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2-08 17:05:12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8日電 題:烏海摘掉了“黑帽子”
新華社記者李仁虎、任會斌
初冬時節,蔚藍的天空下,甘德爾山清冷挺拔,黃河蜿蜒穿城。海勃灣水利樞紐蓄起的烏海湖,如一面明鏡鑲嵌在起伏的山嶺之間,遠水近冰,水鳥飛翔,與岸邊樹木縈繞的公園廣場、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繪成了一幅“北城海景”。
“這幾年烏海終于把‘黑帽子’脫去了,空氣質量越來越好!”74歲的張茂盛是內蒙古烏海市的老住戶,兩年前他買了4個小音箱,跟市民經常一起跳廣場舞,還每天一早一晚各快走一個小時,“12月6日空氣是優,7日也是優,出來伸伸筋骨,別錯過了好環境。”
烏海,“烏金之海”,取焦煤等黑色礦產資源豐富之意。上世紀末至2008年前后,煤炭、煉焦、石灰、電石、鐵合金等廠礦紛紛上馬,加之技術工藝落后,工業煙塵污染嚴重,遠看就像戴了頂“黑帽子”,遠山近水和行人常年籠罩在濃濃的霧霾之中。
“小廠小礦遍地開花,從早到晚煙塵滾滾,空氣中的煤煙味都嗆鼻子。人們很少在屋外曬衣服,更別說鍛煉了。”張茂盛回憶說。
“當時,大氣污染成了制約烏海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烏海市經信委主任李春曉說,根治污染,出路唯有壯士斷腕,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一場要回藍天白云的戰爭打響了!淘汰小焦化廠300多家,全面關停取締煤礦、電石、鐵合金、石灰等小企業……僅“十一五”期間,烏海市就淘汰規模小、技術落后和污染嚴重的各類企業1560多家。隨后,烏海市停止審批新建電石、硅鐵等工業項目,2016年起又不再審批新建焦化、鋼鐵等高污染項目。
在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和控制煤焦化、氯堿化工等資源類產業規模基礎上,烏海市還引導企業延長資源類產業鏈,加強上下游銜接,推動煤焦化、氯堿化工、硅化工等支柱產業低碳循環發展,變廢為寶,清潔生產。
過去“點天燈”的焦爐煤氣,如今成了寶。烏海市千里山工業園內,一座以焦化廠排放的焦爐煤氣為原料的液化天然氣工廠拔地而起。烏海華油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人員介紹說,西來峰工業園內也有一座相同的工廠,兩個廠每年可回收處理20多億立方米焦爐煤氣。
自備電廠以劣質煤發電,嚴格脫硫脫硝和除塵;生產中產生的氫氣、一氧化碳,回收作為清潔燃料……投資60多億元的內蒙古東源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投產以來利用烏海市豐富的電石、甲醇產品生產精細化工原料1.4—丁二醇,不斷向下游的可降解塑料等產品延伸。
“循環發展,既保護了環境,又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副總經理朱慶和深有感觸地說。
恒業成有機硅、卡博特白炭黑、騰龍草甘膦、奧立再生玻璃、神霧聚乙烯……李春曉介紹說,“十二五”以來落戶烏海的補鏈、延鏈項目不勝枚舉,其中80%以上是精細化工項目,另外還有資源循環利用和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項目。
黨的十八大以來,烏海市進一步確立了生態立市發展戰略,實行產業項目環保“一票否決”制。烏海市環保局副局長李愛通說,近年來,全市一邊推進調結構轉方式,一邊以嚴于國家標準的指標要求,拉網式實施焦化廠環保提標改造、礦區環境綜合整治、城區煙塵綜合整治等系列環保工程,2013年以來,累計實施工業煙塵、煤層滅火、自燃矸石堆治理、火電企業超低排放等大氣污染治理項目2693個。
硬招頻出,多措并舉,使烏海市逐步走出了“寧可嗆死,不能餓死”的粗放式發展尷尬境地。2013年以來,烏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60多家增加到133家,工業結構也實現了以原料型為主向加工型為主的轉變。今年前10個月,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1.2%,居自治區各盟市首位。
失去多年的藍天白云又回來了。烏海市環保局測數據顯示,2016年空氣質量指數優良天數達到275天,比2013年增加136天。今年前11個月,空氣質量指數優良天數已經達到245天。
“烏海變富了、變美了,大伙兒最深的感受是草木多了、天藍了,能室外活動呼吸了。”張茂盛停下舞步,笑呵呵地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