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m极度另类视频,日本三级韩国三级欧美三级,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全部

四十六年,從鹽堿地到米糧川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2019-05-31 09:21:05

四十六年,從鹽堿地到米糧川

——來自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的蹲點調研

本報記者 趙婀娜 丁雅誦

調研手記之一

從前的日子

2019年1月24日

農歷臘月十九 陰

2小時高鐵,再轉1小時汽車,從北京來到曲周。

同行的,是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站長江榮風。

他告訴我們,早些年,到曲周不容易。晚上11點多上車,從北京永定門出發,綠皮火車,咣當咣當一整晚,第二天一早6點多才到邯鄲。等兩小時,再趕每天唯一一班汽車,到曲周實驗站,已是中午。

正值隆冬時節,還有十幾天就要過年,地里光禿禿的。出去打工的年輕人還沒回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零星地辦些年貨。

王莊村,一個華北地區典型的小村莊。這里,絕大多數農戶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收成還好,但很難有太高的經濟收益。

我們趕到時,村委會的會議室內,村支部書記王浩明正帶著大家商量明年的打算。

“大家想想,明年繼續種小麥、玉米,還是種果樹,搞采摘園,種甜葉菊?”

“我看去年甜葉菊收購價不低,6塊錢一斤。如果能解決銷路問題,利潤不小。”

“甜葉菊成本高,如果把除草問題、晾曬問題考慮進去,成活率要到80%才能有賺頭。”

“可以先找農戶種十畝試試,規模大了,還可以搞合作社。但小麥和玉米不能放松,還得上產量。”

……

七嘴八舌中,明年的種植大體有了方向。

討論的人群中,老支書王懷義是年紀最長的一位。王懷義今年83歲,身體硬朗,記性也好。我們說,想聽他講講這里過去的事。

王懷義點點頭,點起一根煙。煙霧中,46年前曲周的景象,一點點浮現。

曲周鹽堿成災,是出了名的“鹽堿窩”。據曲周縣志記載,明崇禎年間,“曲邑北鄉一帶,鹽堿浮鹵,幾成廢壤”,這一樣貌幾百年來從未改變。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聽耬聲響,不見糧歸倉”,王懷義回憶,直到他小時候,曲周還是出了名的窮,農民吃的是苦野菜、喝的是苦咸水,只能靠從地里刮小鹽賣錢為生。田地里,隨處可見大鹽疙瘩,最高的可近兩米。那是農民刮土熬鹽之后,剩下的廢土堆積而成。

曲周的狀況,也是整個黃淮海平原的縮影。

上世紀70年代,在整個黃淮海平原2.8億畝耕地中,鹽堿地占了1/5。每年,黃淮海平原的群眾要吃國家返銷糧30億公斤。

手中有糧,心中才能不慌。1973年,抱病主持北方抗旱會議的周恩來總理作出指示,“一定要治理好北方鹽堿地!”

就這樣,一聲令下,原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的幾位老師,背著鋪蓋卷,從北京來到了曲周,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土治堿戰役,拉開了一段用科技改變農民生產生活的歷史,也鑄就了中國農業大學師生與曲周縣群眾一段長達46年的深情厚誼。

“老師們那時的生活條件艱苦哦,住百家屋、吃百家飯,”老王支書的普通話并不好,我們很難完全聽懂,個別字詞,要靠當地人做翻譯。但有一句話我們聽得真切——

“農大老師幫我們把土地變了個樣,也把村里人的生活變了個樣。沒有農大的老師,就沒有曲周的今天。這一點,曲周百姓,不敢忘,不能忘。”

調研手記之二

像土地爺開了眼

2019年2月26日

農歷正月二十二 陰

正月十五剛過,仍是冬歇期。已有勤快些的農民在處理糞肥,為春耕做準備。

按老王支書提供的線索,也為更好探尋46年前那段歷史,我們走進了曲周改土治堿第一站——張莊。

站在老師們住過的漏風、漏土、漏雨的“三漏房”前,我們很難想象,這幾間沒“根”的土房,竟是旱澇堿咸綜合治理的起點?

我們的疑問,隨著兩院院士石元春的娓娓道來,一點點被解開。石元春是第一批來到曲周的農大教師之一,如今已88歲高齡。

講述,從1973年夏天開始。

1973年6月,本應是麥浪滾滾、準備開鐮的季節,曲周卻溝渠縱橫無序,不多的幾塊麥田里,散落著早衰的麥株。麥田里白花花的鹽霜,滿目蒼涼。

中原腹地,竟遭受如此嚴重的土壤鹽漬化,竟有這么窮的農村、這么困苦的農民,作為科技工作者,石元春心痛:我們搞土壤改良的是“地球修理工”,這里的地球皮膚生了癬瘡,發生“潰爛”,我們怎能無動于衷?

就因這一個念頭,石元春、辛德惠、林培、毛達如、雷浣群、黃仁安、陶益壽等7位農大老師,一頭扎進這里。

為摸清水鹽運動規律,越是刮風下雨,老師們越往地里跑。為了做分析化驗,老師們在漏土的房子里蒙著塑料布做實驗……石元春回憶,那段時間,老師們腿沒少跑、書沒少看、腦子沒少動,連夜里做夢,夢的都是治堿的事。

反復調研后,鹽堿形成的原因找到了:邯鄲地區西部是太行山,山區巖石風化強烈,巖石碎屑物所含的鹽分離子,隨淺層地下水流帶到平原地區。平原低洼地區排水不暢,水位提升,鹽分隨之留在地表。常年如此,惡性循環。

摸清“病根”,“藥方”很快給出:水鹽運動調節,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平整土地、挖溝渠、淺井水灌溉壓鹽、咸水經溝渠排走、深機井抽水灌溉、施用有機肥改良土壤,開展系統綜合治理。

一切就緒,只等施工。可是,等了許久,張莊大隊的施工大軍遲遲沒上陣。老師們心里急,如果不在冬天土地封凍前將壓鹽工序完成,春苗長勢受影響,這一年就白費了。

石元春找到時任張莊大隊支書趙文,“老趙,社員什么時候進場?”

“石老師,你們在這里待多久?”趙文反問。

“你問這話是什么意思?”石元春不解。

“過去工作組來過很多撥,這個說這么挖,那個說那么挖,來年開春就走人,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社員有意見。”趙文道出原委。

農大老師們的心像被扎了一錐子。他們知道,不怪當地百姓心里有埋怨。多少年來,治理隊來了一撥又一撥,井打了、井填了;溝挖了,溝埋了;人來了,人走了;最終,鹽堿地還是鹽堿地。

“治不好堿,我們就不走!”農大老師們說。

等來了這句話,張莊百姓踏實了。第二天天剛亮,推車、扛鍬、使鎬,浩浩蕩蕩的施工大軍進入村南400畝實驗地。農大老師們拿著圖紙、標桿和測量儀器一同進了工地。

1974年的春天如約而至。

干裂板結的土地變得松軟了。看到綠油油的麥苗從地下鉆出來,張莊百姓的眼睛亮了。自他們出生起,還是頭一次看到麥子長得如此整齊,他們說,“就像土地爺突然開了眼”。

秋收之后,張莊一夜成名:1974年,張莊大隊糧食總產60萬斤,比歷史最高水平增產近一倍。邯鄲轟動了,河北轟動了,整個中國轟動了!

隨后,張莊改土治堿的經驗,如種子一般,播撒在曲周大地上,治堿進度不斷加快:1978年開辟第二代試驗區,1980年開辟第三代試驗區……

這顆種子也撒向整個黃淮海平原,并鑄就日后轟動全國的黃淮海科技大會戰。

調研手記之三

誰來養活中國人

2019年3月26日

農歷二月二十 陰

再來曲周,已是初春。大地返青。

路邊的白楊長出嫩綠的新葉,地里的小麥長勢喜人,一天天躥得歡實。

清明將至,曲周實驗站的一座墓碑前,陸續有農大學生、當地百姓前來獻花,駐足悼念。

墓碑上鐫刻著一個名字——辛德惠。

曲周實驗站站長江榮風、副站長張宏彥介紹,辛德惠是第一批來到曲周改土治堿的農大老師,也是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的第二任站長。從1973年一頭扎進曲周農村參與改土治堿,到上世紀90年代腳步遍布整個黃淮海平原,辛德惠把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奉獻給了曲周,奉獻給了改土治堿和農村綜合治理事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99年5月,前往浙江考察途中,由于連日勞累,心臟病病發,搶救無效,辛德惠猝然離世。他的骨灰一分為三,一份在北京,一份在寧波,一份則留在他心心念念的曲周。

究竟是什么精神成就了這樣一份付出?

翻開辛德惠的日記本,一句話給出答案,也給所有奉獻在曲周的農大老師們以行動注解——

“無私無畏,忘我無我,利他利國,才能真正為人民服務,為黨的事業奮斗到底。”

日記記載,“六五”“七五”期間,曲周改土治堿的經驗已推廣至整個黃淮海地區,國家把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綜合治理工程列為“001”號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冀、豫、魯、蘇、皖五省12個縣建立了12個國家級不同類型的綜合治理開發試驗區。這12個試驗區,如鑲嵌在黃淮海平原上的12顆明珠,閃閃發亮,一舉扭轉了南糧北調的歷史。

1993年,喜訊傳來,“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的研究與開發”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被譽為農業領域的“兩彈一星”!

而這時,本可以功成身退的農大老師們并沒有離開。因為,吃不飽飯的問題雖已解決,但新的問題很快出現,農業生產水平仍然較低。

更嚴峻的問題隨之出現。放眼整個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短缺、耕地流失、環境退化等諸多問題。而中國,因人口眾多,資源消耗大,讓國內外學者不約而同發出了“誰來養活中國人?”“誰為中國人造飯碗?”的疑問。

審慎思考后,農大老師們帶著曲周進入改土治堿之后的第二個階段——農業綜合治理發展。

怎么干?科學生產!

一方面,提高土壤耕地質量,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另一方面,農牧結合、養殖結合,科學發展。

知易行難。個中艱辛,讓人難以想象。

一些老師積勞成疾。一些老師關心農業生產、關心百姓生活、關心同事學生,卻唯獨忘了自己、忘了家庭。

曲周實驗站第六任站長郝晉珉回憶:

辛德惠老師家在北京,孩子年幼,但一年當中,他有300多天待在曲周。離京前,他把女兒托付給鄰居,說了句“麻煩您照顧一下”,就背起包走了。直到孩子生病,遠在云南的愛人來信責問,他才想起來回京看看。

做油料研究的詹英賢老師,到曲周做雜交芝麻研究時,已年逾七十。每天在地里一待就是8個小時。10天、20天之后,整張臉,除了皺紋的褶皺深處仍是皮膚的原色,其他地方都已黑得不成樣子。一次回京途中,詹英賢遭遇車禍,人救了回來,腿卻留下了一輩子的殘疾。

……

“46年來,究竟有多少農大人投身在曲周,心甘情愿奉獻在廣袤的農村大地?”

面對我們的提問,郝晉珉沉默許久——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來過。我只知道,我的老師、老師的老師在這兒,我的學生、學生的學生也在這兒。”

調研手記之四

走,到農民身邊去

2019年3月28日

農歷二月二十二 晴

這幾天,在曲周,我們走進了一些小院,神奇的院子,充滿故事、充滿希望。院子叫“科技小院”。

所謂“科技小院”,就是把科技送到農民身邊的小院。在農民家中、在田間地頭,在農民需要的任何地方。

調研期間一直陪著我們的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曉林,在白寨鄉科技小院,兩棵梧桐樹下,講述了小院的由來。

時光回溯到21世紀初,經過30多年的治理,曲周已完成改土治堿和綜合治理發展的階段性目標。部分老師撤回北京,部分老師留守在1973年建立的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繼續開展農業科學實驗。

這時,一個現象引發老師們的思考:

當地農民種植的玉米,畝產達到八九百斤后,很難再增產。可一墻之隔的中國農大曲周試驗田里,畝產最高已達1600斤。

帶著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決心,資環學院的老師們做了個決定:向當年改土治堿的前輩學習,走出大學和實驗站的圍墻,到農民身邊去!

2009年,白寨鄉一處荒廢的院子里,師生們住了下來,入住當天,李曉林親手種下兩棵梧桐樹。

撫摸著兩棵已近10米高的梧桐,李曉林很感慨:“10年了,梧桐樹見證了小院和學生們的成長。廣袤大地是最好的課堂,在小院工作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進一步了解農村、農業和農民,也堅定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的決心。”

聽說我們要了解小院師生的工作和生活,李曉林推薦我們去前衙村科技小院看看。

前衙村,曲周縣出了名的文明村。家家戶戶種葡萄,相比于附近幾個村子,收入很不錯。

盡管天還冷,地里的活兒也不多,但小院“院長”、資環學院植物營養系學生王曉奕已早早從家中趕回來,她惦記著盡快在全村推廣水肥一體化。

我們到的時候,王曉奕正籌備晚上田間學校2019年的第一堂課,PPT的內容是關于葡萄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的。從防治黑痘病、蔓割病、褐斑病,到科學澆水、科學施肥,技術細節覆蓋葡萄種植全生育周期。

知道我們來了,前衙村支書龍書云也來到小院,和我們講了很多學生們的事兒。

這是一位已任村支書30多年的老支書,讀書不多,但很有頭腦,帶著村民從貧困村發展為響當當的富裕村。他懂得尊重科技的力量。

龍支書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在學生的指導下,農民合理澆水,省水費約300元;減少施肥,省約500元;用地膜,不用除草劑,省人工費約200元,一共節省成本1000元左右。此外,科學種植,爛果裂果少了,每畝地還能多收入1000元左右。一畝地多掙2000元,全村共2000畝葡萄地,一共增收400萬元!

“別看他們年紀不大,本事可是不小!”龍書云呵呵地笑著。

一晃兒,天擦黑了。村里家家戶戶生火做飯,空氣中飄著煙火的味道。

炒一盤西紅柿炒雞蛋、從冰箱里拿出一點涼菜,再煮一鍋粥,很快就利落地解決了晚飯,王曉奕和師弟李興就忙著趕往村委會布置培訓會場。

晚上6點,農民們陸陸續續到場,能容下40人的屋子,滿滿登登地擠了50來人。因為是實實在在用得到的技術,大伙兒聽得很認真,又根據自家地里的情況,提問、討論,熱火朝天。

回到小院,已到晚上9點。王曉奕和李興開始寫日志。這是每一位小院學生的必修課。記錄工作,總結思路。

已近11點,到了休息的時間。

衛生間、洗漱間與臥室相距約200米,來來回回,很不方便,尤其是冬天的晚上。王曉奕說,這里的條件在小院里算是好的,有的小院連洗澡的地方都沒有,只能隔一段時間去縣里洗一次。

打了水洗漱。冰冷的水洗在臉上,一下驅走了睡意。

王曉奕的話一直盤旋在耳邊:“剛來時,苦。從大城市一下子被扔到農村,生活上不適應,農民們不信任,他們說,種了30年的葡萄,哪還用幾個娃娃教!但一段時間后,地里的葡萄越長越好,農民們增收了,也接納了我們、信任我們。那種感覺,很甜。”

調研期間,我們在曲周走了8個小院,了解了相公莊小院的蘋果種植,后老營小院的西瓜、小麥、玉米套種;看到了王莊小院監測小麥玉米生長的高科技設備,白寨小院在種植業與養殖業一體化上的探索,德眾小院運用物聯網控制大棚葡萄種植的全過程……

夜深了。王曉奕已睡熟。繼續翻看她的日志,一句話映入眼簾——

“科學研究是為了什么,為了寫論文,還是為了農民生產的實際需要?學習是為了什么,為文憑,還是為將青春、將生命扎根在祖國大地?在小院這幾年,我有了答案。要做與農村、農業和農民有關的事,有益的事,一輩子!”

調研手記之五

綠色發展,最重要的是人

2019年4月13日

農歷三月初九 晴

再來曲周,難得的晴天。路邊桃花、梨花已開得熱鬧。

4月13日一大早,曲周實驗站就熱鬧起來。這里正舉行2019年曲周縣農民科技節。方圓七八十公里以內的農戶都趕了過來。

導苗管式移栽機、直立免耕機、自走式小區播種機、V—A型撒肥機……在一排排新型農機設備前,農民們感受著科技的日新月異。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帶我們來到毗鄰實驗站的300畝綠色基地,綠色種植、科學施肥……多種農業實驗在這里開展,一眼望不到邊。

他告訴我們,2006年前后,綠色試驗之初,曲周小麥畝產400多公斤,隨著種植技術的優化,畝產平均提升到600公斤。同時,農藥、水的投入降低30%到50%,產量增加的同時,資源和環境損耗大大減少。

切實的變化,讓當地政府意識到綠色發展的重要。曲周成為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基地。

“這個基地有怎樣的示范意義?”面對我們的問題,張福鎖給出解釋:以小農戶為代表的曲周農業,土地面積、經營規模,在全國具代表性,如果綠色發展探索成熟了,就可以同當年治堿的經驗一樣,在全國推廣應用,甚至為全世界做出貢獻。

“為全世界?”我們的驚訝脫口而出。

“我們曾做過計算,如果在我國現有耕地能實現這個發展水平,一年增收的糧食,就可超過整個非洲大陸,而每年減少的污染量,幾乎相當于整個歐洲的污染總量”,張福鎖進一步解釋。

“正因如此,農大在曲周的工作,不僅是為曲周人民帶來福祉,也對全國、全球有價值。而這,正是今日中國對全世界應擔負的責任。”張福鎖語速不快,一字一字,真真切切。

天漸漸暗了,科技節已近尾聲,農民們陸續散去。

為了多與張院士聊幾句,我們一行人一起踏上返京的高鐵。

車上,我們問,綠色發展難在哪兒,不假思索,張福鎖給出答案,顯然,這問題已在他腦海中思考許久——

第一重挑戰來自科學技術創新,盡快從單一學科發展為不同學科協同創新;第二重挑戰來自多方合作,打造一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農民五位一體的平臺,做綠色發展大文章;第三重挑戰來自農民,華北地區多是小農戶為主的生產模式,要引導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相結合。

高鐵繼續以時速300多公里的速度飛馳,望著窗外廣袤的華北平原,張福鎖頓了一下,“當然,最重要的是人,要先提升人的理念。”

“就如科技小院,給農民帶去的益處,不僅是解決技術難題,更重要的,是幫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樹立信心,敢于擺脫傳統觀念,接受土地流轉、合作社等更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生產方式,樂于合作。”

是的,人,是最重要的。

疾馳的高鐵外,曲周漸去漸遠,回首4個月的調研,我們突然發現——

從老一代農大人的改土治堿,到新一代農大人的綠色發展,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幾代人解決的問題不同,但情懷從未改變,目標從未改變:

銘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經濟和民生需求中體現價值,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時代洪流中書寫精彩人生。

火車即將到站,此時此刻,曲周的農民們在忙些什么?

或許,王莊村的郭巧英阿姨正在給孫子做飯;

或許,后老營的農民史振海正在盤算著,如果村里的土地流轉起來,自己手里有1000畝地,就能做綠色蔬菜大棚基地,把蔬菜直接供往北京;

或許,德眾葡萄園的老板李德賓在思考,有了小院學生的幫助,今年葡萄收成肯定好,明年探索深加工,打造葡萄產業一條龍;

或許,老王支書正給在外地打工的孫子打電話,讓他早點回來,看看日新月異的家鄉,為鄉村振興、家鄉發展出一份力……

(胡婷對本文也有貢獻)

[責任編輯:楊凡、梁延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山東律師運用“套路貸”知識打贏民間借貸糾紛案

案件源于菏澤的龐某夫婦因急需用錢,通過菏澤的陳某、淄博的胡某向名義借款人張某借款35萬元,由胡某作為擔保人,簽訂了借款合同并在菏澤曹...[詳細]
新華社 2019-05-31

“大朋友”習近平和孩子們在一起

“大朋友”習近平和孩子們在一起2019年4月15日下午,習近平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同學生們親切交談,詢問他們學習和生活情況。...[詳細]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05-31

一方棋盤 代代傳承(70年,共同走過·對話兩代體育人)

胡榮華,1945年生于上海,中國象棋界一代宗師,當代象棋學派主要奠基人。從民間走向競技舞臺,從社區走向網絡平臺;從舉辦全國比賽到創辦甲...[詳細]
人民日報 2019-05-31

元寶村如今綠富美(人民眼·村莊里的70年·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來自一線的蹲點調研)

元寶村如今綠富美(人民眼·村莊里的70年·壯麗70年。77歲的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是見慣了暴風驟雨的[詳細]
人民日報 2019-05-31

四十六年,從鹽堿地到米糧川——來自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的蹲點調研

四十六年,從鹽堿地到米糧川——來自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的蹲點調研科技小院師生與曲周農民在一起。”就這樣,一聲令下,原北京農業大學(現...[詳細]
人民日報 2019-05-31

北上京津冀、南下長三角,濟南雙招雙引為何這么拚?

北上京津冀、南下長三角,濟南雙招雙引為何這么拚。“簽約40個項目,投資總額1127億元[詳細]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 2019-05-31

【問政山東】曲阜至鄒城的云軌何時通?省發改委主任:力爭1年后通車

針對濟寧云軌項目出現的列車長期懸停,車站裝修未完成,施工場地雜物堆積,兩年時間過只架設了鄒城部分,曲阜段沒有任何開工跡象,預計的試...[詳細]
大眾網·海報新聞 2019-05-31

劉欣談“跨洋對話”細節,首飾選擇玉有深意

劉欣談“跨洋對話”細節,首飾選擇玉有深意北京時間5月30日早上,一場橫跨太平洋的電視辯論牽動了全球目光。應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主播翠西...[詳細]
北京日報微信公號 2019-05-31

白巖松連線劉欣:為什么全程都在回答沒有提問?

白巖松連線劉欣 為什么全程都在回答沒有提問。北京時間5月30日8點25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播劉欣與美國福克斯商業...[詳細]
環球時報微信公號 2019-05-31

濟南市曬住房專項維修資金“年度賬單”

濟南市曬住房專項維修資金“年度賬單”住房專項維修資金被稱為房子的“養老金”、“看病錢”,這個錢用在哪兒,用了多少?今天上午,濟南市...[詳細]
濟南日報 2019-05-31

濟南在上海辦推介會 簽約40個項目總額1127億

濟南在上海辦推介會。簽約40個項目總額1127億5月30日下午,由山東省濟南市委、市政府主辦的“選擇濟南共贏未來”——聚焦世界500強高質量“...[詳細]
大眾日報 2019-05-31

2019山東高考時間一覽 本專科錄取分5批進行

本專科錄取分5批進行日前,山東省教育廳發布山東省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實施意見,今年夏季高考本專科錄取分5批進行,考生可根據體...[詳細]
齊魯晚報 2019-05-31

濟南地鐵M2號線到底還修不修? 省發改委解答

視頻截圖濟南地鐵M2號線到底還修不修?花大力氣招商引資招來的項目三年不見動工,難道是應付考核的“假招商”?5月30日,山東省首檔省級電視問...[詳細]
齊魯晚報 2019-05-31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
<legend id="avguq"></legend>
  • <th id="avguq"></th><sup id="avguq"></sup>
    1. <del id="avguq"></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