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3-03-03 17:29:03
原標題:洞口紀事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洞口紀事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一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賞讀洞口縣城春色文章,最佳地點當屬居縣城中心的洞口一大橋。
駐足橋頭西望,遠處雪峰山青翠,近處平溪江碧綠,明麗山水盡收眼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洞口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屈身俯瞰,先前打魚的船只了無蹤影,江面波平如鏡,云天與臨水建筑倒影逼真,曼妙多彩。三五悠閑的老者沿河而坐,似乎在垂釣著江上團團白云、江中圈圈漣漪。
移步大橋東側,但見左邊江面一渠清水律動,朝著百年學府洞口一中勇毅進發,真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碧水環流,地疑蓬島;青云直上,人在瓊霄。”岸上,標志性建筑文昌塔一柱擎天,修舊如舊,文物保護工作者在春天里一刻也沒停歇。
江心主脈流水則浩浩蕩蕩,沖越攔河壩歡呼雀躍而去,飛濺起一朵朵浪花,唱響一曲曲春天的頌歌。
登臨城西小島伏龍洲,石雕、亭臺、曲廊優美如畫,林圃嫩綠撩人,花苑萬紫千紅,娛樂設施林林總總,濃濃的現代春色與人們撞個滿懷。原來,全島已華麗轉變為民俗文化休閑公園了。眼前,游人熙來攘往,個個臉上洋溢著的亦是春光,明晃晃一片,溫馨親切。
蕭氏宗祠古色古香,紅二軍團長征途中留下的鮮紅標語“開展抗日反蔣的群眾運動,紅軍為勞苦大眾求解放”清晰在目,熠熠生輝。心潮澎湃之際,再去誦讀蕭氏宗祠楹聯“前朝云嶺千峰秀;后統長江一派清”“攬雪峰秀色光耀民俗風韻;挽平溪狂瀾涮新蘭陵丹青”,云嶺之秀、長江之清,雪峰山之風韻、平溪江之丹青,既帶給你春天蓬勃的氣息,更帶給你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的和諧之音。
革命老區縣、中國宗祠文化之都,中國楹聯文化縣……到了洞口,你一定會慨嘆:春風十里不如你!
城東回龍洲,湖南省僅次于長沙橘子洲的第二大城中島,明代思想家方以智于洲上留下“鳥過清溪疑仙島,人從何處問青天”的名句。該洲與上游伏龍洲隔橋相望,與下游田家洲咫尺之遙,共同鑄就洞口“一江兩岸三洲”的傳奇,是人們向往的“山水園林洲城”。
“二月二,龍抬頭”,回龍洲露出了悠然神情,洲上一棵棵參天大樹高昂著頭,像在審視著新時代洞口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聆聽著新時代洞口人的“鍋碗瓢盆交響曲”。閑暇時光,來洲上踏青者絡繹不絕。老人們甩著手、捶著肩,或踱步或散步;孩童們在地上堆沙子、在樹下追趕玩耍;姑娘們穿紅著綠,一把把花傘,一陣陣笑語。濃蔭里成群的小鳥或飛翔或棲息,再無人去打擾它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呈現一派盎然生機。
都說“春雨貴如油”,在湘西南,在洞口城,可是另一番景象,春雨成了“不速常客”。你看,說曹操,曹操到,細雨翩然而至。不過,請放心,待到春雨灑遍,雪峰山更綠了,平溪江更凈了,回龍洲更翠了,伏龍洲更靚了,活脫脫一塊人間仙境。
慕名而來的長沙友人脫口而出:“我要把這一城綠雨看個夠!”平日工作繁忙的他,現在休假,一口氣連看了三天三夜。
二
夏日的星期天,天空一片蔚藍,陽光格外親切。時近正午,我朝著洞口郊外的回水村走去。
下了開往橋頭林場的公交車,行人寥寥,四下寂靜,遂走路進村。不到兩公里路途,足足走了二十分鐘。這二十分鐘,是安享暖陽的二十分鐘,也是品味鄉愁的二十分鐘。
水田里,禾苗已長得挺拔,綠得成熟,賞心悅目;田壟間,鵝們鴨們大搖大擺,生動有趣,嗓音高亢清脆,此起彼伏;溝渠中央,一股清流,默默往前伸展;小溪呢,潔白如練,不厭其煩地演繹出幾朵水花。
路邊的樹梢上,田野橫架的電線上,鳥兒們嘰嘰喳喳,拉歌一般,甚是動聽。有的伸著脖子窺探行人,有的飛來飛去忙個不停,一眼望去,我能叫出名字的,唯有麻雀。鳥類知識如此匱乏,讓我很是羞愧。不過,麻雀確實是其中最多的一類。
古詩云:“青帝回輿云縹緲。鮮鮮金雀來飛繞。”今日得見此景,童年記憶瞬間復活。這小小的精靈,少時在雪峰山腹地老家極常見,小伙伴們常常合著伙,像少年閏土一樣,在稻穗旁、曬谷坪、草垛上,用竹篩、網兜、彈弓,想方設法捉它們,雖然較量的結果敗多勝少,卻依然樂此不疲。后來,在這里看到麻雀的機會日漸減少……如今,成群的麻雀和眾多鳥類又回到視野。保護生態環境,在廣袤大地接續揮寫。
藍盈盈的天空把整個村莊映照得碧藍如洗,和諧靜美。回水村,是洞口縣紀委監委新農村建設幫扶村,我也曾在這里工作過,同力協契,踵事增華。如今故地重游,思緒萬千,禁不住舉起相機,轉著圈拍照收藏,唯恐遺漏了一草一木,一景一物。
一陣微風吹過,空氣變得愈加清新純凈,深呼吸,仿佛還有絲絲甘甜從心底溢出。遠山如黛,那是雪峰山,頂天立地,綿延不絕。看得眼花繚亂時,青峰隱隱約約“飛”至,竟推搡著心中的甜味,充盈唇齒之間。
乍暖還寒暖幾許?只待舊貌換新顏。最真切的溫暖,來自腳下的水泥路。不僅平坦無礙,而且寬可會車。不像從前,土路逼仄,坑坑洼洼,行走其上,時刻提防著腳板會遭到礫石的突然襲擊。晴日里漫天沙塵,雨天則遍地污水。眼下,這些憂慮已無影無蹤,盡可信步前行,任思緒萬千。
這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美美與共的世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怎能不讓人慢下腳步!
三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橘樹,根底堅硬、果實甘甜、品性堅貞。屈原對它多有贊頌,并為它寫下流傳千年的《橘頌》。如今,一樹樹綠葉紅橘挺立在湖湘大地,堅定如磐,如詩如畫。
洞口種橘,源遠流長。據《洞口縣志》記載,自唐代起,洞口境內就有柑橘種植。有專家稱,此地具有雪峰山東麓罕見的能抗冰凍之“得天獨厚的柑橘生產小氣候”。這一小氣候孕育的柑橘皮薄汁多、香甜如蜜,乃天下一絕,上世紀70年代被命名為“雪峰蜜橘”。《橘頌》盛景穿越千年,早已刻印在洞口人的心坎上。
“帶著板凳進村,護航脫貧攻堅”。2020年秋,我來到了洞口縣山門鎮巖塘村,這是一個省級貧困村。巖塘村名不見經傳,卻與一位深受《橘頌》影響的護國將軍頗有淵源,村中潘榮公祠是將軍蔡鍔少年時讀書學習之地。憶往昔,蔡鍔留學回國后,竭力倡導新學,曾為該祠題贈“有豸小學”牌匾。
巖塘村一半懸掛在雪峰山上,一半棲息在山腳平地,樹木蔥蘢,溪流潺湲。這里冬暖夏涼,經年沐浴著“柑橘生產小氣候”,然而柑橘特產優勢卻未能充分發揮。過去“山上杉竹、山下稻油”的生產模式,使得家家戶戶只是零星栽種了些柑橘。村支部書記老潘告訴我,大家齊心協力想在雪峰蜜橘產業上做出些成績。正當此時,洞口縣紀委監委扶貧工作隊來了,走村串戶宣講扶貧政策、推介雪峰蜜橘,終于,說通了一戶又一戶村民同意流轉土地,成功擴展了數百畝柑橘林。
在橘園,我問曾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的老許,起初發動村民種橘難不難?
“說不難那是假話!有些村民對土地流轉很不放心,也難怪,土地是農人的命根子。可這些貧困戶正是我們幫扶的重中之重,在好政策面前,你得不厭其煩地去說服他們。”老許快人快語。
“那可不是!有些老人對新鮮事物了解少,你講一次兩次他們根本理解不了。我們只能反反復復上門,反反復復講解,才能讓他們明白個大概。”工作隊員小肖在一旁補充道。
村民張叔脾氣倔、一根筋,開始工作隊找他時,他見都不見。他說,那些田地可是全家人的飯碗啊,橘子當不得大米飯,不能填飽肚子!工作隊不放棄,一次次上門,耐心解釋說明。直到臘月二十七那天,張叔感到有些過意不去了,說,快過年了,你們還牽掛著我的事,看來真是為我好。于是,他一邊吩咐家人燒水待客,一邊靜下心來聽工作隊員仔細“算賬”。他慢慢明白了,那塊地種橘子比種糧食作物劃算,這才笑呵呵地答應加入土地流轉。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雪峰山東麓的蜜橘園內,銘記著太多這樣的故事。
曾幾何時,改革開放給雪峰蜜橘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洞口縣柑橘面積迅速由5萬畝擴至8萬畝,品種多達128種,遠銷加拿大、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橘頌傳人”不滿足于中國綠色生態蜜橘示范縣的榮譽,召喚8萬農戶集聚雪峰蜜橘產業開發一線,全縣橘園面積保持在20萬畝以上,且屢屢刷新歷史紀錄,其間帶動5萬人口脫貧。小小蜜橘,為當地摘掉“貧困帽”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每到秋末冬初,漫山遍野都是紅彤彤的柑橘林,在陽光的照射下,就像是從天而降的一片片金色祥云。
記得那天,我爬上巖塘村橘園后的丘崗,沿山坡鋪展的橘樹林立即撲入眼簾,氣勢磅礴,勾魂奪魄。“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橘頌》以此收篇,卒章顯志——橘亦是我,我亦是橘。此時此刻,我突然想到,這些年來,為鄉村振興而奮戰在雪峰山區的人們,不畏艱難險阻,矢志追求美好生活,不正是屈子傾情謳歌的橘樹精神在新時代的化身!
于是,橘樹精神、鄉村振興、生態保護、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眼前漸漸連成一條線,在橘紅映照之下,直達心底最柔軟處。
(作者單位:湖南省洞口縣紀委監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