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23 09:13:03
原標題:關于京劇進校園的思考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關于京劇進校園的思考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封 杰 劉向東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京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還有著鮮明的民族特性和歷史文化內涵,是一種有結構、有內容、有功能且包羅萬象的傳統文化。如今,已經推進了20多年的京劇進校園雖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經驗,但作為國家文化發展的一項長久戰略,直觀看,京劇進校園大多還是以表演和講座為主導方式,反觀其效,似乎遠遠不夠。
京劇文化中的多元性,包含的文化構成、藝術形式、思想內涵、社會作用都體現了京劇藝術的特質。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文化中凝結的藝術精華,展現了民族精神和人文景觀。我們常常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一個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才能成為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通過京劇進校園讓更多的年輕人來認識和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
從京劇的藝術表現形式來說,通過精練的“四功五法”以達到“無動不舞、無聲不歌”的藝術表現,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有著獨樹一幟的藝術地位。中國京劇包含了各種藝術元素,形成了一種集大成的藝術特色。
京劇中的很多元素都有著久遠的歷史傳承,如京劇中的“念”,實質上是用“吟”的方式來烘托藝術感染力。這種表現形式源自唐詩宋詞的吟誦傳統,甚至更遠至屈原的《離騷》《橘頌》的吟誦方式。大家可以聽聽京劇《四郎探母》中楊延輝的白“金井鎖梧桐,長嘆空隨一陣風”,《逍遙津》中漢獻帝的白“太陽一出照萬方,寡人有道坐許昌”。這些“白”實質上就是“吟”的藝術表現風格。還有像《珠簾寨》中李克用唱的[點絳唇]:“威震沙陀,平定干戈,朝飲宴,夜夜笙歌,宮中多快樂。”這些形式既增加了藝術的感染力,更是歷史文化的延伸。
京劇的思想性是京劇文化的靈魂,它所承載的中國歷史故事精彩紛呈,使京劇表現內容十分豐富,也更有戲劇效果,在這些歷史故事中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審美情趣,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在京劇演出的劇目中,以宣揚儒學思想為基礎,以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悌等為宣傳導向,舞臺上塑造的無數鮮活的藝術形象,有《鍘美案》中秉公執法的包拯,《文天祥》中剛正不阿的文天祥,《滿江紅》中精忠報國的岳飛,《鎖麟囊》中慷慨善良的薛湘靈和知恩必報的趙守貞等等。這些戲在思想內容方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對觀眾有很重要的思想歸化和教育意義。在京劇每一出戲里都可以找到懲惡揚善、感恩敬畏、行善積德等思想內容,這些東西都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京劇文化的真正內核,也是京劇能夠長久流傳的本真。
京劇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近兩百年的社會主流文化,就是因為京劇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因此,我們可以說京劇是一種偉大的存在,這樣的文化是中華民族骨子里的東西,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性使然。
京劇有著很豐富的文學性,其中深藏著“挖不絕”的文化。經過一代一代老藝術家的不斷創新和研磨,逐漸完善了京劇中的文學之美。例如,傳統戲《武家坡》中的薛平貴在回到家鄉后,與發妻王寶釧交談的過程中,有一段精彩的“重逢”。薛平貴道:“哎呀且住,想我平貴離家一十八載,不知她的貞潔如何,看這四下無人,我不免調戲她一番便了。”這里用了“調戲”一詞,前輩藝術家為了改變薛平貴猥瑣和庸俗的人物形象,將其改為“試探”,更符合京劇的藝術品位,也提升了戲的格調。《打漁殺家》中的蕭恩“昨夜晚吃醉酒和衣而臥”唱段里的“清早起開柴扉烏鴉叫過”,“烏鴉”原本是渲染生活中的“晦氣”,其只是封建迷信的說法,并沒有科學性。京劇名家張建國在演出時先將“在河下”改為“衷腸話”,再把“烏鴉叫過”改成“紅日似火”,最后是“飛過來叫過去卻是為何”改成“眾漁民拖魚網奔赴江河”,既增強了文學性的創作,又符合蕭恩父女的生活情景。楊家將的英雄氣概世代傳揚,在京劇劇目中有大量的題材謳歌楊家將的事跡。但“碰碑”一折中,在演繹楊繼業被困兩狼山時有句詞“尋一個避風所再做計較”有損英雄形象。京劇藝術家李和曾在演唱中改為“待等那援兵到再把賊消”,大大地提高了此時楊老令公的偉岸英姿,使人物更加飽滿。
京劇現代戲同樣講究文學性。京劇《蝶戀花》反映革命先烈楊開慧被反動勢力抓捕后英勇犧牲的故事。“送別”一場,劇作家就給“楊開慧”寫了一段完全賦予詩韻的唱段:“綿綿古道連天上,不及鄉親情誼長。洞庭湖水深千丈,化作淚雨灑瀟湘。”這段唱詞是套用了七言唐詩的格式,大家一聽就知道這是仿照了李白的《贈汪倫》。《杜鵑山》中,當雷剛接過杜媽媽遞過來的紅薯時,說:“久旱的禾苗逢甘霖,點點記在心。”杜媽媽答道:“千枝萬葉一條根,都是受苦人。”完全是一種詩化了的藝術。
京劇還是一種寫意的藝術,如《三岔口》中的劉利華與任堂惠在光亮充足下的“摸黑”開打,這完全是在“意”的情景下演員才能夠完成,觀眾也是在“意”的狀況下才能夠欣賞。《秋江》中的陳妙常和艄公船上的一段表演,演員在念白中行舟,可臺上根本既無船又無水,但在演員的表演下,卻能讓觀眾看得很明白,這就是京劇“意”的表演之高明,是“意象”和“意境”的精妙結合。
京劇進校園首先要研究怎樣“走進來”,更重要的是再怎樣“走出去”。“走進來”是一種宣傳教育,“走出去”是為了培養更多的年輕人,真正能夠走出一條從文化認同到文化責任再到發揮文化功能的路子,這才是京劇進校園的真正目標。所以說,京劇只停留在演出進校園,而非京劇“文化”進校園就很難完成京劇進校園的目標。通過更深層次、更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京劇藝術之韻和京劇文化之美,繼而成為京劇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這才是京劇進校園的關鍵點。從社會的長遠發展看,一個民族自己的后代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怎么能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又如何建設社會文化的繁榮呢?
隨著黨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戰略政策的出臺,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宣揚力度,并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如在中小學網絡授課中可以看到介紹梅蘭芳演出《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的視頻,聘請專家講座、專業院團演出等,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們產生對京劇的感性認識,但有些東西講了好多年,卻未見成效。如編輯一套真正適合傳播京劇文化的教材始終沒有得到落實,說明很多人對京劇的文化內涵和作用還缺乏必要的認識,需要加強對京劇文化的理解和重視。
相對于京劇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更好地發揮京劇文化的社會功能來說,是相差甚遠的。
對于這項工作,一些學校對京劇進校園確實做了有益的探索,如清華大學將京劇欣賞課提到首位,讓學生們通過對京劇的文化了解逐步“走進”京劇,甚至要求學生寫出京劇評論文章,來提高學生們的鑒賞能力。魯東大學的院領導非常重視京劇文化在校園中的普及,并與山東省魯東京劇文化促進會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利用社會文化組織的影響力和社會文化資源,加強京劇進校園工作。衡水學院通過組織學生聆聽京劇文化的講座,來增強學生對傳統藝術美學元素的感知。這些做法讓校園里有了京劇教育元素,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成果無疑是有效的。但這樣的做法并不普及,特別是在中小學進行京劇文化教育方面還是十分薄弱,有些工作只停留在表層,怎樣強化這一課題,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嘗試。
從三所大學推進的京劇文化進校園收效來看,并不是年輕人不喜歡京劇。他們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形式來更多地了解歷史和文化,懂得更多的為人之道和從中悟出人生之理。
京劇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理當更加努力地對這一文化進行傳承和弘揚,通過系統、深入、扎實的工作,把京劇文化進校園這件事重視起來、深化下去,實現京劇進校園的真正目的,這是踐行黨中央文化發展戰略,建立中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推進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