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3-04-17 09:47:04
原標題:生態文明視域下的藝術學體系構建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生態文明視域下的藝術學體系構建
來源:人民政協報
我國生態美學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繁榮發展于新世紀。
起初,生態美學主要是為了克服傳統美學過分注重藝術而忽視自然的這一局限性而發展起來的。被譽為“美學之父”的鮑姆嘉通將美學定義為感性學,但他同時又將美學等同于“自由藝術的理論”“美的思維的藝術和與理性類似的思維的藝術”。這說明,他的美學(感性學)是以藝術作為主要關注對象的。黑格爾的《美學》則是一種藝術哲學。1966年,英國美學家羅納德·赫伯恩在《當代美學及其對自然的遺忘》一文中開始反思美學忽視自然這一局限性。西方環境美學和生態美學的興起,使人們認識到美學的發展需要走出藝術中心主義。然而,在西方,生態美學的聲音是微弱的,并不能代表美學界主流的聲音。
與此不同的是,我國生態美學卻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擁有從事生態美學研究的老中青完整的學術梯隊;二是出版發表有數量可觀且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三是有生態美學的研究基地,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在曾繁仁教授的帶領下,在推進中國生態美學研究、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四是擁有全國性的生態美學研究組織——中華美學學會生態美學專業委員會,并定期舉辦有關生態美學的學術會議。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美學已然成為中國的理論,是中國學者為世界美學所作出的貢獻。
當然,生態美學在我國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研究者大多基于人文學科背景。生態美學作為生態學與美學的交叉學科,顯然需要生態學背景的從業者加入研究隊伍。生態美學還有另一條發展方向,就是生態藝術。在我國,其實已經有不少從事生態批評的研究者。這部分學者關注生態文學與藝術,與從事生態美學的研究者有著天然的聯系。當然,這需要拓寬生態美學的研究視野,使生態美學從關注自然擴展到關注文學與藝術上來。
在2021中華美學學會生態美學專業委員會的第一次年會上,我提交了一篇論文《從生態美學的角度解讀〈流浪地球〉》,主要分析了2020年出版的《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中的一部連環畫小說《流浪地球》。這部連環畫小說是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它將科幻文學與繪畫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反映了作者劉慈欣及眾多藝術家對生態問題及人類未來命運的關注與思考,值得從生態美學的角度予以深入研究。我寫這篇論文的初衷是希望生態美學應該關注生態藝術。近年來,程相占、薛富興、趙奎英等多位學者都積極關注生態藝術學問題,發表了相關文章,今年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又將生態藝術學列為課題指南。我深信,生態藝術學大有可為,這或許還可以解決生態美學研究目前面臨的瓶頸問題。
曾繁仁教授曾指出,從廣義上講,生態美學是生態文明時代的美學。如果說,農業文明時代的美學以自然美為中心,工業文明時代的美學以科技美為中心,那么,生態文明時代的美學則是以生態美為中心。表面上看,生態美似乎是向自然美的回歸,實際上,生態美是在反思工業文明時代的弊端之后形成的一種審美形態。生態美的本質,不是“人的自然化”,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和諧統一,也就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說的“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本主義”的統一。這可以視為對生態美的經典的解釋。
如果說,生態美學是生態文明時代的美學,那么,同樣的道理,生態藝術學也可以定義為生態文明時代的藝術學。以生態文明的視域來關照藝術學,對藝術學體系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學位辦新修訂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為中國特色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基本線索。藝術學“三大體系”的建設是一個相互依存、無法割裂的整體,因此也是一個藝術生態問題。其中話語體系、學術體系為學科體系提供理論資源、思想活力,學科體系則為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提供框架支撐、平臺支持。一般情況下,一個學科的發展,總是遵照從話語體系到學術體系再到學科體系的順序發展的,一個學科的產生要等到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的成熟,不能拔苗助長。與此同時,一個學科的學科體系成熟后,又會為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發展提供保障。這都要求我們按照生態文明的原則去建設好藝術學體系。
藝術學學科體系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一般藝術與專門藝術、專門藝術之間、藝術與其他領域之間的學科關系。例如處理一般藝術學與生態學的關系的時候,就形成了生態藝術學。我們可以把藝術學與其他學科門類之間關系的研究稱之為藝術學的跨門研究,把不同藝術門類(如表演藝術與造型藝術)之間關系的研究稱之為藝術學的跨類研究,把同一門類藝術下不同藝術類別(如造型藝術下的繪畫與雕塑)之間關系的研究稱之為藝術學的跨別研究。
藝術史、藝術評論是藝術理論的應用,藝術學的“史論評”就是運用藝術理論去研究藝術歷史和現實中的具體現象,這是藝術學學術體系構建的時間線索。它要求我們既要加強一般藝術的歷史、理論和評論研究,同時又要加強各專門藝術如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的歷史、理論和評論研究,如音樂理論、音樂史、音樂評論,舞蹈理論、舞蹈史、舞蹈評論,等等,是藝術學學術體系構建的基本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此次學科新目錄設置了書法、戲曲與曲藝等專門藝術,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具有重要意義。戲劇與戲曲、美術與書法之間的關系,其實就是一般藝術與特殊藝術的空間關系,它反映了藝術學話語體系構建的空間線索。話語體系要處理的是術語與話語的關系。如果說學科術語具有普遍性,那么學科理論話語則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殊性。話語是術語的語境化表達,它要闡述一種立場和觀點,所以話語體系構建,一定要考慮語境,要考慮是誰在說、說了什么、向誰說、怎樣說、為什么說的問題。
總之,生態文明視域下的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一定要遵循生態文明的原則。從生態美學到生態藝術學,是生態美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與結果。生態文明時代的藝術學絕不能排斥或放棄生態美學,恰恰相反,生態藝術學必須以生態美學為發展基礎。只有這樣,藝術學這門新學科才能在生態文明時代得到理論支持,得到健康發展。
(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