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1-06 10:17:01
新華社蘭州1月6日電(記者張文靜)新的一年,郭旭生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在美國知名高校深造。他期望和美國同行深入合作,在草產業研究上獲得更多成果,將草產業關鍵技術推廣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
作為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郭旭生專注牧草加工利用研究。在企業和農民眼中,他是能夠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農民科學家。
2012年,郭旭生結束了在美國高校一年的訪問學者工作,回到了蘭州大學。在中國的積累和美國的深造,使他更堅定了把研究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決心。
郭旭生主動出擊。他把想法告知了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馮強。“你有技術,我有資源。”馮強說,兩人一拍即合。
定西曾“苦甲天下”。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下,當地種植了大面積的紫花苜蓿,為水土保持、涵養水源及改良土壤等起到了重要的生態效應。但紫花苜蓿利用率和苜蓿的營養價值并不匹配。
苜蓿為高蛋白牧草,有牧草之王之稱。而當地只有少量苜蓿在“長老”后被收割,在一家小型企業簡單加工,制成營養價值很低的草粉或草顆粒飼料,用于飼養雞鴨鵝兔。老百姓從種草中收益不高。
郭旭生認為,這種傳統方式利用率低,效益差,每噸利潤只有30元左右,而且沒有發揮紫花苜蓿的營養價值。對此,他提出了發展商品化裹包青貯飼料,以有效利用大面積紫花苜蓿優質飼草資源的產業發展模式。“青貯飼料是牛羊最喜歡的口糧,是把鮮草粉碎、密封、發酵后形成的一類飼料,富含高蛋白,利于長期保存和遠距離運輸。西藏、青海等地的天然牧場在冬季枯草期需要大量‘救命草’。”
在馮強的“穿針引線”下,郭旭生帶著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負責人林益民赴安徽一家牧草加工企業考察。
從牧草收割到加工利用,安徽企業通過引進裹包青貯飼料生產線,實現了青貯飼料的商品化。整個機械化的操作過程,使林益民大開眼界。
林益民下定決心,“引進生產線,發展裹包青貯飼料。”
2012年底,得益于郭旭生的協調,林益民所在企業購置了一套日本進口的拉伸膜裹包青貯飼料生產線,不久后,開工建設。
郭旭生說,有了設備,還需要精準的技術指導。鮮草苜蓿蛋白質含量是干草苜蓿的兩倍多。起初,老百姓送來的草都“老了”,葉片脫落,長短不一,營養成分嚴重流失。為此,從收割時間、切碎長度、壓實密度到密封以及如何確保青貯飼料發酵品質,防止發霉變質,郭旭生手把手地教給企業和群眾。
郭旭生告訴記者,裹包青貯飼料的生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就是要有用于發酵的乳酸菌。但發酵一噸草所用乳酸菌的成本并不低,約為20元。
基于大量實驗室的研究,郭旭生非常自信。他將苜蓿鮮草打成漿,按比例加入葡萄糖,再密封發酵,發酵而成的綠汁發酵液便含有乳酸菌,然后將綠汁發酵液噴灑在鮮草上,就能起到很好的發酵作用,生產出來的飼料有營養,口感也好。
對于企業而言,綠汁發酵液的低制作成本節省了開支。不僅如此,郭旭生還利用食品工業副產物,比如蘋果渣、馬鈴薯淀粉渣,作為苜蓿添加劑,代替葡萄糖,變廢為寶。
有了技術支撐,這家企業生產的飼料每噸利潤達100元左右。郭旭生的“金點子”為企業賺到了錢,為自己贏得了“草狀元”的口碑。
2015年,郭旭生兼任定西市牧草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他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技術推廣上,帶動更多企業和農民參與到現代草產業的發展中來。他認為,發展草產業是改善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后代的偉業,也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抓手。
目前,定西全市共建設商品化青貯飼料加工企業20家左右,正常年景可生產加工各類青貯飼料100萬噸左右,銷售額達6億元左右。如今,草畜產業已成為定西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脫貧攻堅的首位產業。
臨近春節,郭旭生還在美國進修。他說:“我希望學以致用,讓更多科研成果惠及民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