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3-01-30 10:32:01
原標題:過年小記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過年小記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郁鈞劍
一
今年過年,收到快遞小哥送來的年貨要比往年的多些。我想這主要得益于快遞行業的興旺發達。過去寄張賀年片,如今寄點土特產,反正寄也是寄嘛,再加上疫情原因,大家也懶得像舊時過年那樣,拎個點心匣子相互登門拜訪了。仔細想想,在這年味越來越淡的今天,這種送禮的過年習俗,還留存著充滿人情味兒的溫度。
對于我這個退休的老人,送禮的人只有兩類,一是碩果僅存的不多的好友,二是經濟條件稍好的學生。北方的,十有八九是大米羊肉;南方的,十有八九是香腸臘味;山里的,捎來點黃花、木耳、香菇;海邊的,郵來些蝦米、咸魚、干蠣。
我有個香港的大姐,在廣東東莞的鄉下托農民養了好幾頭土豬,每年過年時肥了宰了,自己再做成了廣式香腸,都會快遞給我一份,好吃得不得了。我還有個黑龍江的兄弟,前些時候也快遞來了東北的紅腸,蒜味的,我也喜歡,收到后當即一口氣就空口吃了一根半,結果吃多了,在后面兩天里一聞到蒜味就受不了。
在所有的年貨中,有一小包手工制的花生糖塊、一小袋油炸果子,十來塊棉紙包的云片糕,是從蘇北鄉下寄來的。是帶我孫兒一歲到三歲的遠房親戚婷婷寄來的。孫兒小八一叫婷婷姑姑,姑姑其實與我閨女同歲。去年孫兒上幼兒園了,她便回蘇北鄉下去了。她知道我愛吃那種很鄉土氣的花生糖塊,便給我捎來過幾次。我常常對著糖塊會想,她與我閨女同歲呢,一樣的聰慧勤勞呢,卻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里,享受著不同的生活質量,那時那刻,心里總會有一些隱隱作痛。
過年了,我咀嚼著年貨帶給我的濃烈情意,也反省著自己對生活點點滴滴的歉疚,張望起遙遠的云天,思念著苦戀在那片云天下的所有親人。
二
今天是臘月二十六,從今天開始,就是真正地進入過年的倒計時了。
按古人過年的規矩,今天是要殺豬割肉的,要開始置辦年貨了,那些糖果點心煙酒魚肉鞭炮什么的,以及走親訪友用的禮品,一樣都不能少。還要洗床單窗簾,尤其要洗澡,洗掉一年的晦氣。因為古人不是天天洗澡的,當然,現在很多缺水的地方也是難得洗澡的。
最近網上有一賀年視頻,是一群或穿兔子服裝或戴兔頭帽子的卡通孩子,在歡樂的音樂聲中手執著各式各樣的吉祥物蹦跳著舞蹈著。那些吉祥物里有不盡相同的燈籠風車剪紙樂器甚至還有冰糖葫蘆,當然少不了的是“行草隸篆楷”五種字體的“福”字。整個視頻喜興得不得了!然而喜興之余,突然發現在那火樹銀花的背景里沒有煙花的絢爛;在那混合了“過年了”歡呼的音樂中,也聽不到令人銷魂的鞭炮聲。
過年了,顧名思義,就是要把這個“年”過過去。古人嘴里的“年”,并非日子,而是傳說是一種頭長尖角,兇猛異常的鬼怪。每到除夕,它都會從大海里爬上岸來吞食人畜。毛澤東說過,“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苦難的百姓在抗爭中逐漸發現了這鬼怪最懼紅色,怕聲響,于是家家戶戶會在除夕這天,在家門口貼上紅彤彤的對聯,在家門外燃放起震天的鞭炮,以此驅趕鬼怪。
如今鬼怪來了,怎么辦?哈哈哈哈!如今哪有什么鬼怪?即便有,我們也不怕!我們已不再用鞭炮驅趕,而是完全可以用真槍真炮迎頭而戰!
這些年來,我家遵從禁放規定,鞭炮是不放了。但年年會掛紅燈籠。在所有過年的紅物中,包括紅包,我最喜歡的還是紅燈籠。我以為紅燈籠是一種意象,能激發我的詩情畫意,能陶冶我的情懷心緒,尤其是在冷酷的冰天雪地里,仰望著掛在自家門前的紅燈籠,我會感受到溫暖,感受到吉祥,我能望見故鄉,望見母親。
三
如果有人要問,過年最重要的是什么?掰開指頭數來數去,估計還得是“吃”。不是有話“民以食為天”嗎?天底下,再沒有比天更大的事了吧?再趕上如今過年的過法越來越少了,掰開手指再數數,恐怕也只有說是吃,才最重要了。
我山東的好友老安知道我家阿姨過年回老家了,便讓她好友的餐館做好了年夜飯給我送來。菜品都是我點的膠東口味的家常菜,涼菜有白菜拌海米、洋蔥拌海螺;熱菜有韭菜炒海腸、蘑菇煎帶子、紅燒大帶魚、砂鍋燉蘿卜等四碟八盤的美味。確實是太豐盛了,當晩沒吃完。
昨天大年初一,一大早孩子們出門玩了,中午我與太太兩人便熱了熱頭晚的剩飯菜。我用砂鍋燉蘿卜里的鮑汁泡了剩飯,一連吃了兩碗,好吃得左腳打右腳,而那蘿卜經過了鮑汁一夜的浸泡,味道更加濃美,同樣好吃得右腳打左腳。
過年也吃剩飯剩菜,絕不是為了節約,也不是買不起新的,而是我和太太都覺得我家的生活,我們家過的日子,就應該是這樣。
我是在吃剩飯菜的歲月里長大的。小時候,哪怕是剩了一碗菜湯,母親也要留下來第二天再做成菜泡飯。小時候家在桂林,桂林的夏天熱得很呢,那時候也沒有冰箱,當然也不知道什么是冰箱,母親就會把剩飯菜浸在一盆涼水上隔夜。即使有點餿了,父母也舍不得倒掉,還會調侃說,那些霉豆腐、臭鱖魚不都是在“餿”了后,發現還能吃的嗎?
我當然知道剩飯剩菜里的亞硝酸鹽會對身體有害,但自己也弄不清楚為什么我會如此的堅持這“陋習”。我還喜歡餐后的打包。每當出席一場盛宴,我都會對那餐桌上剩下的美味佳肴流露出棄之可惜的回眸。
我想我這一輩子是改不掉這個“陋習”的了。因為我知道這是生活年代的烙印,是父母慈悲的教誨,更是我修身自我的使然。
這也許就是所謂的過日子吧。
自知之明,不羨慕,不攀比,知苦難,知滿足,過屬于自己的日子。
四
初七,今天早上突然想起了一首歌,是我兒時從母親口中聽到的“搖籃曲”。歌詞記得是這樣的:“天上旭日初升,湖面好風和順,搖蕩著漁船,搖蕩著漁船,做我們的營生。手把網兒張,眼把魚兒等,一家的溫飽,就靠這早晨。男的不洗臉,女的不搽粉,大家各自找前程。不管是夏是冬,不管是秋是春,搖蕩著漁船,搖蕩著漁船,做我們的營生。”
這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周璇唱的歌。記得大凡母親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哼唱起它。印象最深的是我在記事后問起過母親,什么叫“營生”呀?母親說,營生就是討生活,去勞動工作,賺錢養家糊口。
多么樸素、樸實、樸簡的歌曲啊!男的顧不得洗臉,女的來不及搽粉,就得起早貪黑地去討生活了。多么栩栩如生的勞動人民的形象啊!不管春夏秋冬,家家戶戶都要也都在各自尋找前程。這是一首能感動自己,溫暖別人的歌曲啊!
此歌名叫《漁家女》,是寫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之一的陳鋼的父親陳歌辛寫的。陳歌辛在新中國成立前,寫過很多名曲,如《薔薇薔薇處處開》《夜上海》等。1957年后,從上海遷往了安徽農場,不久就去世了,年僅40來歲。
性情之下,我去百度上搜聽了這首歌,聽了周璇唱的,聽了奚秀蘭唱的,還聽了任桂珍唱的,也聽了現時的女聲二重唱。在她們的歌聲中,讓我仿佛撲進了母親的懷抱,又重溫了孩提的歡樂,不勝唏噓。
大年初七,是大年后第一個上班族工作的日子,“一家的溫飽就靠這早晨”,大家都在“搖蕩著漁船”,去做自己的“營生”了。
心里雖有一種淡淡的酸辛滋味,但很飄逸,很平靜。
深深地祝福為了幸福的溫飽而工作的上班族們!
輕輕地問一聲,大家早上好!
(作者系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歌唱家,中國·東盟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