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0日訊 4月20日出版的光明日報第3版以《這樣的宣講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為題,點贊桓臺縣高度重視理論宣講工作,積極構建同城宣講格局,從而營造出宣講主體多樣化、宣講內容通俗化、宣講形式特色化、宣講機制常態化、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局面。
全文如下:
“發生交通事故后的賠償順序、理賠流程等,各位居民是否了解?”近日,在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少海街道的“民法典與生活同行”宣講活動現場,桓臺大地人律師事務所律師正在為恒星社區居民詳細解讀民法典中關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的相關法律知識。“雖然平時經常開車,但卻很少知道這方面的知識,這樣的宣講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希望小區能夠多組織這樣的活動。”桓臺縣恒興社區居民張鑫說。
近年來,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高度重視理論宣講工作,積極構建同城宣講格局,呈現出宣講主體多樣化、宣講內容通俗化、宣講形式特色化、宣講機制常態化的特點。
桓臺縣積極探索“1+N”品牌推廣模式,培育形成了果里鎮“大槐樹宣講團”、少海街道“小板凳拉呱”、公安局“果里老丁工作室”、稅務局“青年理論學社”、司法局“青鳥”青年宣講團等多個富有活力的宣講品牌。截至目前,桓臺縣已形成各類宣講品牌80余個。“這些品牌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宣講內容也都通俗易懂、接地氣,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桓臺縣委宣傳部理論科科長王凱說。
針對不同受眾人群,桓臺縣創新特色載體,通過開展“流動黨校”宣講進農村活動,做好黨員群眾的理論宣講,把黨校宣講延伸到基層一線,把黨校課堂搬到黨員群眾身邊;精心打造“頭雁論壇”宣講實訓品牌,將村書記培養成為帶動村民發展致富的“領頭雁”,通過現場觀摩、互學互鑒,讓村書記身臨其境看變化、談體會、話發展;創新打造“七彩搖籃”公益學堂、“螢火計劃”基層文化宣講、“手拉手”文化志愿服務宣講三大文藝宣講品牌,將“送”文化和“種”文化結合起來,形成“村村有舞、戶戶傳歌、鎮鎮有品”的文藝宣講新格局。
“為了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理論宣講,我們還利用‘長者食堂’、農村大集等場所開展點對點、面對面小規模宣講。”王凱說,理論宣講與“愛心暖陽超市”“和事佬·鄰里調解”“萬小能服務上門”等志愿服務相結合,積極幫助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事。
為了提高理論宣講質量,桓臺縣還建立教育培訓機制,打造高素質宣講隊伍。同時建立考核保障機制,推動宣講活動制度化長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