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7-11-05 14:14:11
新媒體裝備走進校園。 新華社發
“個性塑造、形象設計、App應用……”這些本是培訓機構里的項目進入了大學生的課表;“錄小視頻上熱門、開直播……”這些生活中的娛樂項目成了大學生的學習內容。“培訓三個月結束后可以和公司簽約成為全職網紅主播……”重慶工程學院“星運網紅(行業)學院”的18名學生可能曾這樣憧憬過,卻沒有想到這件事本身就迅速“紅”遍網絡。由企業與院校共建的“網紅學院”引發了輿論質疑。多位教育界專家學者密切關注此事,深入分析,有一個基本的看法:高校教育和商業培訓界限不能模糊。
“網紅”不足以稱“專業”
重慶工程學院“星運網紅(行業)學院”甫一成立,就引發了大眾熱議。重慶工程學院表示,“星運網紅(行業)學院”不是該校的獨立學院,也不是學校的一個具體專業,只是重慶工程學院與當地某一文化傳播企業合作的一個培訓項目。“這算是一個網紅方向的定向班,企業方面提供培訓老師和實踐機會,學校提供場地和設備,學生自愿參與。”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這個項目只是一種嘗試,如果運營效果不錯,未來有可能會正式申報這樣的專業。
那么,在互聯網、自媒體高速發展的行業氛圍里,“網紅學院”是否應該成立?
“把它稱為‘網紅學院’,我個人不是很贊同。在很多普通人眼中,‘網紅’這個概念褒貶不一,但是可能貶的意味更多一點。”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夏鵬翔告訴記者,“‘網紅’是一種社會現象,并不具備專業和學院的內涵,能不能成為職業,需要時間來檢驗。”
“一開始看到這個‘網紅學院’時,我就覺得把它稱為一種培訓更合適。比如說企業需要這一類的人才,有目的性地對有意向的部分學生進行針對性培訓。”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鄒宏秋認為,“網紅學院”成立的初衷,可能是考慮到個別企業的個別需求以及一部分學生的創業就業傾向。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大學成立學院、開設專業及課程要考慮專業機制、成立學院的條件、招生規模等問題,并由學校學術委員會結合學校辦學條件、社會需求進行多方面論證。而“網紅學院”只是跟就業相關的學生培訓項目,并不能稱之為“學院”。
中國科學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也認為:“高校開設任何一個學院或者專業,本身都需要以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標準作為基礎,而且開設專業,要遵循規范的程序和評估的過程。就目前的情況來說,‘網紅’成為高校教學專業的條件還不夠充分,前景還不夠明確。”
河北省深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通過加強校企合作,有針對性地培養訂單式職業人才。圖為該校裝飾設計專業的教師在指導學生繪畫。新華社發
“網紅學院”是與就業相關的一個嘗試
對于“網紅學院”的出現,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互聯網時代給教育帶來了很多改變,比如慕課、微課等形式,它們的出現確實給教育注入了新的色彩。‘網紅’的培訓技術性色彩更濃,這與傳統的高等教育是區別開來的。這種新生事物極易給傳統的高等教育帶來沖擊。但是細觀‘網紅學院’的課程,難道沒有高等教育的‘傳統’存在嗎?其實,一些課程在傳媒、傳播類學科里早已開設了。”
儲朝暉告訴記者:“‘網紅學院’就是用新的筐,將傳統專業課程都裝進了它的核心培訓中。”
“作為與就業有關的一個嘗試,‘網紅學院’是有積極作用的。從網絡上流傳的該專業的課表中,一些課程確實對學生就業找工作有積極意義,例如形態課。”夏鵬翔坦言,“在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新事物是會出現的。但必須切記:教育的意義不在于一時的功利性,而是讓學生長久受益。”
對“網紅學院”這個新出現的事物,程方平認為教育學者的態度不應該太激烈太絕對:“作為跟專業相關,或者說跟就業相關的一個嘗試,‘網紅學院’本身帶有職業技術訓練的意味,這是比較好的。”他認為,之前高等教育體系里的很多專業也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淀之后才逐漸被社會所接受,而這也容易導致專業的老化固化。“所以,關注一些新的亮點,做一些新的改變和探索,我認為這是積極的。”
冷靜看待校企合作辦學的新與奇
與網絡輿論相比,面對“網紅學院”,教育界人士表現出更多的審慎態度,也更關注這一現象背后的現實意義。
“網紅不是學院,不是專業,只是一種培訓。”熊丙奇在接受采訪時反復強調,“這種培訓在大學里很常見,比如說主持人培訓、計算機培訓等。這件事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這個學校把常規的培訓與‘網紅’這個有爭議的名詞聯系在了一起。”
“這樣的培訓項目,只要公開透明面向所有學生,學生自主選擇,就不該過度解讀。辦學中注意維護好學生的合法權益即可。”熊丙奇認為,“網紅學院”的出現似乎帶有一點炒作的嫌疑。
的確,在此之前,國內已經出現過類似的網絡培訓課程。早在2009年,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就率先開設創業班,引導學生在各大電商平臺經營網店,學校開設的電商網絡模特班,課程除了形體,還涉及走秀、表演和攝影,該學校也因此被媒體冠以“網紅制造流水線”的名號。2016年,武漢華夏理工學院為該校14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專門開設了類似“網紅主播”的課程,但是在課表上,這門課的名稱是“新媒體節目制作”。
“不可否認的是,在就業選擇多樣化的今天,要允許學校進行探索,而且有不少學校的探索是成功的。換言之,如果‘網紅’能夠成長并影響其他產業,它的未來發展是有潛力的,那么,教育主管部門以及社會輿論就應該給學校一點空間,讓它們摸著石頭過河。”程方平建議。
(光明日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