香古苑民宿片區,為游客帶來美好的旅游體驗,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鄉村旅游實現鄉土文化與現代文化、時尚文化對接,助力構建新型城鄉文化關系,讓優秀鄉村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創新發展。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6000多個省級、1597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和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形成的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質量不斷提升,以農民為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健全,鄉村旅游日益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供給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力量。
農耕文化有序傳承弘揚,農民更有文化自信
“水稻就是風景線,梯田就是金飯碗。”廣西桂林市龍勝縣龍脊鎮大寨村坐落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龍脊梯田之上,有長達2300多年梯田耕種史,瑤族居民在這里世代耕作,形成了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地域文化。一年來,大寨村游客接待量屢創佳績,村民參與村集體旅游收入分紅。大寨村充分利用當地的農耕梯田、紅瑤文化和自然風光發展鄉村旅游,形成了“西山韶月”“千層天梯”“金佛頂”等雄奇的梯田景觀,通過展示曬紅衣、紅瑤長發、紅瑤織布技藝,舉行集體婚禮、篝火晚會等,把紅瑤傳統文化轉變為旅游業態。同時,以旅游收入反哺古民居、古建筑保護,實施梯田景觀修復。厚重的紅瑤民族文化、壯麗的梯田風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智慧,日益成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遺產地鄉親們致富的聚寶盆。
2022年1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通知,部署開展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認定工作。目前,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認定和傳承保護工作進展順利,綜合效益日益彰顯。
前不久,“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至此,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隨著非遺在人們心中的魅力凸顯,非遺保護傳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眾自覺成為非遺保護傳承的實踐者。“非遺進校園”“非遺在社區”等活動,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黔西南,“非遺+創意”讓很多大山里的繡娘坐在家里通過互聯網,與遠在巴黎、倫敦等地設計師合作,實現了刺繡文化的現代表達,產品遠銷海外。在云南麗江,“非遺+旅游”,不僅增強了游客的文化體驗,也為非遺“活”起來開辟了新路徑。此外,“非遺+研學”“非遺+互聯網”“非遺+電商”等模式,都為探索讓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生活,激發鄉土文化活力貢獻了力量。
傳統村落所保存的歷史記憶和生活樣態,留住的是鄉愁鄉戀,傳遞的是歷史文脈里的深沉意蘊。2022年,我國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人們更加注重讓傳統村落在保護中得到更多的利用,在利用中獲得更好的保護。這是現代生活和歷史傳統之間的對話,也是今天的人們對于歷史記憶、傳統生活的珍重。
農業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等農耕文明的精華,承載著多彩文化,維系著情感認同,寄托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價值、意義越來越被公眾所認識。保護傳承發展好農耕文化遺產,使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美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