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07 10:19:03
原標題:直道一身立廊廟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直道一身立廊廟
來源:中國文化報
譚繁鑫
2月25日,文史學者卜鍵新作《清風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亮相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陜西人民出版社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1號館新聞中心舉辦了本書的新書分享會。原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鄭欣淼作為本次分享會的特邀嘉賓,與卜鍵先生暢談乾嘉文化與“清風之華”,博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卜鍵多年深耕于明清史領域,成果豐碩、造詣深厚。《清風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是他繼《國之大臣》后,歷時8年,查閱史料、多次實地考察創作而成的又一部力作。本書以清代中葉名臣王杰為引,展開了一幅時代的畫卷。本書史料充分,作者筆墨酣暢,讓讀者在其中看到清代乾嘉時期的選人用人制度、司法制度、賦稅制度、社會治理方式、官員生活,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該書通過對中央與地方、皇帝與官員、官員與官員、官與民之間關系的描寫,全面呈現了清代中期的政治圖景,文筆生動,背景宏闊,細節生動有趣,一個個歷史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讀起來饒有趣味,令人深思。
清代西北地區唯一的狀元
鄭欣淼說,王杰在陜西很有名,是當地走出來的一個狀元。有人可能覺得狀元沒什么了不起,其實不是的,狀元3年才出一個。明代276年,只選拔出90個狀元。清代也是270多年,開科考了112次,其中順治最開始的兩次考試,滿漢的狀元是分榜的,所以狀元有114個。明清一共550年左右,合起來也就200多個狀元。明代進士有2.4萬多個,清代進士有2.6萬多個,都是國家的高、中級官員,所以狀元的地位相當重要。王杰不僅是清代陜西唯一的狀元,也是清代西北唯一的狀元,“含金量”相當高。
卜鍵介紹,王杰是一個農家子弟,他的先輩從山西越過黃河,像逃難一樣,到韓城待下來,世代務農。王杰的父親那一輩是兄弟三個,他的父親王廷詔是老三。兄弟三個人合資給王廷詔捐了一個稅課大使的小官,是一個收稅的小負責人,在杭州任職。他們要求王廷詔把兄弟三個人的兒子都帶到杭州去讀書。王杰在給乾隆皇帝的一份奏折中就寫道,當時他父親帶著他們8個男孩到了杭州,在那里讀書,學習條件大為改觀,因為明清時期浙江的文化教育水準普遍比較高。王杰在杭州一直讀到18歲,其間還跟著父親到桐鄉受教育,那個地方離杭州也很近。
據卜鍵介紹,王杰的科舉之路其實很坎坷,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他36歲考中舉人,37歲進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狀元。這期間還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在廷試后,閱卷官員把前10份卷子預編了順序,王杰是第三,呈給乾隆帝欽定。一個說法是因為王杰的字寫得很好,曾為尹繼善、陳宏謀謄錄奏折,給乾隆皇帝留下深刻印象,一眼就看出,于是選王杰為狀元。
鄭欣淼說,因為字寫得好而被選為狀元,是有可能的,因為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時候,就有過類似的事情。康熙三十年殿試,初報吳昺第一,戴有祺第二,康熙以書法改戴有祺為狀元,吳昺第二。這也就是說,當時大臣們定的狀元本來是吳昺,但是康熙看戴有祺的字相當漂亮,就欽定戴有祺當了狀元。明代時期出狀元更有意思,皇帝除了看考生的書法如何,還要看名字好不好,有時還專門派人看考生長得怎么樣。
卜鍵接著介紹了王杰中狀元時的歷史背景。當時清廷剛收復西域,乾隆帝對西部地區的發展比較關注,在看試卷的時候,了解到明代西部地區有過狀元,清代還沒有過,就說“王杰已經是第三了,給他一個狀元也不算過分”,于是王杰就成了狀元。這是王杰成為狀元的第二種說法,一種更靠譜的說法。
以儒家的做人原則要求自身
鄭欣淼說,從后來王杰一生的奉獻來看,乾隆當時對狀元的調整是正確的,王杰確實是國之大臣。《清風之華》這本書突出了“清風”兩字,這是王杰告老還鄉、準備離京之際,嘉慶皇帝御制詩中提到的兩個字。嘉慶用“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高度評價了王杰的一生。“清風”不光指他為人正派,不貪、不受賄,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不拉幫結派,不搞小圈子,有他自己的政治原則。王杰在朝廷中40多年的官場生涯,能一直保持不拉幫結派,乾隆和嘉慶對他都是高度認可的,與之建立了良好的君臣關系。
《清風之華》對關中書院著力很多。關中書院是明代辦起來的,是明清時期陜西的最高學府。關學大儒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儒家的教育對王杰人格、性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有一種使命感,有家國情懷,心中有社稷。卜鍵表示,關中書院對王杰后來的人生道路至關重要,他20歲到此讀書,在這里遇到了他終身的老師孫景烈。孫景烈是陜西武功人,中進士后入庶常館深造,又因翰詹大考失利被免職,為關中著名學者。孫景烈的教育對王杰影響非常大。當時文人一般喜歡扎堆,容易搞小圈子,孫景烈反對這樣做,認為互相標榜、互通聲氣不符合儒家做人的原則。王杰深受其影響,雖然后來做到內閣首輔,還在浙江做過三任學政,學生有很多,但從來不立門戶。乾隆對大臣講話有時候極不客氣,比如有一次對紀曉嵐甚至用了侮辱人格的話,但是對待王杰從來沒有這樣,是真心喜歡他,這與他不拉幫結派、有獨立人格應該是有關系的。
\t深受乾隆、嘉慶信任,為乾隆整理詩集
鄭欣淼說,乾隆有比較高的漢文化修養,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一,89歲的乾隆寫了七律《己未元旦》,正月初二寫了五律《望捷》,正月初三去世。可以說是寫了一輩子詩,據統計共4.3萬多首。乾隆寫完一篇詩稿,一般會讓大臣們幫他修改、查典故,如今故宮保留了乾隆從還沒當皇帝開始到去世,一生留下的詩稿4萬多張。有人說他的詩就像一部歷史,詩寫得很細,尤其是詩前詩后的一些小序和注,把事件的過程也記述得很清楚,有比較高的史料價值。王杰雖然也處在康雍乾盛世,但當時已經接近清代盛世的黃昏了,盡管如此,王杰還是為乾嘉兩朝的文化建設做了很多事,比如曾出任四庫全書館及三通館副總裁,還參與編纂《石渠寶笈》續編、三編。他辦了很多文化上的大事。
卜鍵說,乾隆寫的詩受到今人的諷刺,而且數量上也確實太多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現在搞清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史料來源便是乾隆的詩。他一生遇到什么事就寫什么事,看了哪本書要寫,看了哪幅畫要寫,經歷的事件更要寫。剛才欣淼同志說到乾隆駕崩之前的一天還在寫詩,他寫的是什么?寫的是惦記著清軍在與白蓮教的作戰有沒有取勝。類似的紀事詩很多,包括在詩中的注解,把他在處理白蓮教的細節和過程寫得很具體,所以有學者說他的詩其實就是歷史。王杰等在南書房翰林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給乾隆的詩做注。乾隆都是選重要的大臣來記錄和整理詩稿,讓協辦大學士甚至大學士來兼任這個職責。
乾隆在禪位時,曾對嘉慶說王杰在給自己整理詩稿,而且還會繼續整理,讓他另選一人。由此可證在乾隆人生最后的階段,是王杰給他記錄和整理詩稿的,應包括他的最后一首詩《望捷》。
鄭欣淼介紹,乾隆朝的風雅之士相當多,乾隆本身有政治家的品格、文人的氣息,會集了眾多學者到紫禁城進行研究,帶動了乾嘉的考證之學,他在這方面是有貢獻的。在王杰的晚年,到了嘉慶時期,皇帝對他依然是非常信任的,多次對他委以重任。借助良好的君臣關系,王杰對推動當時的文化發展,也是做了很多貢獻的。
風度凝然,廉潔奉公
卜鍵介紹,當初乾隆在調整名次,把王杰選為狀元的時候,也是有些擔心的,因為萬一調整順序之后,選的人不妥,皇上也沒面子。在召見王杰的時候,乾隆發現王杰風度凝然(即莊重沉穩),心里很欣慰。很多人見了皇帝就容易有“軟骨病”,但王杰沒有,所以乾隆一看他就很認可。王杰后來受到的提拔非常快,不到10年就做到了內閣學士。王杰的母親80歲生日的時候,乾隆還特地準備了一份禮物。王杰一生清寒,母親去世時,他按規定回家丁憂三年(實際為27個月),沒有俸祿,有一大家子人,所以一直在借錢,借錢買一點地,也做一些善事,而且不是借了一家的錢,是借了好幾家的錢,他在信里都在寫什么時候還這個錢。
那時候丁憂是做官的一個坎,因為你離開了,你的位置馬上就有人填補了,等你回來就要排隊,等有位置空出來才能補缺。但是,在王杰丁憂的第二年,乾隆在南巡的時候,就發了一個諭旨,把王杰提拔為兵部尚書,這在以往幾乎是沒有先例的事情。這也帶給他另一種壓力,手頭沒有積蓄,當收到自己被超常規提拔的消息之后,認為到北京去謝恩是不得體的,而毫無表示更不得體,他寫信給在北京的朋友,找人借錢,置辦一些貢品,托人把貢品帶到德州,他也趕到德州,去迎接南巡回京的乾隆。皇上見到王杰挺高興,說君臣之間就應該這樣講感情。王杰帶去的東西,乾隆只是象征性地收了一兩件,剩下的都讓拿回去。通過這件事,卜鍵認為君臣之間也可以建立深厚的情誼,王杰與嘉慶帝的關系也很親切。他做過嘉慶的老師,再加上他對貪官和珅一直是不討好的態度,所以嘉慶繼位后,對他依然非常信任。應該說,貪贓枉法在清朝也被嚴厲打擊,如王杰是一個公認的清正大臣,一個正人君子,性格還有幾分執拗,卻受到了乾隆、嘉慶兩朝天子的厚待。
活動最后,鄭欣淼對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清風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表示贊賞,祝賀他們出了一本好書,同時祝愿陜西出版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