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3-04-03 09:09:04
原標題:加快建立新污染物調查監測體系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加快建立新污染物調查監測體系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記者張黎
3月1日起,《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2023年版)》已正式施行。這也意味著,我國對新污染物的管控“有單可循”。
同樣在3月,遼寧、安徽、廣東等地陸續出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強調部署調查評估,為健全風險管控機制“保駕護航”。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已有30余地印發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
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新課題,新污染物治理進入公眾視野的時間還不長。對地方而言,管控新污染物,應抓住哪些“牛鼻子”?該如何發力?又存在哪些難點與痛點?
地方方案突出因地制宜、“一品一策”
新與難,無疑是當下新污染物治理的兩個關鍵字。
在生態環境部去年3月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任勇就曾強調指出,之所以新,是相對于公眾熟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常規污染物而言。隨著人們對化學物質環境和健康危害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環境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可能被識別出的新污染物還會持續增加。
而新污染物治理之所以難,則在于它具有危害嚴重、風險隱蔽、環境持久、來源廣泛和治理復雜等特征。
在國家層面,國務院辦公廳于2022年印發《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并明確在“十四五”期間對一批重點管控新污染物開展專項治理。錨定目標,各地相繼出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提升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控能力。
梳理這些地方方案不難看出,因地制宜、各有千秋,成為共性。
如不同地域,產業布局、工業園區分布等不盡相同,《廣東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提出,不同地區開展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各有側重。
其中,珠三角地區以紡織印染、涂料、橡膠、電鍍、電子電路制造、有機化學原料制造、醫藥制造等行業為重點;粵東地區以紡織印染、電鍍、養殖、醫藥制造等行業為重點;粵西地區以石化、養殖、橡膠等行業為重點;粵北地區以養殖、涂料、醫藥制造等行業為重點開展環境調查監測。
浙江省要求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醫藥制造、橡膠和塑料制造等行業為重點,開展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生產使用基本信息調查。
上海市則聚焦在青草沙、金澤等水源地和近岸海域等重點區域,石化、醫藥、水產養殖等重點行業,上海化工區等典型工業園區開展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試點。
著眼于入海河口等重點地區,天津市將啟動包括新污染物在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全氟化合物等重點管控化學物質調查監測試點工作。
近年來,微塑料逐漸走入人們視野。記者注意到,包括天津在內等沿海地區,將在近岸海域海水、海灘、魚類體開展微塑料調查監測。
新污染物治理不能“單打獨斗”,還需跨部門協作。
今年,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將建立起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門協調機制、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新污染物治理專家委員會。江西省將依托省土壤專業委員會建立江西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門協調機制,定期會商解決新污染物治理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將成立新污染物治理專家委員會,在新污染物調查、監測、篩查、風險評估、管控與治理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
此外,上海市、海南省等地也表示,將在國家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的基礎上,細化制定本地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采取有針對性的管控措施。記者留意,在今年2月,上海市公布《上海市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2023年版)》,在國家清單基礎上,就額外增加了微塑料及環境內分泌干擾物雙酚A。
有不少地方在本區域的行動方案中,提出篩選需要優先關注的重點管控化學物質,強調對新污染物實施“一品一策”管控措施,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對于新污染物而言,只有摸透“敵情”,方能有的放矢、精準治理,為下一步更為具體的監管要求筑牢基石。
先行先試緊盯重點行業企業,推動信息公開
事實上,近年來,地方對新污染物的關注一直在“悄然”進行。
記者了解到,安徽省生態環境部門近些年持續開展新污染物治理的相關工作,如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統計、化學品環境國際條約管控物質統計調查、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抗生素監測等。
從2021年開始,安徽省每年對氯化石蠟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及汞或汞化合物等化學品環境國際公約管控物質的生產、使用情況開展調查統計,全面排查違約風險,并將調查結果匯總后上報生態環境部。
在開展新化學物質生產和加工使用的執法檢查工作中,2021年,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對14家涉嫌未辦理登記或備案違規生產新化學物質的企業進行了現場核查,對發現違法問題的企業嚴格按照《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辦法》的要求進行處罰和整改。
人們更為關心的是,在國家清單中列出的這些新污染物,在各地都存在嗎?在江蘇省、山東省等地,亦有不少先行的探索。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四級調研員王新玉介紹,如針對國家清單中提到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2020年起實施的江蘇省地方標準《化學工業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已經對化學工業企業、化工集中區廢水處理廠的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監測及監督管理提出要求。“對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江蘇省已按國家要求淘汰和削減,還將持續進行跟蹤評估,科學評價風險以采取合適的治理管控措施。”
記者從山東省濟南監測中心了解到,早在2010年,中心就開始從事持久性有機物監測分析工作,承擔了《山東省POPs環境背景值調查和生物有效性研究》項目,為新污染物治理夯實了基礎。
今年2月下旬,山東省濟南監測中心啟動黃河流域山東段、小清河全流域新污染物現場采樣工作,分析項目包括持久性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微塑料等4類共計100余種。
對于新污染物,要充分重視其危害性,但也不必過分恐慌。
山東省濟南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張厚勇介紹說:“目前,山東省濟南監測中心依托現有儀器設備資源,已具備多氯聯苯類、有機氯農藥類等新污染物的檢測資質,具備多溴二苯醚類、德克隆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析能力,創新建立了在線固相萃取磺胺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全氟化合物等100余種新污染物分析方法。”
與此同時,各地緊盯重點涉新污染物企業,海南省將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替代和排放控制要求納入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廣東省還進一步強調推動重點企業涉新污染物相關的環境信息公開,即企業應采取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布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情況以及排放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名稱、濃度和數量等相關信息。這些舉措都為加強新污染物監管探索前行之路。
有效識別技術難度大,還需完善新污染物調查監測體系
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起步晚、基礎較為薄弱、治理難度大,對地方尤其是環境監測部門而言,要想補齊不足與短板,還面臨諸多挑戰。
長期關注化學品的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劉建國告訴記者,化學品的用途非常廣泛,對地方而言,針對新污染物的有效識別,還存在一定的困境。
隨著新污染物監測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新污染替代品的不斷涌現,監測種類需不斷動態拓展。而目前,同一類別中不同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差異較大,對提取試劑和提取條件均有不同要求,監測技術難度比較大。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分析部部長王薈對記者坦言道,目前,在具體的落地工作中,僅部分新污染物有地方或國家標準,大部分新污染物的監測方法均為實驗室自行建立,方法參數差異大,普適性不強,給工作開展帶來一定的難度。
此外,開發新的監測技術和方法,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資金。“監測新污染物通常需要使用高端、先進的分析測試平臺,這些設備的投資大,并且運維和監管成本高。”張厚勇表示。
“現階段對于地方而言,首要任務就是要完善新污染物調查監測體系。”在王薈看來,借此可以助力解決新污染物“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難題,支撐新污染物精準治理。
新污染物監測任重道遠。“眼下亟待開展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監測協作、分工,發揮各部門優勢,健全新污染物調查監測體系。”王薈如是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