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2-01 14:43:02
新華網南昌2月1日電(記者余賢紅 陶一萍)為夢想、為家鄉、為“三農”……返鄉創業何其艱,在農村站穩的難度并不亞于在城市,有人成功亦有人失敗。從“想”到“做”,從學校到大城市再到重新扎根生于斯、長于斯的那方土地,“80后”網農江訓才的返鄉創業頗具代表性。
從洪水記憶到鄉建理想
西分村距離鄱陽湖不到10公里,1998年洪水沖垮了圩堤,吞沒了稻田,10歲的江訓才和村民一起目睹了整個過程。此后,通過移民建鎮,西分村整體搬到了地勢更高的地方。
不少西分村民在瓦礫上種起了棉花、芝麻等旱地作物。洪水讓江訓才離開了兒時的家園,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顆振興家鄉農業的種子。讀初中時,教材上的一幅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插圖引起了他的興趣:自己村的農田什么時候也能這么種?
此后,做農業的想法在江訓才心中一直未曾斷過。由于高考失利,大學階段他未能如愿學習農林專業,但他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涉獵領域從法學逐漸過渡到社會學,希望能在書里找到自己對農業的所有疑惑。
2012年,江訓才大學畢業,雖然當時已經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但他決定放棄從事律師行業,一心追逐農業夢想。沒錢沒人脈,只有自己這雙手和腳下這片土地,經過認真分析,他決定從農業銷售環節切入,先在北京一家農業公司工作。
2015年初,他再也按捺不住沖動,決定返鄉。這個時候,他在北京的月薪已從剛開始的兩三千元漲到了上萬元,即便到年底離職也能獲得公司期權收入。但他心意已決,當年5月份便回到西分村。
村里來了三個小伙子
與江訓才一同回村的還有兩人。一位是他高中同學周健武,畢業后曾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從事技術工作,一位是江訓才在北京上班時的同事朱孜軒,從事產品形象設計。
三人注冊成立“在地物產”公司,并把老家一棟青磚瓦房改造成簡易工作室,平時吃飯工作都在工作室。
然而,事非經過不知難,鄉建理想與農村現實之間仍隔著多重障礙。創業之初,他們將發展策略定為“小步快跑、多做試驗”。梅干菜、干豆角、茄子絲、紅薯片……三人搜羅了一圈,把能想到的特色農產品都拿到市場上去試探,但銷售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雖然目前返鄉創業漸成趨勢,但具體到每個個體,還是要面臨不小的壓力。江訓才說,對此自己有心理準備,但在一個熟悉的環境里創業,親緣關系無形中會構成壓力,特別是當事業發展較慢的時候,感覺有很多雙眼睛都在盯著自己。
一邊是梅雨季節,母親每天披著雨衣辛苦地采摘上千斤豆角,但另一邊卻銷路不暢。“創業是自己的事情,因為自己的無力而把整個家庭嵌入其中,這滋味很不好受。”江訓才說,母親很支持我,為此吃了很多苦,自己心里一度非常著急。
“我要為自己吶喊!”
由于公司發展不順,三人的合作一度較為疲軟,甚至面臨瓦解的危險。是走還是留?去年夏季的一天,三人在村里后山的原野上掏心窩子分析總結,從早上八九點一直討論到傍晚三四點,最后決定繼續往前走,將夢想進行到底。
雖然西分村地處鄱陽湖區,但當地能叫得響的農產品卻并不多,產品需要挖掘,市場需要培育。經歷半年多的反思,他們最終從情懷式的蠻干回歸理性,調整發展策略,專注黑芝麻產品,砍掉所有其他農產品。
“環鄱陽湖區是江西黑芝麻種植的重要區域,同時黑芝麻藥食同源品質較高,在所有產品中賣得最好,溢價率高。”江訓才說,自去年11月以來,通過銷售芝麻糖、麥芽糖等黑芝麻系列產品,累計掙了10萬余元,彌補了上半年的損失。
同時,他還積極組織西分青年發展俱樂部,將年輕人組織在一起交流,改善村里的基礎設施。一位有過品牌創建經歷的贛籍企業家被他的創業激情所感染,有意投資100萬元幫助其建設黑芝麻加工廠,今年春節期間雙方正在商量合作事宜。
“我要為自己吶喊!一輩子能把這一件事做好,我覺得值了。”江訓才解釋說,機會要靠自己爭取,做農業不能做得苦,要不然既不能吸引別人,也吸引不了自己。
江訓才說,經歷一年多摸爬滾打之后,今年預計銷售比較穩定,正憋著一股勁把事業做好。除了聯合村民一起成立黑芝麻合作社外,他們還打算與政府產業扶貧政策相結合,爭取把西分村建設成鄱陽湖黑芝麻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