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01-16 08:21:01
制圖:蔡華偉 沈亦伶
原標題:銀行的日子為啥不太好過了?(熱點聚焦·傳統銀行還好嗎?(下))
前期回顧
在金融業大變革和互聯網新挑戰面前,傳統銀行經受著嚴峻考驗。近期,本報推出系列報道“傳統銀行還好嗎”,全面調研銀行支付業務、人才狀況、網點運營和大數據技術運用的現狀,挖痛點、找差距,探討銀行業的未來出路。
其中,2016年12月5日刊發《銀行,為啥跑不過支付寶們?》、12月12日刊發《銀行為啥留不住人了?》,在金融業和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與熱議。今天,我們刊發該組系列的最后一期報道,希望能從另一個角度給大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編者
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前過得很滋潤的傳統銀行原有發展模式受到挑戰,盈利能力大為削弱,這在最近一年表現得尤為明顯??缛?017年,銀行在哪些方面遇到了“坎”?未來銀行業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新的市場機遇多不多?銀行還能重返原先的好日子嗎?請看本報記者深入多家銀行開展的調查。
現在還需要銀行網點嗎?
一個柜員人均年成本約10萬元,一臺價格稍高的智能設備也在10萬元左右。智能銀行服務能力提升80%,工作人員數量卻減少10%,不僅成本和出錯率降低,客戶體驗也會更好
遍布大街小巷的營業網點曾經是商業銀行賴以生存的根本,哪家銀行在鬧市區開設的網點多,就顯示哪家更有實力。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業務從網點搬到電腦、手機上,加上實體網點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拖了銀行盈利能力的后腿。不少人提出疑問:“有了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后,我一年到頭去不了幾次網點,現在還需要銀行網點嗎?”
有關銀行網點“是撤是留還是增”的爭論,折射了銀行業變革與轉型的緊迫感。
過去,銀行網點的業務主要集中在柜面,很多基本業務都由柜員來完成。因為業務量大,柜員的主要精力局限于柜面辦理業務,不能及時了解客戶深層次的需求,很難提供專業的理財咨詢,服務質量不高。
“今后,銀行網點的一大趨勢就是輕型化、智能化,實現‘瘦身’。”工商銀行渠道管理部副總經理張屾說,以工行一些支行為例,目前智能銀行柜臺交易量大約比傳統網點降低25%。一方面能減少人力需求,網點工作人員的總量比普通網點減少10%左右;另一方面釋放出的人力可用于現場服務、營銷和咨詢,給客戶帶來更優質體驗。據測算,智能銀行的服務供給能力較普通網點可提升80%以上。這樣一來,網點所需的物理面積可能減少,但提供服務的能力在提高,不僅成本降低,客戶到銀行網點辦業務的感受也會更好。
河北某銀行支行行長張濤算了一筆賬:一個柜員人均年人工成本約10萬元,買一臺價格稍高的智能設備也在10萬元左右。柜員及其辦公設備所占面積7—9平方米,設備只需要2平方米左右。只要有需求,設備可以全天24小時運轉,出錯率也遠遠低于人工操作。“我們沒必要大面積關停網點,但每個網點的面積可以考慮縮減,比如少開一些柜臺窗口,將部分業務轉移到智能設備上辦理,原本在柜臺窗口后面的那些銀行員工就能走出來,更加近距離地服務客戶。”張濤說。
記者走進工商銀行北京西單支行,一臺臺家用洗衣機似的智能終端并列擺放,輕觸其多媒體屏幕,上面顯示“我要辦卡、轉賬匯款、銀行卡遺失補辦、理財業務、社保銀行卡激活”等選項。“別看它長得普通,超過90%的個人常用非現金業務都能通過它辦理。”該支行負責人說。
記者點擊“我要辦卡”,隨即跳出“辦卡提醒”界面,包括一份申請借記卡的電子協議,點擊“接受”“確認”后,系統提示插入個人身份證。在完成身份證信息采集后,機器前的攝像頭同時采集了記者本人照片。經工作人員后臺審核通過,一張新辦的借記卡從機器中吐了出來。整個過程僅用3分鐘左右,比排隊在柜臺辦卡省時多了。
這家網點內還擺放了大大小小60多臺設備,既有常見的存取款一體機,也有產品領取機、外幣兌換機,大部分常用業務如開戶、更換芯片卡、申領電子銀行安全介質等,均可通過這些智能設備辦理。寬敞溫馨的大堂代替了一個個分隔的柜臺,客戶不再坐在椅子上眼巴巴地等待叫號,而是安靜有序地自己操作辦理業務。證件讀取、指紋錄入、電子簽名,還有別人站在你后面或側面都看不見你操作的防偷窺設計……智能設備帶來了炫酷的金融服務體驗。
“雖然以往物理網點的場地、人員配備等是銀行最主要的成本支出點,但削減網點并非降低成本的明智之選。網點不是傳統銀行的包袱,而是一種天然優勢,具有其他金融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銀行應充分用好這個‘陣地’。”張濤說。
客戶資源是否不再成優勢?
銀行積累了豐富的客戶基礎數據,但缺少對數據的挖掘、分析和利用。在收入來源最大的零售業務領域,銀行普遍投入不足、關注較少
與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相比,穩健經營的傳統銀行原本占盡優勢,但在大數據時代,銀行卻被互聯網企業搶了“風頭”,原因何在?
“傳統銀行的優勢一直表現在獲取客戶。經過幾十年發展,國內銀行積累了大量忠實客戶,大型銀行有億級以上客戶,城商行也有百萬級以上的,為銀行帶來了豐富的客戶基礎數據,包括轉賬、匯款、貸款等資金往來的信息,但難以反映客戶的消費行為和個人消費偏好。此前銀行對這些數據缺少挖掘、分析和利用,在消費金融和小微金融領域,較之互聯網金融企業,銀行優勢微弱,這也是銀行受到沖擊的主要領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說。
近幾年,消費金融領域風生水起,但銀行這塊業務的占比還偏小。沒有充分享受到“蛋糕”,錯失利潤源頭,銀行的日子有點不太好過。近日,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分析了2015年國內40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銀行年報,40家銀行零售貸款組合僅占銀行貸款的30%,卻貢獻了近38%的凈收入,其中個貸產品是所有零售產品中經濟利潤最高的,說明零售貸款業務潛力巨大,而這正是以前銀行看不上的“小”業務。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面對互聯網技術,銀行遇到的麻煩并不僅在于業務規模大小,而是客戶理念和行為習慣的根本改變。比如有了余額寶,客戶活期存款的利率敏感度增強,抬高了銀行存款成本。又如,客戶將更多的業務轉移到移動端,銀行原來眾多的物理網點、資源人員配置與形勢已不太適應。
痛則思變。一些機制靈活、“船小好調頭”的小銀行開始重視各類基礎數據搜集和應用,挖掘數據背后的小微和零售客戶需求。
距離貴陽市10公里以外的平壩毛栗園村村口,陳應麗開的超市生意興隆。村民除了購買自己需要的日用品外,還能在超市里取款、存款、交電話費等。陳應麗的超市是和貴陽銀行合作的農村金融服務站,也是和貴農網合作的電商服務站。在這里,農民不僅能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務,也能取到在貴農網上下單的商品,或把自己在貴農網銷售的農產品放到這家超市匯集。“今后在金融服務站還能辦更多業務,比如購買簡單的金融產品,甚至申請貸款。”貴陽銀行農村金融服務部副總經理孫強說,這些都能在即將完善運行的自助終端機上搞定。
對于銀行來說,農村金融服務站既提供了便民服務,又能為銀行帶來大量珍貴的用戶數據,包括農民日常消費數據、購買生產機具和化肥的數據。利用這類數據,銀行可以為農民量身定制消費信貸產品、生產經營類貸款等。
“商業銀行‘玩’大數據是大勢所趨。”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告訴記者,大數據時代,傳統的金融行業界限和競爭格局被打破。雖然銀行業受技術、數據、人才、體制等制約,在大數據應用方面還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但是,“不用大數據就可能變傻”,大數據成為銀行找準市場定位、實現戰略轉型、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家銀行的未來興衰。銀行業必須加快腳步,積極擁抱新金融、新技術,同時運用先進技術為實體經濟提供精準、高效的金融服務。
銀行新增長點在哪里?
傳統銀行必須打破規模至上的舊框,將更多資源傾斜于零售業務和小微客戶,從做“大買賣”轉向做“小生意”,更在乎客戶的感受
18.96%、14.48%、9.65%、2.43%,從2012年到2015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增幅走出了一條明顯的下行曲線。
原有發展模式受限,新的轉型不易,銀行利潤增長乏力。“經濟增速放緩,實體經濟信貸需求下降,企業的融資渠道也在拓寬,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度不斷下降,銀行業務規模的增長空間有限。而且,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凈息差收入水平迅速下滑,2016年尤為明顯,銀行傳統盈利能力遭受很大挑戰。”曾剛說。
他分析,此前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消費占比不高,企業的資金需求很大,導致對公業務成為銀行的“重頭戲”。但近幾年情況發生了變化,經濟增長動力轉換,投資在GDP中的比重開始下降,消費占比迅速上升,去年前三季度的消費占比已達70%以上,我國經濟正在由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金融服務要順應這一趨勢。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感嘆“銀行賺錢越來越難了”,也有人認為銀行前景沒那么悲觀。保護優勢“地盤”、搶占失去的“疆土”,銀行要結合自身經營特點,找準方向發力轉型。
轉型怎么轉?“銀行要打破規模擴張至上的舊框,業務結構也要跟隨經濟結構、客戶結構和習慣進行調整,從單純依靠存貸款利差向投資銀行業務、資管業務等中間業務發展,將更多的資源傾斜于零售業務和小微客戶,從做‘大買賣’轉向做‘小生意’。”曾剛說。
零售業務領域的競爭可謂慘烈,不單有銀行之間的競爭,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等也紛紛進軍這一市場,銀行向零售業務轉型面臨多道關口。曾剛分析,零售業務不是“賺快錢”的業務,投入多且時間長,回報慢且收益相對低,零售銀行轉型是一個漫長過程。其次是服務理念,銀行要更在乎客戶感受,根據客戶需求變化調整產品、服務和網點等。再次,零售業務對銀行的基礎設施要求比較高,面對的是海量客戶,銀行的技術基礎、物理網絡、電子銀行渠道、產品研發等綜合能力要跟進。銀行今后競爭的核心不是物理網點的爭奪,而是取決于在移動互聯網端的發展,包括與應用場景的結合、與金融生態的融合等。
新增長點在哪里?“銀行的優勢包括資金優勢、人才優勢和風控優勢。”董希淼說,銀行資金實力強,且資金成本較低。而互聯網企業除了自有資金,主要依靠金融同業資金發放貸款,或者將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賣給金融機構,這些資金的成本高于存款。
“大中型銀行有大批金融人才,他們對金融的理解比較深刻。”董希淼說,銀行人才優勢能否轉化為競爭優勢,要看人員考核和激勵機制是否更加市場化、是否鼓勵創新?,F在傳統銀行的薪酬制度、人員和機構設置不如互聯網金融企業靈活,對風險的關注遠高于對創新的激勵,創新內生動力不足。應當更加重視人才,鼓勵銀行從業者在防控風險的同時,樂于創新。
麥肯錫的報告指出,國際銀行對人才、信息系統和管理提升不斷投入,用以支持中間業務與持續創新。薪資在營業費用中的占比相當高。以摩根大通與富國銀行為例,從營業支出看,這一比例分別高達47%和50%,顯示出人才是其重要投入。
風險控制能力也是銀行一大優勢。業內專家認為,銀行對風險天生敏感,風控體系已相當完善,而互聯網金融行業還沒有經歷經濟周期的考驗。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總的看,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銀行難以沿著老路徑往下走,想過好日子確實沒那么容易了。銀行業全面改革的大幕已拉開,機遇與挑戰并存,2017年能否開掘新一輪發展紅利,在新的市場中再唱主角,要看銀行敢不敢變革、會不會創新。(歐陽潔 王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