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2-27 08:53:02
原標題:寧夏蘇峪口瓷窯址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高石英瓷”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寧夏蘇峪口瓷窯址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高石英瓷”
來源:光明日報
“蘇峪口瓷窯址的發掘,將我國瓷胎‘二元配方’技術從元代提前到西夏,其產品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參數接近或達到現代‘高石英瓷’的技術標準,這是我國‘高石英瓷’的最早發現。”2月22日,在寧夏銀川舉辦的2025年蘇峪口瓷窯址考古新發現專家論證會上,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蘇峪口瓷窯址考古發掘項目執行領隊柴平平說。
2017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調查時,在賀蘭山東麓的插旗口、賀蘭口與蘇峪口均發現了瓷窯址,其中賀蘭口地表殘存兩座窯爐,蘇峪口瓷窯址保存較好,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發現窯爐13處。
為探索西北地區精細白瓷生產的窯業面貌、找尋西夏陵與西夏寺院等出土精細白瓷產地,2021年至2024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復旦大學聯合對窯爐1—窯爐6(編號為Y1—Y6)進行正式發掘,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共揭露出了六座窯爐在內的完整作坊遺跡,并在窯場周圍發現了開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與燃料的礦坑。
據了解,發掘出的窯爐均為馬蹄形半倒焰饅頭窯,采用條石壘砌,由火膛、窯室、煙囪和兩側護窯墻等組成,火膛平面形狀近似圓角三角形,采用匣缽與耐火條磚、條石搭建爐柵,以煤為主要燃料。作坊遺跡由房址、加工石英遺跡、堆放瓷土區、圓形轆轤遺跡、釉料缸、烘坯區及灶等組成,其中圓形轆轤遺跡內保留了陶車的木軸等重要遺物。瓷器產品主要為高石英白瓷,器形以碗、盤、盞、碟等日用器為主,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勻,玻璃質感和透光性極強。
窯具以直筒型高石英瓷質匣缽為主,近底部均有三孔,胎質較粗、胎色潔白。碗盤類器物匣缽內多件澀圈疊燒,瓶、罐等大型器物單件裝燒,器物與匣缽之間均使用墊餅墊燒,匣缽之間用釉封口。這基本確定了蘇峪口瓷窯址的窯業面貌和裝燒工藝。
“本窯址燒造的產品與西夏陵、賀蘭山東麓的西夏離宮、寺廟等遺址出土的精細白瓷以及建筑構件基本一致,而且多件匣缽上戳‘官’字款,可確定是西夏宮廷用瓷的燒造地,具有西夏官窯的性質。”柴平平告訴記者,從窯址出土的典型器物瓜棱深腹罐、花口碗、銅錢等,可以綜合推斷出窯址始燒于西夏早期,停燒于西夏晚期。
據了解,蘇峪口瓷窯址首次揭示了宋元時期單個完整窯場的規模、構成及工藝流程,其制瓷作坊包括瓷土與石英加工、拉坯、修坯、上釉、燒成等完整過程的遺跡,其中石英加工作坊、晾曬烘干作坊、石英煅燒的窯爐均為窯址區首次發現,可以構建更完整的制瓷工藝流程。
蘇峪口瓷窯址的馬蹄形窯爐根植于我國北方地區傳統的窯爐類型,澀圈疊燒技術也來自定窯等北方地區瓷窯,典型器物如高圈足碗、瓜棱深腹罐等,其釉色、器型與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湖田窯相似,與北方地區以裝飾取勝的定窯、耀州窯等有較大的差別。“表明該窯址作為西夏的代表性窯場,在吸收北方傳統窯業技術精華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鎮湖田窯等先進的窯業技術和審美取向,創造了別具一格的窯業類型。”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朱存世說。
“蘇峪口瓷窯址的考古發掘成果是民族融合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在瓷業生產上的表現,反映出不同政治區域內的文化交流趨向統一。”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鄭建明認為,它也從瓷業生產的角度闡釋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創新性,實證了兩宋時期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對于研究這一時段的歷史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價值。
(本報記者 張文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